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并不復雜,保護藏羚羊可以從抵制羊絨制品開始,保護森林草原可以從節約一度電、一張紙開始,閑時比較一下自己的“生態足跡”……吳方笑薇,這位香港女子,向人們詮釋環保的本質。
吳方笑薇是一個精力過人、熱情洋溢的女人。她的名字和生活與“地球之友”連在一起。她是一個善于把激情充分展示在演講中的社會活動家。我和她的相識就是從聽她的演講開始的。那次,我們每一個獲得“地球獎”的人都要在臺上說幾句話。大家都很緊張激動,只有吳方笑薇的演講是那樣從容舒展,她單純得像中學生,她的熱情感動了整個會場上的人。這樣的場面她經歷得太多了,環保是她的工作,更是她的生活,如同一日三餐。
吳方笑薇像很多香港主婦一樣,曾在美國受過良好教育,嫁了吳先生后隨鄉俗在名字前加夫姓,人稱“吳太”。過了平靜安逸的15年家庭主婦的生活后,她加入了頗有名氣的世界環保組織“地球之友”,開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
“生態足印”
吳方笑薇每個月給我寄來一本她主編的彩色印刷的中英文雙語畫冊《一個地球》。在這里我第一次看到“生態足印”這個詞。寓意每個人都有一雙腳,每個人都在地球這個大生態系統中留下自己的足跡,它記下每個人一生耗用的資源,包括住房(建材和裝飾材料)、空調(耗用能源)、看電視(制造電視的材料)、飲食(吃的動物植物)、交通出行……涉及各種地球資源。腳印的里面是一幅資源地圖,在旁邊簡短的說明里,吳方笑薇以一個中國孩子與加拿大、美國、印度孩子的“腳印”作了比較。通過清晰地量化分析,誰浪費了資源,誰耗用地球的資源最多,一目了然。

有誰這樣充分地考評過自己一生會從地球那里索取多少生態資源?吳方笑薇以一個女人特有的細心把這一觀念細細梳理并描繪出來。
在這幅圖上,我們看到特別會享樂的美國人怎樣用掉了太多能源和別國提供的生態資源;看到不種植香蕉的美國人,竟然吃掉了世界上出產香蕉最多的巴西80%的香蕉;而巴西為了更多地賣給美國人香蕉,仍在砍掉很多原始森林來種植香蕉樹。
“生態足印”帶給我的驚訝如此強烈!它是那樣真實、有說服力——全世界60%的木材被發達國家消耗了,而發達國家早已明白森林對于生態質量和生存環境的重要,于是像日本等等發達國家就在本國禁伐,而到發展中國家緬甸、老撾、印度尼西亞的原始森林中去砍樹、大做木材生意;世界上有限的資源石油、煤炭、淡水……在被極不均衡、極不公平地耗用著,而很多人還不了解這些浪費意味著多么巨大的災難。
綠色希望這里尋
吳方笑薇在北京有個很好的朋友和同事陳英,2001年冬天,她和吳方笑薇一起被邀請去河南省許昌市實驗幼兒園。
陳英說,當時孩子們都在外邊玩雪,她們也開心地和孩子們一起打雪仗,沉浸在一片笑聲中。她們看孩子們表演了童話劇《虎王和駱駝王》、音樂游“我是一棵樹”。表演使孩子們懂得花草樹木是人類的朋友,幫助孩子們了解樹和人類的關系,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情感。表演完了,園長突然說:“咱們請吳方笑薇女士給大家上一堂課,好嗎?”
吳方笑薇很高興地走到孩子們中間:“好啊,讓我們來玩搶椅子的游戲,好不好?”她和7個小朋友擺上6把椅子,玩起搶椅子來。這盡人皆知的古老游戲與環保有什么聯系?陳英和老師們一頭霧水。
一個小男孩沒搶到椅子,不好意思地站到一邊。吳方笑薇說:“現在你沒椅子坐了。假如有一天你沒有水用了,怎么辦?”孩子說:“那我就沒法洗手了。”原來她把每把椅子比作一種生態資源,椅子成了講課的道具。又一個男孩沒搶到椅子,吳方笑薇問他:“假如有一天你沒有衣服穿了,怎么辦?”“向爸爸媽媽要啊!”
