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居民生活、商業和市政維護管理中丟棄的固體廢棄物,按照循環經濟的觀點,垃圾是一種錯放在垃圾場的資源。隨著城市垃圾的日益增長,通過對綿陽市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理的現狀、問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更加顯示出綿陽市城市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的緊迫性。加快綿陽市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對策措施主要在于完善垃圾管理法規體系,建立市場化的城市垃圾管理機制、妥善解決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理的資金瓶頸、增強市民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積極性四個方面。
關鍵詞:綿陽市;城市垃圾;資源化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4-0179-02
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居民生活、商業和市政維護管理中丟棄的固體廢棄物,是由家庭生活廢物和來自商場、市場、辦公室等具有相似特性的廢物組成的,如廚房垃圾、裝潢建筑材料、包裝材料、廢舊器皿、廢家用電器、樹葉、廢紙、塑料、紡織品、玻璃、金屬、灰渣、碎磚瓦、廢土、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和居民糞便等。城市垃圾資源化是指將垃圾資源作為資源或能源進行回收、轉化和利用。
從國際上看,資源回收利用已成為21世紀日本的支柱產業。在世界6 000億美元的環保產業市場中,日本占3 862億美元,美國占1 000億美元,我國只占200億美元。德國廢棄物的年均營業額約410億美元,并創造了20萬個就業機會。可見,發展循環經濟,搞好垃圾回收利用,發展循環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前景。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綿陽市是中國科技城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工業和人口增長速度迅猛,工業和生活垃圾的產生量與日俱增,這與綿陽建設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等目標形成了較大的矛盾。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是實現綿陽發展新跨越的重要課題,也是建設綿陽科技城,準確體現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這四者的相互協調和有機統一的發展目標。
一、綿陽市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理現狀的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項目調查的樣本為綿陽市中所有18歲以上的居民。共發出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03份,問卷回收率81.2%;對多位環保局、建設局相關的職員進行訪談,訪談效果較好。調查結果及分析如下:
1.對綿陽市居民環保意識的調查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居民的環保意識相對較為薄弱,有22.80%的人表示會經常關注來自于各種渠道的環保信息,并且對環保的相關知識、法律法規等十分了解。57.89%的人有時候會關注環保信息,對各種環保的信息部分了解,但是不深刻。將近有19.31%的居民很少關注環保信息,有8.29%的人竟然表示自己對環保不感興趣,所以并不了解。

2.綿陽市居民周圍生活垃圾處理情況的滿意度調查
如下頁圖2所示,綿陽市居民對周圍生活垃圾處理情況比較滿意。選擇不滿意的原因經統計主要為以下幾點:在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大約2.36%的被調查者反映,沒有相關的部門負責生活垃圾的清運工作;4.38%的被調查者反映,雖然有相關的部門負責生活垃圾的清運工作,但是收取費用過高,許多的居民都不能接受;有少部分的垃圾清運部門在工作中不負責任。
3.對現有城市垃圾處理存在問題及原因的訪談調查
綿陽市城市垃圾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1)制度建設不完善,管理法規不健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垃圾處理處置技術標準和規范不健全;二是與垃圾減量、資源化回收利用相關政策法規體系還沒有建立。(2)垃圾的產生源頭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綿陽市城市垃圾產量大,增長快;來源廣,成分復雜。垃圾主要來源于:居民、商業、行政事業、醫療衛生、建筑、工業、交通、道路、廣場等九個方面。(3)物質回收機制不健全,資源化困難。綿陽市城市垃圾管理系統是由市、區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和街道衛生管理所三級管理機構組成的。環境衛生部門主要負責垃圾收集—運輸—處置的管理,物質回收因為不是其主要管理職責,加之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導與約束,大多無具體措施落實。(4)“政企不分”。政府機構既要負責管理,又要負責服務,導致不能有效地實施管理,也不能很好的進行服務,出現問題又責任不清,執法立法同為一體,是目前制度最大的弊端。垃圾處理涉及城建、環衛、街道等多級部門,多頭管理,各自為政,職責不清楚。(5)公眾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綿陽市是全國衛生城市,作為城市文明進程的重要一步,綿陽市早在2001年就開始在市區設置分類垃圾箱,可直到現在,有的市民還是沒有弄清楚分類的垃圾箱和一般的垃圾箱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可見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落后。
