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目前因農村金融體系的不完善,致使農村資金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直接導致農業、農村、農民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金融服務,“三農”問題越發突出。通過研究我省“三農”問題的表現、成因以及現有農村金融體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探索了構建一種以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發行為主體,以其他金融組織為補充,以擔保、保險企業為保障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構建;“三農”問題;金融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4-0074-02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這一點顯得尤為突出,而解決“三農”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有其獨特的優勢。良好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黑龍江省“三農”問題的表現
目前,黑龍江省的“三農”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農民收入問題。農民收入低、增收難、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導致農民的經濟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農民的平等權利得不到保障。這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二是農業產業化問題。農業發展缺乏有效的企業拉動力,缺少較強的龍頭企業,現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三是農村建設問題。主要是三個落后:基礎設施落后、科技文化落后、鄉村面貌落后。這三方面的問題實質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反映,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如不盡快解決上述問題,從長期來看,不利于社會穩定,從短期來看,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這將大大影響黑龍江經濟的發展,阻礙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體系在解三農問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諸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還是及其有限,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1.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主渠道作用,但農信社自身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目前,黑龍江省市(縣)的農業銀行在農村的機構網點已全面收縮,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經營業務伴隨著國有糧食企業改制、糧食流通市場化已逐步萎縮,郵政儲蓄不斷從農村抽吸資金,已經造成了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和“一社難支‘三農’”的局面。
(2)農村信用社為“三農”服務的政策性與其商業化經營模式之間存在矛盾。黑龍江省農信社的發展歷史證明,在經過多次的重組和長期的行政計劃管理之后,農村信用社從內容到實質都不再具備合作金融的特性,已經變為按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運作,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組織。另一方面農信社又承擔著部分政策性的支農任務,并為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農村信用社成了一個矛盾綜合體,多元目標沖突。農民對農信社既沒有控制權,也沒有管理權和收益權,導致農信社產權關系模糊、所有者缺位、尋租現象嚴重,最終發展偏離了設立時的初衷。
(3)農村信用社農貸業務以糧食生產貸款為主,規模化養殖及農產品加工營銷難以得到貸款,農村中小企業基本得不到貸款。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主要用于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以種植業小額貸款為主“春放秋收冬不貸”,貸款方式為3—5戶聯保,額度一般在3 000—5 000元之間。養殖業貸款占農業貸款額的比重在10%~30%之間,主要用于支持當地發展禽蛋業、奶牛養殖業,最高額度在1—3萬元之間,采取抵押聯保方式,多為一年期。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籌資更為困難。
2.農村消費型貸款處在起步階段,民間借貸比較普遍。除農業擴大再生產外,農戶迫切需要的住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和助學貸款等分期償付的中長期貸款,目前仍然很難從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貸出。民間借貸(當地稱“抬款”)現象比較普遍,一般由親屬、朋友擔保,利息都在一分以上。
3.財政轉移支付項目少,地方財政基本上為“吃飯財政”,對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發展的支持力量微弱。目前,中央與省級財政對市(縣)支持主要是轉移支付項目,包括糧食補貼、退耕還林補貼、人畜引水補貼等,而農田水利設施、村莊道路硬化、農村社區環境治理、農村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投入短缺、支持渠道缺乏,已嚴重制約了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
總之,黑龍江省的農村金融支持作用,僅處在維持農業簡單再生產的推進階段,與廣大農戶、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規模化生產的強烈需求極其不相稱,由此形成了三個不銜接,即“零風險貸款”供給與風險和收益并存的農業產業化資金強勁需求不銜接,農村金融機構的“恐貸”、“懼貸”行為與農戶、企業強烈的貸款作為不銜接,農村金融自身發展壯大與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社會進步的不銜接。這種由于金融供給方式不合理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格局,必須要采取措施加以打破,形成新的供需銜接、優勢互補、良性循環的經濟增長方式。
