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資本理論是一個專門研究社會資本及其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等各方面關系的理論體系,其內涵豐富、外延廣闊。隨著這一理論研究范圍的拓展,社會資本理論研究必須盡早統一對其概念的界定。未來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重心應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社會資本觀念,并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經濟實際,凸顯我國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本土化特點。
關鍵詞:社會資本理論;發展趨勢;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F27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4-0029-04
一、“社會資本”定義
早在20世紀20年代,“社會資本”這一名詞就已有人提及,但并未受到關注。20世紀70年代以后,社會資本研究逐步理論化,并漸漸成為經濟學、社會學及政治學等社會科學領域矚目的研究熱點。對于如何定義“社會資本”這一概念,當代理論界至今仍未形成共識,不同的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角度出發,對其做出了多種不盡相同的界定。縱觀現存眾多文獻,根據其概念主體、概念內涵與界定角度存在的差異,社會資本的定義主要可以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社會資本的微觀(micro)定義,即嵌入自我的觀點(the embedded ego perspective);社會資本的中觀(meso)定義,即結構的觀點(the structural perspective);社會資本的宏觀(macro)定義,即嵌入結構的觀點(the embedded structural perspective)。
上述三個層次的社會資本定義,將社會資本“從最不正式和局部的橫向聯系擴充到包括所有等級的關系以及正式的國家制度和結構”,它們把社會資本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領域聯系起來,認為社會關系會影響經濟活動,并受經濟活動反作用的影響。這三層定義互相補充,層層累進,描述了社會資本概念從微觀層次到中觀層次再到宏觀層次的邏輯發展過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資本概念體系,見下頁表。
從其基本內涵看,社會資本是指不同層次的社會主體(包括個人、群體、社會甚至國家)間緊密聯系的狀態及其特征,其表現形式有社會網絡、規范、信任、權威以及為某種行動所達成的共識等,社會主體通過自身有目的的行動可以獲取或改變其流動方向。社會資本鑲嵌于社會結構之中,它能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提高社會效率,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它的存在對行為主體的社會行動也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簡而言之,社會資本理論是一個專門研究社會資本及其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等各方面關系的理論體系,其內涵豐富、外延廣闊。隨著這一理論研究范圍的拓展,“社會資本”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流行概念之一,社會資本理論也成為各學科整合的重要切入點。
二、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總體發展趨勢
社會資本與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資本與社會生產、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社會資本已經逐漸成為構成社會有機整體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之一。“社會資本概念是理解個體如何實現合作,如何克服集體行動問題以達到更高程度的經濟績效的關鍵所在。”因此,社會資本理論勢必發展為當代社會進步、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在未來社會經濟建設中積極發揮其理論指導作用,體現其實踐意義。
從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現狀來看,現階段社會資本理論的基本特點是:(1)社會資本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經濟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反映了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特別是社會學的某種融合趨勢;(2)社會資本理論固然強調了個人參與集體的重要性,強調了個人的價值需要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得到增加,但是它還是給個人留下了充分的發展余地,個人可以對社會資本進行投資以期獲得收益,也可以為達到既定目標而生產社會資本;(3)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開始運用定量的方法以探究社會資本的測量問題。
正如林南所言:“社會資本理論的未來發展取決于其理論本身及其概念測量的精致化”。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社會資本理論的總體發展勢必將出現五個趨勢:
其一,學術界未來的研究重點之一將是積極整合社會資本概念,規范對其外延和內涵的界定,進一步深化對社會資本概念的認識,最終得出一個相對統一的社會資本定義,廓清研究者關于社會資本研究的具體取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經驗等問題的思路,為社會資本理論的深入發展掃除障礙。社會資本具有復雜性、多層次性、多樣性和功能雙重性等特征,為了挖掘這一定義模糊但又不能不說是內涵豐富的、極其重要的概念,勢必將會有更多研究者從廣義的宏觀角度界定社會資本,在較廣闊的理論框架內審視已有的理論成果,拓寬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領域。
其二,更多研究者將充分運用調查數據和測量指標對社會資本理論進行量化研究,并針對這一理論建立一套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模型,力圖在以后的理論研究中更精確地測度社會資本,使其能夠與其他形式的資本進行直觀的比照,以使人們能更全面地把握社會資本的運行機制,從而將此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推動社會發展。目前,國內外已有部分學者開始注重這方面問題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進展。
其三,研究者將更加全面地看待社會資本對現實社會產生的實際影響,在肯定社會資本正面效應的同時,也不否認其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在未來對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中,一味追求社會資本的經濟功效的傾向將會得到糾正,研究者將把更多的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納入理論分析框架中。同時,社會資本理論研究應該超越實證主義的視野,多借鑒本土方法論以及交往行動理論等視角,為社會資本的創建、積累和改造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其四,我們應該明白,社會資本的差異不僅僅只表現在其存量上,其結構性差異才是導致各個個體與群體之間社會資本水平迥異的最重要因素:現代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遠大于傳統社會資本;當社會資本的結構水平滑落到一定程度時,會對主體的經濟活動與發展不利。因此,我們不能片面地研究如何增加社會資本存量。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重心將不可避免地逐漸轉移到如何促使傳統的社會資本向現代意義的社會資本轉化,以及如何建構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資本等問題上,倡導社會資本結構的良性變遷,重視對開發社會資本和擴大現代社會資本增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其五,社會資本及其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它對社會經濟發展理論和政策的啟示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第一,社會資本的難以計量性使我們難以知道社會資本的投資效益;第二,社會資本存在于社會網絡關系和社會組織中,脫離這種網絡和組織將不復存在,所以無法將不同網絡中的社會資本進行集中再投資;第三,社會資本是隨著它的使用而不斷增加的,一旦不使用,馬上就會枯竭,這就造成社會資本積累上的困難;第四,社會資本的不穩定性和對外部環境的依賴,也難以保證投資活動的連續性”,這就導致“如何創造、維護和積累社會資本”成為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但亦是長期被大家忽視的研究課題。由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直接關系到社會資本理論在社會建設實踐中能否順利發揮作用,因此,隨著社會資本重要性的日益凸現及其研究的深入發展,這一問題必將成為社會資本研究者探討的又一熱點。
