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奧運會、殘奧會的成功落幕,舉國上下正沉浸于凱旋進行曲,全世界也睜大了眼睛看著中國。霎時間,中國乳業的“9.11”事件突發,其巨大的沖擊波淹沒了整個中國乳制品行業。
關于“三鹿門”事件,國務院已有結論:是企業見利忘義。企業見利忘義的背后是什么?高雅點說,是企業文化的缺失,是企業價值觀的失衡;通俗點說是企業的道德淪喪和良知泯滅。
企業文化是什么?企業文化既是一種管理理論,又是一種實踐方法,其實質是以人為中心,以文化引導為手段,以激發員工自覺行為為目的,以價值觀培育為最終歸宿的獨特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價值觀既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邏輯起點,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最終歸宿。企業價值觀的內在本質是企業的價值排序,即企業將誰的利益放到首位,誰的利益放到其次,誰的利益放到末位。或者說,企業秉持顧客利益至上還是股東利益至上,企業怎樣對待員工、如何看待社會,這些都體現著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則和核心使命。
世界上百年長盛不衰的所有公司的發展都證明:企業文化是企業基業長青最重要的遺傳基因,是企業歷經風雨飽受滄桑而屹立不到的秘密武器。幾乎所有的長壽公司都遵循著這樣的價值排序:顧客、員工、股東、社會。在這個價值排序中,顧客居于最高位置,顧客的利益永遠至上。因此,西方企業將顧客當作“上帝”,這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顧客就是上帝”一方面鮮明地體現出企業對于顧客的敬畏之心,反映出西方企業對于顧客和社會的深厚的契約式誠信。
美國3M公司自1902年創建以來,全球已有一半人口直接或間接地在使用它所生產的6萬種產品。其間不管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發生多次巨變,公司始終屹立不倒。人們普遍認為3M公司的成功密碼在于創新,3M則認為100多年來支撐公司基業長青并始終沒有多大改變的是企業文化,其核心是以顧客為第一排序的企業價值觀。從根本上說,中國企業缺乏的正是這種可以將企業的未來、愿景與使命塑造成近乎虔敬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的企業文化。
曾幾何時,當市場經濟的洪流滾滾而來,我們也曾天天將“顧客就是上帝”掛到嘴邊,其實很多企業并不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中國人是不信鬼神的,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即使做了虧心事一點也不怕,因為心里根本沒有“鬼”。鬼是什么?其實鬼就是信仰、就是文化。當企業真正做到以顧客、員工、股東為價值排序,企業的戰略目標和未來愿景就變得祟高而神圣起來。當企業真正把顧客當成上帝,顧客這個“上帝”就會釋放出保護企業的巨大力量。市場競爭中這種神圣的競爭壁壘和巨大力量,正是企業成功的根本保障。當今,知識經濟飛速發展,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網絡社會的力量將變得更加強大,企業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它的明天就是一片黑暗。
中國乳制品行業正置身前所未有的市場危機,其折射出的實際上是企業文化的更大危機。企業文化是從精神上影響人,從心靈上修煉人,從思想上改變人的特殊武器。通過企業文化管理來實現企業目標,是管理思想史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和美國企業的一大創造。從根本上說,符合社會進步要求和企業發展規律的企業文化就是優秀文化,它是企業賴以發展和做強做大的靈魂。一旦文化成為企業的最高價值準則和精神追求,文化就可能具有某種樸素的宗教色彩,這正是企業文化成熟的標志。企業一旦建立起這種令人虔敬而又人人遵循的企業文化,文化的力量將變得無比強大,在這樣的氛圍下,任何違背企業核心價值的物質引誘只會變得卑微和不齒。
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文化的缺失必將成為企業短命的主要原因。三鹿企業的轟然倒下充分證明,企業根本沒有正確的文化和價值觀,三鹿不但沒有把顧客利益放到首位,反而超越了道德底線以致良知泯滅。面對乳制品行業的共同危機,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寄望于政府加大整肅力度,如果企業只是一如既往盯住自己的供應鏈而不去反思問題的真正所在,我們很難相信中國乳業乃至整個食品行業會有多少潔凈的明天。其實,不論無良企業的受害者,還是所有的消費者,都到了應該徹底反思我們文化土壤的時候了。
中國乳業必須清楚:要重建消費者的信心和信賴,任何肉體的磨難和創傷都替代不了精神的洗禮和心靈的涅槃。我們也期待所有的中國企業警惕:企業如果沒有健康的企業文化和堅強的精神大廈,再高的物質大廈終要垮塌。
這便是中國企業的真正出路,也是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艱巨任務和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