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曾寫過一篇《拿來主義》的著名文章,對“拿來主義”有過精辟之言:“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最早提出“創新”概念的美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認為,創新是企業家為了追求超額利潤而進行的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
在我國,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產品,提供新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自主創新的三大模式。其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于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這也是目前我國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
為什么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怎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創造真正的創新型國家?
“拿來主義”是最好的創新手段,合理合法的“拿來”是創新的最好基礎。不少企業張口閉口就說擁有多少自主知識產權,把專利當成標榜,把創新當成口號,這種急功近利的所謂創新反而十分危險。相對而言,華為的穩健著實令人稱道,雖然投入巨資做研發,握有電子信息業界最多的發明專利,依然坦言近20年無一項原創發明。
“拿來主義”同強調自主創新其實并不矛盾。所謂的自主創新,并不是一切事情都要自己來做,而是在充分發揮企業主觀能動性的原則上做研發、出成果。不管是“買來”還是“換來”,我們可以“拿來”國外好的技術,再在此基礎上做創新,這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拿國外的領先技術,也要拿國外的商業模式。先進技術的引進可以幫助企業縮短研發周期、迅速推出產品占領市場,而且可能比想方設法繞開別人的專利所用的成本還要低。學習國外企業的商業模式則可以幫助企業開闊思維,提高效益。
我們主張向日、韓企業學習,主要應學習他們的“拿來主義”,學習他們引進、消化、吸收、轉化、創新的成功模式。事實證明,拿來主義使日韓企業產業升級和創新能力大增,拿來主義也使日韓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強國。在研究和借鑒韓國技術創新模式的時候,三星公司不可不提。作為后來者,三星能夠超日趕美,成為半導體、通信、數字手機的全球領導者,實不多見。分析其成功原因,根本點在于它采用了出口帶動的技術發展戰略。通過世界市場的高標準、復雜的需求結構,三星成功地做到了高質量、低成本、快速交貨以及良好的服務,從而取得了競爭優勢。如果三星只將產品面對國內市場需求,我們很難相信三星企業能夠后來居上。
在產業發展日益知識化的今天,企業的競爭力不僅依賴成本優勢,更主要的是依賴技術優勢。國際經濟已由資本競爭向技術競爭轉變,如何提高我國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美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演變也同樣給予我們重要的啟示,即企業技術創新是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贏得市場競爭優勢的法寶。因此,我國企業要轉變觀念,提高對研發和技術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建立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創新體系,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拿汽車產業來說,以前我們一貫奉行“閉門造車”,其對中國汽車產業造成了極大危害。當這條路走不通時,才敞開大門“以市場換技術”。進入20世紀90年代,德國大眾率先以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汽車市場,當初的星星之火,幾年后卻發展成燎原之勢。與此同時,一些自主品牌,如吉利、奇瑞等也開始誕生,中國加入wTO,自主品牌終于可以和國外品牌同臺競技。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壯大和日益成熟,企業的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將會以更快的步伐追趕中國汽車市場的“井噴式”增長。盡管在中國汽車市場,自主品牌屢屢遭遇“抄襲門”,可是,如果沒有大膽的“拿來主義”,在拿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創新,并最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中國汽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何在?中國汽車工業又將擁有怎樣的明天?
通信行業是一個高科技的行業,也是中國發展十分迅速的行業,盡管如此,中國至今仍沒有一家通信企業可以引導市場、改變用戶消費習慣,因此,選擇“拿來主義”實為明智之舉。當然,“拿來”什么,還得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至于怎么“拿來”,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因為“拿來”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的還是要拿出自己的東西,將“拿來”變成創新。如此來看,山寨化浪潮又將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