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介:我想,應該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也是曾蔭權在剛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以里面的一句話:“市場干預和自由經濟并不是對立的。”
朋友貴為一家美國上市公司的主席,不過就在兩個星期前,他坐著他的豪華轎車從深圳來到了香港的上水,和幾百名香港民眾一起在銀行門口排起了長隊,為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存款提出來。現在,他已經把自己的這個經歷當成笑話告訴大家。
當然,現在他可以放心了,繼澳大利亞之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也承諾,對銀行存款給予100%的保障,從原本的保障10萬港元,到100%。政府突然改變態度,行政長官曾蔭權事后向媒體高層透露,這是因為,在澳大利亞做出了這個公布之后,政府預計,接下來,新加坡一定也會跟隨,在這個信貸緊縮,一塊錢都要爭奪的市場上,如果香港不這樣做,后果就可能是,大量的存款涌向了新加坡這個香港的競爭對手的手中。
和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不同,這次的金融危機,不再是幾個對沖基金對港元的狙擊,這一次,是一場全球性的信貸危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在這場危機里面獨善其身。這一點,歐盟的成員國并不是一開始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對于政府接管銀行這樣的國有化動作,這種干預市場,一些決策者并不能夠接受,或者說不愿意接受.但是問題在于,在這場危機面前,不是選擇如何去做,而是只有一個選擇,而且,這樣的選擇也并不意味著解決問題,而只是意味著應對危機的開始。

歐盟的領導人們最終選擇了共同采取行動,拋開意識形態,面對金融危機這樣一個現實,沒有犯下冰島首相的判斷錯誤,冰島的破產,正是政治抉擇的結果,而在這場危機面前,任何政治的角力,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復雜,讓自己陷得越深,冰島和英國曾經的較量,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對于中國來說,一開始大家覺得這場發端于美國華爾街的危機相當的遙遠,甚至抱著一種看熱鬧的心態。只是,盡管不斷有人樂觀地告訴大家,中國可以成為這場風暴里面的一片高地,但是對于中國的負面影響,也正在開始顯現。美國經濟衰退,使得這個習慣了大手大腳消費的國家,大幅縮減在全球的訂單,而中國制造當然首當其沖。香港的中小企業的商家每天都在擔心,因為不知道,自己的企業是不是能夠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寒冬里面生存下去,或者是,自己的生意伙伴,是不是會突然倒閉,自己收不回來貨款,或者是失去了一份訂單。業內的估計,最快的情況可能要到春節過后,因為在今年第四季度還不能夠徹底地反映這場危機帶來的影響。
壞的日子沒有來到,不管是美國的聯儲局主席,還是香港的行政長官,都用這樣的語氣告訴公眾,一定要做好過艱難日子的心理準備。對于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來說,透過市場干預的手段,來為市場注入信心之余,也要讓大家明白事態的嚴重性,因為畢竟政府措施塑造的信心是短暫的,如果沒有市場本身的調節,以及民眾的充分心理準備,將沒有辦法去應對風暴過后的日子。
其實政府對于市場的介入不能夠隨便運用,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1998年香港政府入市對抗對港元的沖擊,結果引發歐美的批評,認為違反了自由市場的原則。但是現在,在這些政府官員,還有經濟學家們經歷了這場危機之后,我想,應該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也是曾蔭權在剛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以里面的一句話:“市場干預和自由經濟并不是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