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企業是不是可以考慮以“仁政”的某些觀念作為自己企業的精神資源,如“使每個人都有恒產,又有恒心”,也許可以創造出超越西方企業理念,使中西企業文化理念相結合的新經驗。
在《郭店楚簡》中有一句話也許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道始于情”。這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由感情開始建立的。樊遲問仁,孔子曰:“愛人”。這種愛人的思想由何而來?《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愛自己的親人是最基礎的。但“仁愛”之心不能停止于此,必須“推己及人”,所以《郭店楚簡》中說:“愛而篤之,愛也;其繼之愛人,仁也。”“孝之放,愛天下之民。”這就是說,孔子的“仁學”要求由“親親”擴大到“仁民”。所以孟子明確地提出“仁政”思想。

但是如何把孔子儒家的以仁愛思想為基礎的“仁政”實現于社會呢?孔子說:“克己復禮曰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是說,只有在“克己”的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作“仁”。費孝通先生對此有一解釋,他說:“克己才能復禮,復禮是取得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這話很有道理。因為“仁”是人自身的內在品德(“愛生于性”),“禮”是規范人的行為的禮儀制度,它的作用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相處,“禮之用,和為貴”。人們進入社會必須遵守一定的禮儀制度,而對禮儀制度的遵守應該是出于人的“仁愛”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這種把“仁愛”精神按照一定規范實現于日常生活之中,這樣社會就會安寧和諧了,“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而我們中國的企業是不是可以考慮以“仁政”的某些觀念作為自己企業的精神資源,如“使每個人都有恒產,又有恒心”,也許可以創造出超越西方企業理念,使中西企業文化理念相結合的新經驗。
儒家文化特別強調人的道德實踐對于建立了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郭店楚簡》中說:“聞道反己,修身者也。”聽到了合乎道義的道理要反求諸己,這就是修身。儒家經典《大學》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說,儒家認為如果個人的道德修養好了,那么“家”可以齊,“國”可以治,“天下”可以太平,人類的和諧社會就可實現。儒家和諧社會的理想既然是建立在人的道德修養(修身)實踐的基礎上,因此儒家特別重視人的自我身心內外的協調。儒家認為,生死和富貴不是人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提高自我的道德學問以為社會的福祉才是人追求的終極目標。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而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的這段話告訴我們的是做人的道理,“修德”并不容易,那就必須有崇高的理想,有為人類長遠利益考慮的胸懷。“講學”同樣不容易,它不但要求自己天天提高,而且要求負起對社會人文教化的責任。“改過”,人總是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問題是要勇于改正錯誤,這樣才能成為一合格的人。“向善”,是說人生在世,應日日向著善的方向努力,做到“日日新,又日新”。“修德”、“講學”、“改過”、“向善”是做人的道理,是使人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的路徑。
中國的社會應該是“以法治國”的社會,中國的社會應該是“以德育人”的社會。如果中國的企業能是“以法治企業”,“以德教化員工”,那么儒家以修身為本的人文教化的資源是不是對我們的企業建設有意義呢?
中國的企業家應該有中國的氣派,中國的風格,也許儒家正是可以為我們造就一種中國企業家的精神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思想資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