1932 年7 月31 日15 時, 美國洛杉磯市。這是第10 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后的第二天,男子100 米短跑預賽正在田徑場上進行。起跑線前,在那些高大魁梧的歐美運動員中間, 一個身材矮小、膚色黝黑的中國選手, 吸引了眾人好奇的目光。他是第一位走進奧運賽場的中國人, 四萬萬人口大國的惟一參賽者。
發令槍響。僅僅11 秒鐘之后, 這個尚未被人們所熟識的中國青年, 便被宣布從預賽中淘汰出局。在6 名參賽者中, 他只取得了第5 名的成績, 與最先撞線的選手, 相差大約4 米的距離。歷史將這瞬間永久地銘刻下來。在此后的漫長歲月里, 每當有人試圖講述中國在奧運賽場上的艱辛歷程, 便一定會提及這個名字: 劉長春。
弱國無體育
在劉長春遠渡重洋參賽之前, 中國曾多次與奧林匹克失之交臂。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1896 年希臘即將舉行第1 屆奧運會前夕, 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皮埃爾· 德· 顧拜旦通過法國駐華公使向清政府發出了參賽邀請函, 但垂暮帝國的統治者卻“ 不知奧運為何物” 而未予理會。
1907 年10 月24 日, 主張體育教學的“ 南開之父” 張伯苓, 在天津青年會第5 屆學校聯合運動會上的即興演講中, 代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組隊參加奧運會的倡議, 在青年學子中間激起一陣波瀾。這個被輕視了半個多世紀的民族, 迫切地渴望在世界面前揚眉吐氣。
中國人的熱情還是得到了奧林匹克的回應。1915 年, 正在籌備第2 屆遠東運動會的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收到了來自“ 萬國運動會總干事部” 的電報, 那便是后來人們所熟知的國際奧委會。電報中明確建議:“ 下次萬國運動會時, 中國亦得派運動家前往參賽。” 然而隨后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中國內戰, 使這彌足珍貴的機會轉瞬化作泡影。直至1921 年的第5 屆遠東運動會, 中國才與國際奧委會正式建立聯系。次年, 身為遠東運動會發起人之一的體育家王正廷, 被推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 成為步入這個組織的第一位中國人。1924 年成立的“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則于1931 年被正式接納為奧委會組織。
雖然這個簡稱“ 體協” 的組織已在當時中國政府的內政部立案, 但沒有得到來自官方的任何財政支持, 自其誕生之初便時常因為資金匱乏, 而瀕臨名存實亡的境地。為了應付捉襟見肘的經費問題,體協曾一度棲身一家報館里的狹小空房, 作為臨時辦公地。
盡管手頭非常拮據, 那一年在巴黎舉行的第8屆奧運會, 體協還是派遣了3 名網球運動員赴會參加表演活動。然而, 這一舉動在當時并未引起足夠的關注, 也沒能留下任何詳盡資料。
同樣由于經費問題,1928 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第9 屆奧運會, 中國也只派出時任體協干事的宋如海, 以觀察員的身份只身赴會觀光。坐在人潮涌動的看臺上, 觀望著異國選手奮力拼搏的矯健身影,耳畔回響著各種語言交匯而成的歡呼之聲, 宋如海感到極度的壓抑與孤獨。他用英語反復喃喃自語:“ 奧林匹亞……奧林匹亞……” 突然, 一股抑郁于胸中的熱流噴薄而出, 這個中國人用中文大聲吶喊:“ 我能比呀!” 這一句吶喊, 很快便被周圍的聲浪所淹沒。
這一年, 沈陽東北大學的田徑場上,19 歲的劉長春, 已站在百米賽道的起跑線前。
“ 兔子腿” 單刀赴會
在大連, 提起劉長春, 仍有老輩人會記得他當年的綽號——“ 兔子腿”。劉長春14 歲那年, 在參加當地一場運動會上居然跑出了11 秒8 的成績。
1929 年10 月20 日, 劉長春在第14 屆華北運動會百米比賽中取得10 秒8 的成績, 創下遠東地區最高紀錄。同年, 在“ 中日德三國運動會” 上,劉長春參加了100 米和200 米短跑比賽, 他是惟一進入100 米決賽的中國運動員。之后, 劉長春進入東北大學, 在大學田徑教練, 前德國田徑隊隊長步起先生的指導下接受西方的專業田徑訓練。與步起共度的這不足三年的短暫訓練時光, 幾乎是劉長春后來在奧運賽場上的惟一籌碼。
