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景德鎮,尋訪千年不滅的窯火,也是尋訪千年傳承的中華文明之火。
今天在景德鎮有將近10萬人在生產陶瓷,他們也在一個新的世紀循環里參與全球瓷業的競爭。他們所面臨的局面已經不同了,不再有頂尖的技術和生產組織方式,也不再有輝煌華麗的時代背景,有的只是默默的堅持尋求。
中國瓷器的生產,早歐洲1700多年,脈脈傳承,精益求精。景德鎮一方面因它特有的做瓷上乘原料高嶺土,另一方面因地處贛北山嶺窮鄉,屢避戰亂,可以專心發展,到宋朝已成為江南陶瓷制造的重鎮。宋真宗時開始生產御供瓷,元、明、清三代都在此設官窯,極大提高了景德鎮生產精品的技能;明清瓷器海外市場的巨大需求又使這種技能擴大并普及化,產生大量民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保持官民競市的繁榮局面。當時景德鎮是“天下窯器所聚,萬杵之聲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當時制瓷業分工極細,非常專業化,“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制瓷業在整體上達到了頂峰。
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代表了中國農業文明發展的頂峰。在英文里china既是指中國,也是指瓷器,可見瓷器是中國文明輸出的代表。
瓷器英文名china的另一說法是瓷都景德鎮。自宋以來,景德鎮漸漸成為中國制瓷的中心,景德鎮的瓷器也行銷海外。當時景德鎮的舊名是昌南,讀音與china相近。
這一傳說也說出景德鎮、瓷器與中華文明的關系。
中國制瓷技術最早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朝鮮在10世紀初即已仿造越窯、汝窯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來中國學習制瓷。11世紀中國陶瓷技術傳到波斯,又從波斯傳到阿拉伯,15世紀傳到意大利及歐洲其他各國。14~15世紀中亞、歐洲所造陶瓷中常具有中國風格。但是一直到16世紀中葉,歐洲人都沒有制出真正的瓷器來。
1792年,英國著名外交官馬嘎爾尼在其日記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整個歐洲都對中國著了迷。那里的宮殿里掛著中國圖案的裝飾布,就像天朝的雜貨鋪。真貨價值千金,于是只好仿造。”
1792年,正值康乾盛世的末期,中國對外貿易的順差達到頂峰。18世紀的100年間,輸入歐洲的中國瓷器數量達到6000萬件以上。
盡管中國瓷器在當時價格很昂貴,但仍被王室、貴族搶購一空。在他們的宮殿、邸宅、陳列室中展示中國瓷器,以顯示其身份的高雅,同時也作為王室的財產,加以炫耀。據有關記載:西班牙皇宮當時收藏有中國瓷器三千余件;葡萄牙王后的財產清單中,中國瓷器是極為重要的一項。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一位文化藝術愛好與收藏者。1670年建立凡爾賽宮,后在宮內修建托里阿諾宮,該宮內以陳列著路易十四珍藏的中國青花瓷器而著名。該宮在建筑上又借鑒了“南京瓷塔”的手法覆蓋以彩釉陶磚、又稱“托里阿諾瓷器宮”。不僅王室、貴族,其他各階層人士也熱衷收藏中國瓷器。荷蘭一位銀器藝術家的富孀吉梅倫波洛夫人在1653年以收藏中國瓷器精品而聞名荷蘭。直至今日,我們在歐洲各國博物館及私人收藏館家那里還可以看到相當數量的中國外銷瓷器。
王公貴族也把中國瓷器作為貴重禮物饋送。如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鐲都是中國瓷器,葡萄牙國王贈送給意大利國王的禮物是四個中國描金瓷“對蝦”。王后委托人在中國訂燒自己肖像的餐具,贈送給有功的士兵。
為避免珍貴的瓷器受損,他們也在瓷器上安裝金屬飾物。在歐洲傳世的中國瓷器上,我們看到很多瓷器的口、足、流、柄等部位都鑲嵌著金屬飾物或附加蓋等裝飾。飾物為歐洲所流行并喜愛的款識,既保護了瓷器,又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看上去使瓷器更顯得富麗堂皇。
15至17世紀,整個歐洲仍處于生產陶器和軟質瓷的階段。到了18世紀,各國紛紛建立皇家瓷器工廠,加強對中國瓷器的探索與研究。于是在德國,首先燒制出模仿中國瓷器的硬質瓷,繼而奧地利等國先后燒出硬質瓷,結束了歐洲軟質瓷的歷史。如今歐洲在瓷器的工業化、技藝和藝術性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瓷都渴望能再走進它的輝煌。
窯主期待24小時的烈火能有絕美的瓷器產生;我們也期待中華文明能如鳳凰涅 一樣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