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百年奧運夢圓之際, 讓我們記住一個群體——華僑華人, 他們曾經對中國體育運動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近代中國的許多單項運動是華僑傳進來的, 僑胞大力捐建僑鄉體育設施, 閩粵的多個地方開風氣之先, 涌現出一批運動之鄉。
華僑華人與奧林匹克運動關系密切。新中國的一些單項運動由歸僑支撐, 許多國手出國定居, 成為“ 海外兵團”。在支持申辦奧運、捐建“ 水立方”、迎接和保護奧運圣火中, 海外同胞功不可沒。事實上, 華僑與奧林匹克早已結緣, 在舊中國, 南洋華僑1936 年為中國健兒赴歐洲參賽籌集盤纏,1948 年第十四屆奧運會結束后, 參賽的中國足球隊因缺少經費, 差點流落倫敦街頭, 華僑湊路費幫他們回國。海外同胞為奧運競技場上的中國健兒吶喊助威, 唐人街全街夾道歡迎中國運動員的場景,更令人難忘。

北京奧運“ 祥云” 火炬在世界各大洲傳遞了一圈。所到之處, 海外華僑華人用旗幟、標語和歌聲夾道歡迎, 他們的心隨著火焰在起舞。與其他北京奧運場館不同, 國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是唯一由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捐資建造的, 來自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 萬多人捐資近10 億元, 他們用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筑起了這座“ 水晶宮”。奧運臨近, 海外華僑華人和北京貼得更近。
如今的中國, 早已告別那段被稱為“ 東亞病夫” 的恥辱歷史, 成為一個任何對手都不能忽視的體育強國。撫今憶昔, 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曾經為了中華民族的體育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海外華僑華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 對世界體育事業發展和促進人類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時光回轉到公元1932 年7 月30 日。美國洛杉磯中心體育場, 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這里舉行。中國體育代表隊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在由6 人拼湊而成的隊伍里, 大名鼎鼎的劉長春擎旗走在前列, 總代表沈嗣良緊隨其后, 其次為宋君復, 留美學生和華人代表劉雪松、申國權以及托平。
華僑華人從一開始就和中華民族的奧運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那個中華民族百廢待興的歲月里, 他們和運動健兒創造了許多個第一, 贏得了體育的榮耀, 振奮了民族精神。
我國第一支出國訪問的男子籃球隊, 是愛國華僑林珠光先生集資、以菲律賓華僑隊為基礎、邀請上海籃球隊隊員參加組成的“ 中華征美籃球隊”。該隊于1929 年7 月赴美國學習與比賽, 他們在美國比賽8 場, 勝5 場, 負3 場, 受到海外華僑的稱贊。第一個在重大國際比賽中獲得冠軍的中國運動員, 是祖籍福建、生長于印度尼西亞的吳傳玉。
他1951 年回國,1952 年代表中國去赫爾辛基參加第十五屆奧運會游泳比賽。1953 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一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游泳比賽中,獲100 米仰泳金質獎章。1954 年他又在第十二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游泳比賽中, 獲得100 米仰泳和100 米蝶泳兩項第二名。可惜天不予壽, 后因飛機失事遇難。
在海外, 有許多老華僑華人十分關心中國的體育事業, 菲律賓的陳掌諤便是其中的一位。1897 年出生在福建同安縣的他為了改變舊中國體育落后的現狀, 遠赴美國春田體育大學深造, 后回國任教。日寇侵華, 遠走菲律賓。在菲律賓功成名就的他有一個難以割舍的情結, 那就是希望中國的體育事業能夠盡快追趕世界水平。
他曾經寫過一首《子夜歌· 中國得勝再填詞補》, 其中寫道:“ 現時代, 新興運動, 雅典首都重舉。相繼參加, 胡笳幕揭, 無限歡情緒。大英庚續后, 蘇俄雄視爭取。精練三軍, 出奇連捷, 中國愁無語。待何年, 軍冠全球, 再填詞補。”
這首敘述奧運歷史的《子夜歌》, 寫得氣韻深沉。放眼世界體壇, 最令陳掌諤傷感的是, 在各路英雄龍爭虎斗之中,“ 中國愁無語”。他認為, 由于多年積弱, 中國體育落后先進國家起碼有50 年, 不過他始終認為, 中國也會有“ 軍冠全球” 的那一天。他的信心沒有錯。
