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消費量也急劇增加,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當務之急。因此,黨政機關及直屬單位加強財務管理也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客觀需要。黨政機關應從機關直屬單位財務管理上進行控制不合理職務消費,從提交資金的使用效益著手,在源頭上加強財務制度管理,才能更有效的預防浪費,建設節約型社會。
關鍵詞:內部控制;節約型社會;緩沖財政資金
中圖分類號:F2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4-0121-02
一、加強機關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國公共消費領域中,公共部門特別是政府部門浪費現象極為普遍。如水、電消耗及浪費程度令人觸目驚心,而辦公場所、車輛、辦公用品等的使用上,公共部門的浪費甚至更加嚴重。其次,公共部門人員在職務消費中存在較為嚴重的浪費和侵占現象。再次,由于政府管理部門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消費領域的浪費也十分嚴重。
加強機關財務管理,是適應政府公共管理的客觀需要,是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建設節約型機關的必然要求,不僅有利于加強和規范單位行政行為,減少行政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還有利于從源頭上有效預防和遏制腐敗行為的發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經濟體制轉型期,利益主體呈現多元化。作為國家行政機關,必須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加強機關財務管理,建立節約型機關,反對鋪張浪費,繼續發揚勤儉建國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不僅是緩解財政資金供求矛盾的需要,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黨和政府形象、密切黨和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關系的需要。因此,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大環境下,加強政府機關節約資源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優良傳統的具體表現,是加強政府機關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政府機關要帶頭厲行節約,發揮表率作用;要通過科學決策、加強管理、技術進步和宣傳教育等措施,優化政府機構資源配置,引導資源消費方式的改變,帶動全社會做好節約資源工作。在政府機構數量居全國之首的北京市,一項最新調查表明,政府機構人均耗電量是普通居民的7倍。因此,推動政府機構節能,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政府運轉的成本費用,更重要的是應在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發揮表率作用。
二、建設節約型社會應從政府做起
實現節約型社會不是在一朝一夕間可以完成的任務,機關直屬單位節約型財務管理的內控,是針對機關事業單位從內部管理著手,加強對一些資源消費量增加的控制,從內部各環節對于一些細小用品支出進行控制,使機關及直屬單位的內部成本控制能從細小方面得到管理。要真正做好這方面的管理,使內控機制起到真正意義上的效果,應該循序漸進,從提高全民的日常節約意識著手,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節約意識,倡導和普及各種有效的節約方法。
(一)努力打造節約型政府
首先,使政府部門成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表率。具體在實施時應重點抓好空調、照明和公車的管理。其次,要在制定長遠的規劃時,大型公共設施的設計和施工要為將來利用新能源、推廣節能新技術留下足夠的升級空間。再次,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將落實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責任和實效納入考核執政水平和能力體系,切實轉變執政方式。最后,改革和優化政府部門的機構設置和職能設置,科學合理配置公共管理資源,提高政府部門的執政效率和執政水平,強化日常管理,加強作風建設。
(二)加強政府對消費的領導,建立厲行節約的長效機制
對水、電等能源類消費品的使用應采取價格累進機制,加強價格調控的引導功能。同時,要制定相應的規劃和政策法規來鼓勵消費節能產品和使用節能新技術,并且加強對住房、汽車、裝修等高檔消費的政策引導,改善居民的消費結構。最后要在政策層面鼓勵循環產品的使用,減少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等。
(三)培養居民合理科學的消費觀念和模式
培養居民個人消費領域中合理科學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倡導合理、適度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大力倡導節約風尚,使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等節約具體行為,成為全社會自覺行為。
三、實現節約型政府機構應加強支出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一)加強經費支出管理,節約資金
節約的第一種含義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機關單位實行收支兩條線和預算管理制度,經費一般都是由財政撥款。因此,要建設節約型機關,從微觀角度而言,就是要節約經費支出,反對經費支出的所有的浪費行為,節約國家資源。機關的一張紙、一滴水、一盞燈都是節約之源。當前,在節約型機關的建設過程中,很多機關單位都是從節約經費支出管理入手開展工作的,并且取得了比較好的效益。但是,僅僅有經費支出節約對節約型財務管理和節約型機關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從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節約,去挖掘節約之源。
(二)科學的財務決策機制,創造良好的節約環境
決策失誤是最大的失誤,決策失誤造成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機關單位節約型財務管理的建設,需要建立有利于節約的制度環境和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應以“健全制度、規范程序、預算公開、民主決策”為目標,逐步建立并完善適應本單位特點的內部財務管理體制,為建設節約型政府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相對具體的財務管理環節而言,我們應考慮如何建立完善的授權審批制度,預算控制制度,嚴格控制機關內部各項費用支出。
(三)加強固定資產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固定資產管理是機關單位資產管理較薄弱的環節,往往存在資產使用效率不高,采購的固定資產不適用,固定資產隨意報廢或不及時清理。一些行政單位對國有資產管理局報廢報批意識比較差,隨意性很大。這些都造成國家財政資金的浪費。
機關單位如果未制定統一的固定資產管理規定,在通過制定完善各項固定資產管理規定,尤其是對重點資產管理做出的規定,應進一步明確職能管理部門的職責分工、審批程序和采購辦法,理順資產管理機制,以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進而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達到節約的目的。
四、良好的用人機制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
合理的委派管理人員對實施建設節約型政府機構進行監督與引導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被委派的人員除了應該對建設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更應該是整個建設工程的方向標。
(一)合理的制定委派人員的工資標準和福利待遇
被委派人員的工資、福利等必須與被派往工作的單位脫鉤,由會計管理中心根據委派人員技術等級的高低,承擔工作的責任、業務量的多少及工作的難易程度,合理的支付委派人員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會計管理中心與被委派單位簽訂服務合同,履行合法手續,收取費用。
(二)對委派人員實行競爭上崗制和定期輪換制度
對委派人員,按照《會計法》規定,除必須具備會計從業資格外,還應當具備會計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資格。對委派人員進行業務素質和協調能力的考試,擇優錄取,并在聘用期間簽訂合同,發放委派書。有計劃的將委派人員在各單位間輪換,可以三年左右輪換一次。一方面,為委派人員進一步施展才華提供了選擇空間;另一方面,也給委派人員一定的工作壓力,促使其轉化為動力,充分挖掘其在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
(三)制定委派人員的工作職權
委派人員作為單位的財務部門負責人,應享有以下幾方面的職權:
一是對單位的重大經濟事項研究的參與權。重大經濟事項包括經濟合同、融資與提供擔保抵押等。
二是資金使用的審查權。所有資金付出須由委派會計先審查簽字,行政領導后審批簽字。
三是監督本單位財務收支和預算執行情況。對違反國家規定使用的資金及可能造成本單位經濟損失的行為,有權加以制止和糾正,制止和糾正無效的,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四)建立委派人員考核制度
建立委派人員定期述職報告制,要求委派人員每季度一次向會計管理中心做出書面的述職報告,年終對整個年度的業務工作情況進行自評。
建立對派駐單位的不定期走訪制,經常掌握委派人員在派駐單位的工作情況及有關人員對其工作業績的評價,并不定期地組織抽查,以實現對委派人員業務工作的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閻達五,楊有紅.內部控制框架的結構[J].會計研究,2001,(3).
[2]趙栓文.應處理好五個關系建立內部控制制度[J].財會月刊,2004,(16).
[3]孟焰,朱小芳.“企業內部控制與預算管理”專題研究會綜述[J].會計研究,2004,(8).
[4]陳志斌.論責機制與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實施[J].會計研究,2004,(7).
[5]藤瑩.事業單位建立財務監控機制初探[J].交通財會,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