三、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高效新型農村金融體制的建議
充足到位的資金供給、高效便捷的信貸經營模式和基地企業規模帶動是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為此,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高效新型農村金融體系是解決黑龍江省“三農”問題的關鍵。構建一種以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發行為主體,以其他金融組織為補充,以擔保、保險企業為保障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必將促進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
1.明確全省各金融機構為“三農”服務的義務,理順相互間的資金關系,形成農村資金的良性循環機制。落實各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義務,按其新增貸款的一定比例發放支農貸款,對投向龍頭企業的貸款比照農信社貸款利率的辦法實行一定幅度的浮動。進一步發揮農發行的政策性信貸支持作用,調整職能,擴大對農業、農村的服務范圍,開辦“三農”貸款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信貸業務,做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扶持貧困地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工作;農業銀行要繼續堅守農村陣地,按商業化原則做好農業信貸工作,轉變觀念,講求效益,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尋找機遇,創新思路,辦好信貸扶貧業務,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支持鄉鎮企業和農村中小企業等等;人民銀行要繼續運用支農再貸款提升農信社支農后勁;農信社要結合雙流農村居民非農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新情況,把服務“三農”作為業務經營的第一要務,把農民增收作為業務經營的根本出發點,把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業務經營的主要突破口,集聚信貸資金,結合優惠政策,積極調整信貸結構,不斷增加貸款投入,努力提升金融服務,實現支農社會效益與自身經濟效益的“雙贏”。
2.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發揮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因地制宜改革農村信用社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把農村信用社真正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
3.落實國家扶持政策,增強農村信用社主力軍作用。政府要解決農信社的政策性虧損。建議國家對農村信用社開辦保值儲蓄而多付的利息給予補貼,并對農村信用社歷史遺留的和因承擔政府行為所形成的不良資產給予剝離。在稅收政策上建議適當給予一定的扶持。調整信用社的稅收政策,減征或免征農業貸款利息收入的營業稅,以減輕其經營包袱,使其輕裝上陣,更好地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地方財政應對支農貸款進行財政貼息。
4.適度放松農村金融的市場準入條件,允許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合法化,重點支持農民自主參與的各種形式的合作金融,以增加農村金融的服務供給。在大部分農戶和農村企業普遍缺乏擔保抵押品的情況下,發展民間金融可以有效利用民間的鄉土信用資源,為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服務。此外,還應探索發展農業保險、大宗農產品期貨、農村存款保險機制,調整財政和金融政策等支農方式。
5.探索建立適應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民間借貸現象普遍存在,證明切實存在民間金融市場,民間借貸有利可圖。這是因為在經濟發展中,一部分農戶、企業先富裕起來、手中握有資金,一部分農戶、企業急需發展資金,由此必然形成民間借貸。因此,應規范發展民間金融組織,著手建立貼近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培育新型的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主體,解決農村發展資金緊張問題。
6.抓住契機,從根本上緩解農民和農村企業貸款擔保問題。積極促進各級政府和財政落實預算,安排專項貸款擔保基金,盡快成立農村貸款擔保機構。根據農村和農業生產的特點,嘗試推進動產抵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多種形式的擔保方式,精簡程序,增強可操作性。探索建立以信用鎮、信用鄉、信用村、信用企業、信用農戶及信用個人為主線的農村信用資信、信用等級體系,在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的條件下,便利農民擔保與受貸。其次,鼓勵支持建立“會員制”、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金融企業,采取“自愿入股、滾動發展、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改變過去單純的“資產抵押”為“資產資金雙抵押”,為股東提供股本多倍的貸款擔保額度和其他經濟合同的擔保。
7.建立和創新農村和農業保險產品。探索建立農村和農業保險產品,開發一些費率比例低、農民又急需的養殖業、種植業、抗災、農業運輸等方面的險種,既可使其成為農業保險新的業務增長點,又可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楊雍哲.論增加農民收入的成功之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汪金敖.農民增收制約因素及宏觀對策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02,(9).
[3]馮海發.中國農民收入增加思路創新及對策選擇[J].學習與探索,2002,(3).
[4]王國榮.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J].金融與經濟,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