綜上所述,未來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工作中心應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社會資本觀念,積極開發和建立以共同利益、共同理想為紐帶的新型社會資本,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盡可能地減少其負面效應。
三、我國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
社會資本是推動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而社會資本理論也為解釋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變遷與文化積淀,為研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范式。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在未來的10年里,中國將會面臨社會結構的兩個變化,“第一個是家庭結構的變化,第二個是城市化,兩者都有潛在的深遠影響。……因而中國的第三代改革戰略必須要保持對維持——甚至建立——社會凝聚力(社會資本)的高度重視”。由此,社會資本對我國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社會資本問題的研究,合理建構、利用社會資本以推動我國發展與進步。
可以說,社會資本的研究和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政策上的應用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事物,但得到了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和分支學科學者們的廣泛重視,目前,我國學者已經運用社會資本理論從事相關實證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部分理論對我國制定和實施經濟發展政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國內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工作畢竟才剛剛開始起步,對社會資本的本土化研究仍存在許多不足甚至空白,這就為國內學者利用社會資本理論的分析框架研究中國現實問題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筆者認為,在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具有獨特文化背景的中國,社會資本理論應具有自身的本土化特點,而不應完全借鑒西方的理論研究觀點。
針對中國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現狀,在今后進一步深化與拓展這一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出以下五個方面的努力,使這一理論在我國得以更快傳播、發展。
第一,必須盡快明確地界定社會資本概念。國內在定義社會資本時,應該充分考慮我國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和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性,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所謂的“關系”作為中國社會資本的基本內容和本質,錯誤地將此二者混淆起來;應在學理上對社會資本概念形成基本共識,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資本理論,以利于學術對話和相互推進。只有這樣,我國的社會資本理論研究才不會偏離正確的軌道。
第二,大力發展中國社會資本的本土化研究,提升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層次,把對社會資本的應用性研究與建構中國特色的社會資本理論結合起來。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結構對立,決定了農村社會資本與城市社會資本存在明顯差異。因此,研究者在探討中國社會資本時應該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從中國城鄉社區高度分化的實際出發,確立農村與城市的不同理論分析框架,對農村社會資本與城市社會資本進行單獨的界定和研究,發展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資本理論。
第三,繼續擴大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范圍。就目前而言,中國學者對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社會經濟發展這一領域,至于社會資本概念對民主政治繁榮以及對社會文化進步的影響等方面,我國學者則涉獵不多。因此,國內研究者應該在整合社會資本概念的基礎上,擴大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范疇,大膽開創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分支,在更廣闊的理論空間內展開理論探討,使這一理論能夠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更多領域里發揮指導作用。
第四,應該重視對中國社會資本形式和社會資本性質的轉換等問題的研究,把重點放在研究由傳統社會資本向現代社會資本轉化的過程以及有中國特色社會資本的建構上。就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社會并不缺乏社會資本。但這些傳統社會資本多數建立在血緣、親緣、地緣等傳統社會關系的基礎上,雖然對我國建設中實現資本積累、推動人員流動等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如導致經濟組織形式家族化、對地域利益過度強調、人際關系和政治結合致使腐敗范圍擴大等。因此,我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應該大力倡導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資本,提高其水平和層次。可見,如何將傳統社會資本轉換成建立在現代公民權利和義務基礎上的、能推動我國經濟與社會迅速發展的高層次社會資本,已經成為擺在研究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在我國今后的社會資本理論研究中得到關注。
第五,我國研究者在研究中應該立足于我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代背景,注重探究培育積極的社會資本的有效途徑。社會資本可以帶來積極效應,但同時也可以帶來消極后果。因此,重視研究培育在現代公民文化基礎上重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資本的方法,探究我國社會資本的有效運行機制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效應,對于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治理的推進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社會資本理論是20世紀中后期在社會科學領域興起、發展并受到廣泛關注的跨學科理論。它還處在探索階段,其體系尚未成熟,仍存在不少亟待完善之處,有待今后研究成果的進一步拓展。但這一理論把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等非經濟因素納入理論視角之中,為社會科學研究構建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還有助于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從這一點來說,社會資本理論對于研究中國社會有很強的解釋能力。因此,我們有必要更加深入、系統地研究社會資本理論,促進和完善其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使這一理論在我國轉型期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Brown Thomas Ford,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Social Capital,http://hal.lamar.edu/~BROWNTF/SOCCAP.HTML.
[2]孫麗軍,石磊.社會資本:文獻與進一步的研究[J].社會科學,2003,(1):20-25.
[3]曹榮湘.社會資本,公民社會:一種元制度分析,曹榮湘選編,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
店,2003.
[4]卜長莉.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5][美]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吳江,黃晶.社會資本理論剖析[J].理論學刊,2004,(5):38-41.
[7]周紅云.社會資本及其在中國的研究與應用[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雙月刊),2004,(2):135-144.
[8]帕薩·達斯古普特,伊斯梅爾·撒拉格爾丁.社會資本——一個多角度的觀點[M].張慧東,姚莉,劉倫,吳京芳,申小玲,譯.北
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袁祖社.市場經濟與現代“公民社會”的內在價值沖突及其化解路徑——“社會資本”理論的合理性視野、效能及其實踐啟示
[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54-60.
[10]張其仔.新經濟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11]張克中,郭熙保.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理論及展望[J].當代財經,200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