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樂妍
從奧運歌曲征集工程展開至今,以奧運為主題的優秀歌曲層出不窮。然而作為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什么樣的音樂才能真正融入我們骨血并打動世界?
既然要打造一場視聽盛宴,除了精彩的文藝演出和絕妙的焰火表演,音樂當然必不可少。2007年7月20日,在北京奧組委舉行的頒發聘書儀式上,“音樂總設計”的最后人選終于塵埃落定,身居此要職的就是陳其鋼。
奧運音樂總監陳其鋼理著一頭干練板寸,戴一副斯文的黑色眼鏡,身材頎長,話不多。一提奧運,藝術家率直的天性傾瀉而出——“《手拉手》好聽嗎?悉尼的主題曲好聽嗎?我都不覺得,因為它們根本沒自己獨特的色彩,所以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曲必須是中國人自己的歌,要用漢語來唱。”
音樂詩人與張藝謀打太極
初見陳其鋼肯定會被他的儒雅折服,有人稱他為“音樂詩人”。但他的音樂卻彰顯出與他形象背離的極強個性。陳其鋼在歐洲樂壇享有很高的聲譽:2001年,陳其鋼的作品《五行》獲得英國BBC國際作曲大師獎;2002年,作品《蝶戀花》在歐洲獲得普遍好評;2005年,他獲得了具有“法國諾貝爾音樂獎”之稱的“交響音樂大獎”……但他在國內知名度的打開,還是因為與張藝謀合作的大型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
一個是國內電影市場的領軍人物,一個是強調個性的自由作曲家。他們合作的過程既靈感百出又有彼此的堅持。陳其鋼特別強調音樂創作在舞臺劇中的靈魂作用,也曾為此在《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記者會上“沖冠一怒”。這次陳其鋼執掌奧運音樂制作,背后還有個小插曲。張藝謀曾數次通過中間人試探陳其鋼是否愿意為奧運工作,猜不透張藝謀用意的陳其鋼只好與他打起了太極。明白來意后,陳其鋼實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拒絕。因為他認為張藝謀是中國最適合做奧運開閉幕式總導演的人選,而且這對于中國古典音樂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契機。然而同樣是張陳二人的合作,但由于奧運會開幕式不同于舞臺劇,所以在創作上這次可就得聽導演的多一點了。
別人用5年,我與時間競賽
當陳其鋼于2007年7月正式接過北京奧組委聘書的時候,2012年奧運主辦方的倫敦方面也已開始著手自己的音樂創作了。相比之下,陳其鋼的1年準備時間顯得捉襟見肘。他笑稱這也是中國傳統,沒有把一件事情提前四五年落實的習慣。考慮到整個奧運會開幕式長達三四個小時,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且不談各種儀式所需要的風格各異的音樂,還要考慮到糅合各個音樂流派的問題。所以除了創作,陳其鋼還要學習如何充當一個調度者。他的創作團隊人數最多時達到了50多人,為創作酣戰到凌晨三四點也已是家常便飯。與時間競賽,不進則退。
《Barcelona》一聽難忘
既然現階段北京奧運的主題曲還在創作中,我們何不打探一下陳其鋼心目中最經典的奧運歌曲呢?陳其鋼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期間流行的《Barcelona》給予了幾乎完美的高度評價。他說一般的奧運歌曲只是一個美麗的旋律加上一個副歌,都是通過后期的包裝制作和推廣才讓人有印象,可是巴塞羅那這首歌,第一次聽的時候沒有人不被感動。
陳其鋼是嚴肅音樂的絕對捍衛者,他的音樂永遠充滿濃重的學院風。“要無愧于中國文化”是他面對媒體經常說的話。但在奧運的關口,融合新元素成了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但是在去了解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流行音樂“不但有樂趣,而且有質量”。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風在流行樂壇的復蘇,打破了熱鬧的嘻哈,雅痞的Rap的壟斷,重新煥發出年輕的生命力。
奧運歌曲最好用中文演唱
有人說張藝謀和陳其鋼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左膀右臂”。這位奧運音樂總監說話實在干脆,“說實話,這么多征集來的主題曲,還沒有哪一首能讓人眼前一亮的。”
陳其鋼在奧組委里,每個月只有一次外出活動的機會,還得提前打報告請假。“每天差不多都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我們這撥人都拼了老命。”
他忍不住直抒胸臆:“如果讓我寫,它必須得有中國特色,而且必須得用中文演唱,否則還叫什么北京奧運?”在陳其鋼看來,《手拉手》、《圣火》等往屆主題曲都稱不上好聽,“它們有體現韓國、澳大利亞的特色嗎?沒有。但愿2008北京奧運會,我們能等來一首屬于中國自己的歌。”
開閉幕式運營中心的音樂設計團隊幾乎是動用了全國的精英,包括設計、創作方面的人才。陳其鋼說,在將近4個小時的開幕式演出過程中,除去領導人致辭的短短幾分鐘外,幾乎每一秒都將被音樂覆蓋,其中還包含了運動員進場的音樂,“這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
與開閉幕式的其他工作一樣,陳其鋼不愿意透露任何有關音樂設計的細節,但他表示,2008年,全世界的聽眾和觀眾將能夠看到中國的奧運,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中國的音樂。陳其鋼說,北京奧運會的音樂一定要做到有自己的個性和追求。張藝謀曾經說過,創新很容易,做得不同并不難,難的是做到不同的同時,讓大多數的人們都能夠感受和領悟。陳其鋼說,北京奧運會將是一個機會,“讓我們(的音樂)有所不同,但是又能夠讓大家理解我們,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作。” (據鳳凰衛視、《今日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