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3年中并購了超過60家公司的整合者,似乎陷入了那個有名的“詛咒”:平均而言,并購所破壞的價值要超過它所創造的價值。
分眾很專心,從公司創立到現在,它只做一件事情——賣廣告。
分眾不得不分心,因為如今業務繁多。
從2004年到2007年,它前后投資、收購超過60家公司,業務的范疇從最初經營的“無聊空間”的分眾廣告渠道,擴張到如今的“生活圈媒

江南春對于“生活圈媒體群”的闡述是:分眾正在打造圍繞消費者生活軌跡的廣告傳播網,為客戶提供整合營銷傳播服務。無論你是在上班的寫字樓還是回到你家的小區內,無論你是在超市里還是在美容廳或者高爾夫球場,你總是抬頭即見“分眾傳媒”。此外,再加上直投雜志、手機和互聯網三個渠道,總之,要讓“信息”包圍著你。其中,手機和互聯網廣告業務,曾被江南春視為“分眾的未來”所在。
在分眾看來,要在手機和互聯網廣告領域,奠定不可動搖的市場領導者地位,就要崇尚速度,要像整合電梯口和電梯間廣告空間等戶外廣告那樣,進行橫向整合。而最直接的整合方式就是收購。
作為初創型企業,分眾是在用“博爾特”的速度,進行橫向整合。2003年,分眾成立,隨后的3年,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顯示:其整合超過60家公司,包括眾多手機廣告公司和互聯網廣告代理公司。更有趣的是,分眾的收購要約,絕大多數帶有“類對賭協議”的條款,即收購對象在被收購之后的一段時間內,若業績達到雙方約定的目標,將會獲得額外的分眾股票作為獎勵。這讓分眾看起來頗似一家投資公司。

事實上,如果能夠通過行業整合,控制有效供給,進而讓行業的利潤率維持在一定水平,從為股東創造利潤的目標來看,再激進的并購,都不為過。
然而,以互聯網渠道為例,市場上已經存在幾家強大的門戶網站,與此同時,眾多“長尾”網站,還在不斷冒出。因此,要在這個“空間無限”的市場內,通過整合,形成強大的渠道話語權,其難度和成本,將遠遠高于樓宇廣告市場。
分眾選擇以收購“互聯網廣告代理公司”的方式,進入互聯網廣告領域,這有別于以往的控制“媒體渠道”的做法。不過在廣告主-代理公司-媒體這個鏈條上,代理公司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因此要通過整合廣告代理公司,來加大話語權,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此,短期來看,在互聯網廣告上,整合帶來的效益,不如戶外廣告和手機短信廣告來得明顯。
有關并購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是說:平均而言,并購所破壞的價值超過它所創造的價值。一般而言,在多數整合案例中,并購者不能通過整合,為整編在一起卻獨立運營的公司,帶來明顯的業務量增加、成本的節約和利潤水平的提高,那么,整合的副作用將會凸顯,包括因感覺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的內部管理沖突。2008年3月,譚智被任命為分眾CEO。履新的譚智著手進行的一項工作,即進行公司的管理優化,包括內部信息系統建設和銷售管理等。不過,譚智將主要負責包括樓宇廣告、電梯框架廣告在內的戶外廣告業務。互聯網和手機等數字廣告業務,目前由江南春領銜。
在2008年5月初,美林證券的一份分析報告,對分眾的評級是“買入”,其理由是,“分眾正在進行戰略轉型,其精力從原有的收購整合轉移到升級已有的產品或服務,包括電梯框架升級為2.0版本,互聯網廣告的按效果付費的嘗試以及內部管理整頓。”
管理層的調整變動,會讓分眾慢下來嗎?要如江南春所設想的那樣,分眾傳媒要發展為中國最大的整合營銷服務提供商,除了慢下來“整頓內務”,分眾還需要專心鍛造“服務形象”,遮去鋒芒。畢竟,沒有公司會喜歡太過強勢的服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