嚴格的訓練使得劉長春有了驚人的進步。1930年在杭州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上, 他接連奪得100 米、200 米和400 米三個單項冠軍。為了褒獎他所取得的成績, 身為大會東道主的杭州市政當局,特地將當地一條通向田徑場的道路, 命名為“ 長春路”。兩年后, 劉長春正式決定挑戰世界最高等級的競技體育盛會——奧運會。
1932 年7 月1 日, 張學良將軍親自宣布: 劉長春將代表中國遠征1932 年的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他還慷慨捐出了8000 銀元, 作為劉長春此次奧運之行的全部費用。7 月2 日, 劉長春和隨行教練宋君復,秘密前往上海。這在當地引起強烈轟動。在上海準備登船赴美的數天時間里, 采訪的媒體和慕名前來送行的客人絡繹不絕, 各種應酬更是令他應接不暇。即便抽空到體育場練習, 蜂擁而至的上海市民也立即將場地圍堵得水泄不通。人們像辭別遠去的壯士那樣為他餞行。
7 月8 日, 他終于登上了前往美國的威爾遜總統號郵輪。那一天, 上海當地的一家報刊刊登出一幅漫畫為其壯行: 威風凜凜的關羽手持大刀, 挺立于一條小舟之上。人們后來曾經多次借用這個恰如其分的比喻, 形容劉長春的奧運之行為“ 單刀赴會”。1932 年7 月29 日, 劉長春所乘坐的郵輪,終于抵達洛杉磯碼頭。劉長春剛一下船, 便在數百名華僑的簇擁下, 乘坐轎車前往早已是萬人空巷的唐人街。這是他從未享受過的禮遇。美國警察派出4 輛摩托車為其引導護送, 一路上鞭炮鑼鼓與汽車喇叭齊鳴。一位美國攝影記者示意劉長春高舉雙手,記者通過一位留學生翻譯解釋說, 雙手舉過頭頂,意味著他是用雙手托起四億中國人的惟一代表。
7 月30 日14 時30 分, 第10 屆奧運會正式開幕。在宏偉的運動場上, 出現了中國代表團的隊伍:劉長春擎旗走在前列; 中國總代表沈嗣良緊隨其后;其次為宋君復、留美學生代表劉雪松、旅美教授申國權、時任上海西青體育主任的美籍人士托平。行進在隊列中的劉長春, 羨慕地觀望著美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國的壯觀隊伍, 心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痛楚。擁有四萬萬龐大人口的中國, 卻派出了選手最少的奧運代表隊。
“ 不堪的光榮”
7 月31 日, 開幕式的第二天, 劉長春站在了奧運賽場上的起跑線前。他報名參加了男子100 米、200 米和400 米賽跑。
發令槍響。僅僅11 秒鐘之后, 這個尚未被人們所熟識的中國青年, 便被宣布從預賽中淘汰出局。在6 名參賽者中, 他只取得了第5 名的成績, 與最先撞線的選手, 相差大約4 米的距離。8 月2 日進行的200 米預賽, 重演百米預賽時的情景, 劉長春再遭淘汰。宋君復向國內發了一封電報, 以劉長春兩腿酸痛為由, 宣布放棄兩天后進行的400 米比賽。
盡管在預賽即遭淘汰, 但劉長春在奧運會期間卻享受到了冠軍的待遇。主辦方在舉辦冠軍聚餐會時, 他破例被邀赴會。當有人在席間介紹這位惟一的中國參賽選手時, 所有的在場者便會集體起立與他握手, 甚至致以雷鳴般的掌聲。100 米及200 米短跑雖然被淘汰, 但人們卻對他報以“ 雖敗猶榮”的贊賞。因為在奧運會運動場門樓上, 高懸著顧拜旦的名言:“ 參加比獲勝更為重要。”
1932 年8 月21 日, 劉長春拖著疲憊的身軀,登上柯立芝總統號郵輪啟程回國, 結束了他本人的、也是中國人的第一次奧運參賽之旅。
1933 年, 在南京舉行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劉長春創造了100 米短跑10 秒7 的全國最新紀錄。這個成績與奧運會上的第5 名非常接近。但是此時,由于在國內缺乏專業訓練指導, 他的左腿已出現損傷。三年后, 他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11 屆奧運會。當時的中國政府派出多達66 人的參賽隊伍,報名參加了田徑、游泳、舉重、拳擊、自行車、籃球和足球等30 多個項目, 還在現場進行了武術表演。比賽最終以“ 零紀錄” 收場。最后, 代表隊隊員歸國的路費都沒有著落, 被迫滯留在柏林的劉長春,幾乎處于流浪狀態。最終, 中國代表團運動員在當地華人的資助下才得以回國。