二、綿陽市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理的對策及建議
1.完善垃圾管理法規體系,完善法制環境
我國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的垃圾管理法,現有的《固體廢氣物污染防治法》,也只是對有毒有害廢物做出規定,沒有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建筑垃圾、醫療垃圾等方面的內容。為嚴防“洋垃圾”入侵,要進一步完善進口可用做原料固定廢棄物的管理法規、標準,加強對廢物進口、加工利用等環節監管、加大打擊廢物走私工作的力度,堅決維護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環境安全。生活垃圾嚴禁入境。
2.建立市場化的城市垃圾管理機制

關鍵是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行政企分開,建立一個環保部門監督、環衛部門管理、企業參與、公司化運作的社會服務管理模式。環保管理部門嚴格履行宏觀指導、規劃決策、監督管理的職責。現在一些地區的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垃圾和醫療垃圾,每個部門都成立自己的垃圾收集和處理系統,不利于資源共享、節約成本。垃圾的清運、處置應由城市環境衛生服務單位負責。城市環衛服務部門應作為獨立法人的市場主體走向市場,從回收、運輸、儲存、再利用,最終處理和處置的全過程都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范運作,實行企業化、產業化、專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運轉。
3.妥善解決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理的資金瓶頸
本著“生產者經營者負擔,形成者付費,惡化環境者賠償,回收利用者得利”,以及“誰污染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廢物管理原則,解決垃圾資源化的社會融資渠道主要是:(1)垃圾收費制度。居民按人口、非生產性企業按職工數量,生產經營性企業按垃圾產生量收取垃圾費。垃圾費要納入地方財政統一管理、收支兩條線、專款專用。(2) 填埋稅。對進入垃圾填埋場處理的垃圾再進行收費,以減少垃圾的填埋量,鼓勵搞好垃圾的綜合利用。(3) 產品費或包裝費。要求產品和包裝生產者履行生產者責任制,承擔產品消費后的廢棄物管理。這既體現了“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又有利于約束生產商使用過高原材料過度包裝,減少城市垃圾的產生量和處理費用。(4)押金返還制度。對飲料、啤酒玻璃瓶、易拉罐等實行押金返還,以鼓勵消費者參與物質的再利用。(5)國家對城市垃圾處理的基礎設施與經營,應鼓勵獨資、合資、股份制、政府合股等形式,鼓勵國外投資者參與我國城市垃圾處理和經營。
以上“污染者買單”和鼓勵廢物回收企業發展的辦法,對于解決垃圾處理的資金瓶頸,加快垃圾資源化處理的進程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4.增強市民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積極性
首先,要把生活垃圾的回收分類作為人們的基本生活習慣。一方面政府要設置布局合理給人體貼周到服務的垃圾桶。垃圾桶既要有詳細分工,又要有圖標文字,無論老人、小孩一看就明白。另一方面,環保教育要從小抓起。小學、中學的德育課應把垃圾分類回收、環保教育納入課本。要教育市民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垃圾桶。其次,要建立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從源頭減少垃圾。生產者延伸責任制是傳統的“污染者付費原則”的深化和延伸,它把廢棄物的管理與生產捆在一起,要求生產商對他們的產品在使用壽命終結之后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承擔經濟和具體責任,這將刺激生產者在產品設計時要考慮使用較少材料并增大其可回收利用的可能性,考慮使用對環境無害的材料,是實現產品環保化的一種激勵機制。最后,各級宣傳部門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大力弘揚環境文化,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和公共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循環經濟國際趨勢與中國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立紅.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途徑[M].北京:環境出版社,20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