“我們每一天都要吃東西,要用紙寫字、畫畫兒,用杯子喝水,每個產品從它的生產到使用都有它的生態足跡。比如小朋友喜歡吃的漢堡包”,說著,她拿出一個能捏出聲音的漢堡包玩具,“這里有牛肉,牛生長要喝水要吃草,它的整個生命周期是在一個生物鏈當中進行的。”
“很多小朋友過生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姑、叔叔都送禮物,一個生日會收到很多東西,好吃的多得吃不完。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小朋友們如果能夠節約用水,每頓飯都把碗里的飯菜吃干凈,把一張紙的兩面都用完才扔掉,過生日少要一些禮物……就是保護了環境,就成了生態保護的小天使。”
吳方笑薇就是這樣領著孩子們走進環保天地,用一個母親的愛來哺育幼小心靈的。告別時,吳方笑薇為孩子們寫下一句話:“綠色希望這里尋。”
關注迷茫中的大學生
吳方笑薇很關注大學生,有很多長久保持聯系的大學生朋友,“因為他們是最重要的力量。”
她和一些學生環保社團的負責人交流,他們告訴她,常常為自己的激情感到迷茫,沒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清楚校園環保該如何發展。
她對他們說:“如果你想保護藏羚羊不一定要到青藏高原,你可以從抵制藏羚羊的羊絨制品開始;如果你是一個有環保熱情的大學生,想要保護森林、草原,不一定非要到林場或牧區,你可以從節約一片紙,珍惜一度電開始。”
她看到有些大學校園環保仍停留在做回收舊電池的宣傳上,就給他們帶來一個手搖式半導體發電機給他們看。這個小東西能發20分鐘的電,也可當手電筒用。“Made in China”,但是在日本買的。
“當然”,她接著說,“你們需要一個思路。澳大利亞有一個生產洗發液的工廠,他們用亞麻花作為天然香料代替工業產品。當地婦女團體幫助這個工廠到一家農戶那兒訂購。他們扶持了這個綠色產品,是不是就是做了很有效的環保宣傳呢?”
吳方笑薇還組織環保志愿者到香港的學校做環境審計,檢查學校用電、用水、用紙的情況。她說:“重要的是這些項目都由學生自己來做,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校園環保。”
不斷地感染著人們
活力四射的吳方笑薇有時讓你覺得她像一個歌星、球星,一年到頭不停地奔走于香港和內地,面對農村的、工廠的、學校的、機關的,甚至公共廣場上的公眾,不斷地發表演講,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小時。她的建議、批評、故事、新鮮有趣的活動……感染著人們,帶動著更多的人加入環保的行列。
有一次吳方笑薇到湖北荊州農村給小學老師講課。有人問:“我們講環保課卻沒教材也沒書,怎么知道講什么呢?”
吳方笑薇拿出一個自己做的抽簽桶,這是中國農村很常見的東西。她說:“你們可以根據不同聽眾的實際情況來替他想一想,要根據不同的人講不同的問題。你可以告訴他,每個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已手中的。”她叫一個老師上來抽出一支簽,這個女教師抽出了1號簽。吳方笑薇打開一把扇子,扇子上寫著十幾條與命運似乎全不相干的短語:省水省電,積福積德;廢物變寶,動動頭腦;向大自然學習生命力;清潔生產好模范;尊重自己,尊重大自然;飲水思源;理想實干,改造世界;良心投資,利己利民……
吳方笑薇并不查驗抽簽者抽到的號碼,她只看抽簽人的特點,選一條短語給他。現在,面對這個女教師,她選了“變廢為寶,動動頭腦”,她問:“你能說說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樣變廢為寶嗎?”
大家都笑了,原來“命”是這樣算的呀。會場上頓時七嘴八舌,大家幫她說出了很多能讓廢物變寶的方案,這樣一湊,都覺得大有收獲。
吳方笑薇常常把搜集到的環保產品,比如用回收的紙盒、飲料盒子做成的乒乓球拍、手搖發電機等等帶到演講臺上,作為有說服力的教具。
一天,她給農婦們講了橘子的故事。她拿出7個牌子,上面寫了橘子生長過程的7個環節:選種、種植、儲藏、運輸、采摘、食用和丟棄。7個農婦一人舉一個牌,按她們想的順序站好,另外7個人扮演專家,評論她們排得對不對。
一個水資源“專家”問:“哪個時候需要水最多?”舉著“種植”牌的就站出來。另一個能源“專家”問:“最耗費能源的是哪個環節?”于是,“運輸”的牌子舉過來。表達不對時,下面可以提出反駁。
吳方笑薇編了這個故事來告訴農民每個生產環節、每個層面都可能對環境有所影響,特別是一些不識字的女人很容易就接受了她的環保理念。在廣西、貴州講課,她就根據西南地方的生態特點,講森林、熊貓、水源的關系,讓大家討論這與自己的生存有什么關系,你有沒有想到熊貓、大象、金絲猴對當地環境的需要。
吳方笑薇說:“我相信教育能扭轉人的命運,胡適說過一句話:‘種下思想,收獲行為;種下行為,收獲習慣;種下品德,收獲命運。’要扭轉命運就要努力培養人們的行為、思想、習慣、品德,國家的命運系于我們的教育,這條路很長,這條路需要很多的人一起走,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