當劉長春在歸途中經過新加坡時, 當地的華文報紙《星島日報》刊登了一則漫畫: 在奧運五環旗下, 一群頭蓄長辮、長袍馬褂、形容枯槁的中國人,用擔架扛著一個大鴨蛋。配題則是那個后來深深刺痛中國人的蔑稱:“ 東亞病夫”。
那次經歷一定也深深刺痛了劉長春。直到晚年,他還淚眼婆娑著反復吟念:“ 國運興, 體育興!”1937 年, 劉長春的腿部再次拉傷。落后的醫療條件使其未能復原。在絕望的淚水中, 他終結了自己的競賽生涯。
最后的征程
此后整整10 年, 劉長春幾乎被人們徹底遺忘。他從一個奧運英雄, 突然淪落至社會最底層, 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其間, 他漂泊在北京和南京兩地,靠為飯店打工養家糊口; 還曾經被日本憲兵隊抓去坐牢。
直至1949 年, 劉長春才以體育教師和田徑教練的身份, 重返運動場。他先是在東北師范大學體育系任教, 隨后又調至大連工學院( 現大連理工大學)。1958 年新中國第一屆運動會上, 他被安排擔任裁判工作; 這次運動會上, 由他創造并保持了25 年之久的中國百米短跑紀錄被打破。
這以后的20 多年, 劉長春一直在大連任教。他的主要工作, 是在大連理工大學的操場上, 訓練一批由他在當地親自挑選的少年田徑選手。操場的東北角, 跑道盡頭是一間不起眼的體育器材出借室,人們每天都會看到一位黑瘦的老者, 獨自坐在一個小板凳上。他的性格似乎有些孤僻, 很少與人言語,通常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 仔細打量著從他面前飛奔而過的年輕身影。有時他會從懷里掏出一塊秒表,操場上所有少年的跑步成績, 他都會格外認真地記錄下來。看到那些跑得特別快的孩子, 他的臉上偶爾會露出難得的微笑, 小聲地稱贊幾句。那些七八歲大的孩子, 恭敬地稱呼他為“ 劉老師”。
人們都知道他的名字, 也都對他的經歷略有耳聞。然而他幾乎從未完整地對人講述過自己的故事。即使是家人, 也只能從他平日本就不多的閑談絮語中, 知曉曾在他身上發生的一些零星往事。他仍然保持著每天晨跑鍛煉的習慣。清晨5 時, 當年東北大學訓練日程表里的晨練時間, 他沿著自家門前那條筆直的高爾基路, 在兩旁枝葉繁茂的法國梧桐的濃蔭下, 一路奔跑。似乎只有在奔跑時, 他的心靈才會得到片刻的釋放。
1979 年11 月, 中國正式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此后, 劉長春曾擔任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委等職。
1982 年歲末的一天, 年邁的劉長春獨自坐在家中, 神色凝重地望著窗外寂寥的天空。此時他已得知,1983 年, 即將在上海舉辦第5 屆全運會;1984 年,中國將正式參加在洛杉磯舉行的第23 屆奧運會。
“ 你說, 我能去看看嗎?” 他若有所思地對身旁的家人喃喃低語。
劉長春從未向任何人提出過想要重返洛杉磯奧運會的只言片語。他說的“ 去看看”, 只是指上海全運會。但是家人能聽懂他內心的渴望——當年他正是從上海出發前往洛杉磯, 邁出中國人的第一步奧運征程。
劉長春沒能再去上海。1983 年3 月中旬, 他在一次晨跑時突感身體不適, 當天被送往醫院。3 月25 日, 他在病床上辭別人世, 享年73 歲。臨終前,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事后人們得知, 他的名字, 已被列入1984 年中國奧運代表團的名單。
一年零四個月后, 中國重返奧運會。1984 年7月29 日, 洛杉磯, 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奪得中國人在奧運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52 年前, 也是7 月29 日,也是在洛杉磯, 一個中國人代表這個民族, 第一次站在了奧林匹克的五環之下。(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鏈接
1894 年, 清政府接到了希臘王儲和近代奧運會發起人皮埃爾· 德· 顧拜旦代表國際奧委會發出的邀請書。但因不知“ 體育” 為何物而未作答復。1907 年, 著名教育家, 中國奧委會第一任主席張伯苓在天津學界運動會發獎儀式上, 以奧林匹克為題發表了著名的演說。他指出, 雖然許多歐洲國家獲獎機會甚微, 但仍然派出選手參加奧運會。他建議中國組隊參加奧運會。