像林珠光和陳掌諤那樣掛念中國的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并做出過貢獻的華僑還有溫集祥( 足球, 印尼)、楊秀瓊( 游泳, 加拿大)、陳振和( 足球, 印尼)、許承基( 網球, 印尼)、林寶華( 網球,澳大利亞) 和邱飛海( 網球, 新加坡) 等。而像吳傳玉那樣的歸僑, 對新中國體育運動和奧林匹克事業發展同樣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黃強輝, 舉重運動員、教練員, 運動健將。祖籍福建廈門, 生于印度尼西亞。1952 年回國, 同年開始舉重訓練。1955 年赴蘇聯學習舉重并進入國家隊。歷任國家隊教練、總教練, 中國舉重協會副主席,亞洲舉重聯合會副主席。1958 年在全國25 個單位健將級舉重比賽中, 以155 公斤的成績打破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在中、蘇、波三國舉重比賽中, 又以158 公斤的成績, 再破該項世界紀錄。1959 年在全國健將級舉重比賽中, 以158.5 公斤的成績, 打破本人保持的世界紀錄。任教練后培養了一批優秀選手, 其中有5 人11 次打破世界紀錄。他曾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再如郭德觀( 網球, 印尼)、湯仙虎( 羽毛球,印尼)、陳福壽( 羽毛球, 印尼)、梁秋霞( 羽毛球,印尼)、陳玉娘( 羽毛球, 印尼)、林慧卿( 乒乓球,印尼)、李寬敏( 壘球, 日本)、容志行( 足球、印度)、陳常鳳( 籃球, 印尼)、許淑蓮( 網球、印尼)、高志宏( 網球、印尼)、劉庭懷( 體操教練, 印尼)、樓大鵬( 中國奧委會, 英國) 等, 他們中的一些人至今還以教練或體育官員的身份活躍在體壇上。
正是在他們的帶動下, 廣東、福建的多個僑鄉開風氣之先, 涌現出一批運動之鄉。如廣東中山被稱為“ 體育之鄉”, 臺山被稱為“ 排球之鄉”,梅縣被稱為“ 足球之鄉”, 東莞被稱為“ 游泳之鄉” 和“ 舉重之鄉”, 福建莆田被稱為“ 田徑之鄉”, 晉江被稱為“ 籃球之鄉” 等等。它們如涓涓細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匯成河海, 成就了今天中華健兒在奧運賽場上的卓越表現。除了“ 走回來” 為國爭光, 如今許多國手也紛紛“ 走出去”——或者尋求發展, 或者定居易籍, 成為“ 海外兵團”, 為所在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貢獻。比較突出的如郎平( 排球)、何智麗( 乒乓球)、李佳薇( 乒乓球)、馬文革( 乒乓球)、喬良( 體操)、田菊坪( 體操教練)、王同祥( 跳水)、汪嘉偉( 排球)、皮紅艷( 羽毛球)、徐懷雯( 羽毛球)、欒菊杰( 花劍)、姚明( 籃球)、王治郅( 籃球)、易建聯( 籃球)、孫繼海( 足球)、董方卓( 足球)、鄭智( 足球)、邵佳一( 足球) 等。
中華民族的奧運歷史已近百年。華僑華人在其中抒寫了動人的篇章。他們和奧林匹克的故事說不完……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鏈接港臺奧運健將
楊傳廣: 奧運會奪牌第一人
美國西部時間2007 年1 月27 日下午,中國臺灣省田徑運動員楊傳廣在美國圣費南度谷去世,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奧運會獎牌的運動員, 曾有“ 亞洲鐵人”的美譽。
楊傳廣出生于1933 年, 臺灣省臺東人。中學時代, 楊傳廣便表現出超人的體育天賦。1958 年, 楊傳廣赴美留學深造,1960年在羅馬第17 屆奧運會的十項全能項目中, 楊傳廣獲銀牌, 成績是8334 分。
東方羚羊: 紀政
中國臺灣省田徑運動員紀政是世界著名女子短跑運動員, 被譽為“ 東方羚羊”。1968 年在第19 屆墨西哥奧運會上, 紀政以10 秒4 的成績獲女子80 米欄銅牌, 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獲得獎牌的中國女子。由于她的成績特別出眾, 獲得“ 東方羚羊”、“ 世界女飛人”、“ 短跑女王” 等美名。
風之后: 李麗珊
中國香港選手李麗珊被稱為“ 風之后”, 她在1996 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奪得女子帆板冠軍, 為中國香港代表團首奪奧運金牌。
自1952 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以來, 中國香港參加的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從未拿到過獎牌, 李麗珊在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的奪冠為中國香港翻開新的奧運篇章。李麗珊在全國九運會失意后一度打算退役,但她在2001 年再次登上世界女子帆板年終排名第一, 這是她繼1996 年和1998 年后,第三次獲得這個殊榮。她不畏艱辛勇于拼搏的精神, 成為了香港精神的典范。
“ 騎手” 林子心
林子心是中國香港奧運馬術隊的騎手。林子心于1978 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出生, 父母均為香港人。為了能夠代表中國香港參加比賽, 她在2006 年放棄了加拿大國籍。目前她正在比利時訓練, 為奧運會進行最后的備戰。對于從小就酷愛騎馬的林子心來說, 僅僅參加一次奧運會當然是不夠的。她說:“ 我的長遠目標是2010 年的世界錦標賽, 這是級別和奧運會一樣的大型賽事, 希望能夠在那里取得好成績。然后是2010 年的倫敦奧運會, 雖然4 年時間還很多, 但我還是希望下次能夠有機會再到奧運會的賽場上騎馬。”
跆拳道冠軍: 陳詩欣
陳詩欣,中國臺灣省臺北市人, 跆拳道選手。她參加了2004 年雅典奧運會, 在女子第一量級(49 公斤級) 決賽中以6:4 擊敗古巴的迪雅茲, 拿下金牌。
陳詩欣現為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副教授。陳詩欣選手從事跆拳道運動十余年, 秉持刻苦耐勞、從不懈怠的精神連續勇奪三屆世界杯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