1908 年, 倫敦奧運會后, 天津一家報紙再次介紹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 還提出要爭取這一盛會在中國舉行。天津體育界人士用幻燈展示了倫敦奧運會的盛況, 還舉辦了奧林匹克專題演講會。
1910 年, 在“ 爭取早日參加奧運會” 和“ 爭取早日在中國舉辦奧運會” 口號的鼓舞下, 在南京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運動會“ 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
1913 年, 在遠東運動會上, 中國運動員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表現了良好的體育道德。
1915 年, 國際奧委會致電遠東運動會組委會,承認了遠東體協, 并邀請中國參加下屆奧運會和奧委會會議。
1922 年, 我國的王正廷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
1924 年, 在第8 屆奧運會上, 我國3 名選手參加了表演賽。
1928 年, 第9 屆奧運會上, 我國派觀察員宋如海參加, 并開展了考察工作。
1931 年, 當時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為“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正式參加奧運會的歷史由此開始。
1932 年, 第10 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劉長春、于希渭作為運動員, 宋君復為教練員, 沈嗣良為領隊, 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在開幕式上,劉長春執旗前導, 沈嗣良、宋君復以及中國留學生和美籍華人劉雪松、申國權、托平等6 人組成了中國代表團。
1936 年, 第11 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中國派出了140 人組成的代表團, 其中運動員69 人,參加籃球、足球、游泳、田徑、舉重、拳擊、自行車等7 個項目的比賽。另外, 還有11 人的武術表演隊和34 人組成的體育考察團。其中籃球比賽戰勝了法國隊, 撐桿跳選手符寶盧取得了復賽權。
1945 年, 抗日戰爭勝利后, 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延和體育家袁敦禮、董守義等人提出請求第15 屆奧運會(1952 年) 在中國舉行, 引起了國人的關注。
1948 年, 第14 屆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我國派出了33 名男運動員參加了籃球、足球、田徑、游泳等5 個項目的比賽, 但沒有一人進入決賽。1952 年, 第15 屆奧運會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舉行。中國正式接受邀請較晚, 只派出了40 人的代表團,可當代表團到達赫爾辛基時, 比賽已接近尾聲。只有吳傳玉參加了百米仰泳比賽, 但是將五星紅旗升起在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體育場, 就是新中國的驕傲。1960 年,中國臺灣省選手楊傳廣在羅馬奧運會上奪取十項全能比賽的銀牌。他是第一位獲得奧運會獎牌的中國運動員。1968 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中國臺灣省女選手紀政獲80 米欄銅牌, 她是第一位獲得奧運會獎牌的中國女子運動員。
1984 年, 第23 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派出大型代表團參加這項體壇盛事。開賽第一天, 射擊選手許海峰在男子自選手槍慢射比賽中勇奪冠軍, 從而實現了中國在奧運會歷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而在2002 年鹽湖城冬奧會上,中國女選手楊揚又為中國隊實現了在冬季奧運會上金牌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