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渤海地區正在成為中國的第三個區域經濟支柱。環渤海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行政體制、傳統觀念等的束縛,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結合環渤海地區發展的現狀,分析該地區發展的外部和內部有利條件的基礎之上,提出打破區域束縛、加強合作,推進技術創新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環渤海地區;區域發展;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4-0184-03
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于東北、西北、華北的接合部,改革開放以來,環渤海已經形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些優勢同時集中地表現為環渤海地區加強東北亞地區國際開發合作的獨特優勢。據統計資料顯示,其整個大的范圍占據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經濟總量相當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45.3%,比珠三角經濟圈低10%,正在成長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中國經濟的第三個區域經濟支柱,成為拉動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以京津冀為代表的環渤海區域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合作潛力。
一、環渤海地區發展的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環渤海經濟圈新興產業發展快速,已經成為中國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個大規模區域制造中心。依托該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環渤海地區不僅保持了諸如鋼鐵、原油、原鹽等資源依托型產品優勢,同時,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猛發展。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北方外來投資最為密集的區域,且持續成長。目前,全球82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設立在北京,占41.2%;同時,有87家外埠大企業在北京設立了103家研發機構,另有8家即將建立駐京研發機構,這一數量還在繼續成長。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把生產基地建在天津、山東等地,正成為更多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戰略布局。外商投資帶來的管理、技術和營銷等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將在環渤海地區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釋放,加速啟動老工業基地的能量,提升舊產業并同時形成新興制造業。最后,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但是,環渤海地區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行政體制、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不同省市之間的巨大發展差距和產業落差本應當使該區域產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但是本地區區域合作步伐緩慢,效果不突出。京津兩個直轄市長期互相封閉,沒有發揮“雙核”優勢。河北作為京津腹地得到的經濟、技術輻射有限,難以有效承接京津技術產業轉移。山東游離于京津冀之外,自成體系,缺乏有效銜接。該區域內部尤其是河北、山東省內不同地區之間的巨大發展差異,導致產業鏈斷裂產業無法延伸,制約了內外合作的發展和本地市場的擴大,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步伐緩慢。環渤海經濟圈內核心城市的地位及分工不明確,城市產業結構趨同。環渤海地區主要城市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的同構性較為突出,差異性和互補性不明顯,相互之間的貿易需求較弱。該地區的工業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沿用了計劃經濟時期的粗放型外延式增長方式。事實證明,這種方式不僅導致能源、資源的浪費,而且對水、大氣和環境造成巨大壓力,不具有持續性。
二、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
首先,環渤海地區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該地區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向南聯系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向東溝通韓國和日本;向北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在我國參與全球經濟協作及促進南北協調發展中處于重要位置,將使加快啟動該地區發展成為必要選擇。環渤海地區也是中國交通網絡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有眾多深水良港依托,利于發展臨海經濟和海洋經濟。環渤海地區有十幾個重要的港口,這些港口不僅對當地經濟發展給予巨大支持,也對整個三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這一地區是我國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通訊網絡的樞紐地帶,交通、通訊聯片成網,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陸海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成為溝通東北、西北、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
其次,環渤海地區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產業結構較為合理。環渤海地區2005年GDP總量達到5.5萬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30.2%。該地區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耕地面積達2 656.5萬公頃,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4多,糧食產量占全國的23%以上。在工業方面,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是中國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擁有大量大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企業。環渤海地區第三產業也具有一定發展水平。京津冀城市群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優于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其第一二三產業之比為4.0∶42.3∶53.7,長江三角洲地區為5.8∶51.9∶42.3,珠江三角洲地區為5.6∶49.3∶45.1。京津冀地區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表明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升級換代較快,具有較高的產業優化度。同時,環渤海地區已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國第三個大規模區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業基礎,環渤海地區不僅保持了諸如鋼鐵、原油、原鹽等資源依托型產品優勢,同時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發展迅猛。
再次,環渤海地區擁有豐富的高素質人才資源和科技資源。環渤海地區有大學300所,北京地區有503個市級以上獨立科研機構62所高校,天津有40所高校和多家國家級研究中心。人才及科研優勢為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雄厚基礎。環渤海地區科技力量強大,北京的知識密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全國的2.83倍,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占全國的1/4。2004年,北京市技術合同成交額425億元,增長60%;在成交總額中,流向本市的技術有16 706項,成交額220億元;流向全國其他地區的技術有18 843項,成交額205億元,對全國的創新發展產生了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科技人才優勢與資源優勢也使得環渤海地區對國際資本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最后,“奧運經濟”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帶來強大動力。北京奧運會從籌備至舉辦期間,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每年在0.3%左右,而這一地區無疑將首先受益。據了解,在奧運會籌備期間,僅北京就計劃投入2 000億元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果有相應的較完善的戰略規劃,注重投入產出比及經濟發展的前向及后向聯系,奧運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后續影響將會持續10—15年。
三、推進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首先,突破行政體制制約和封閉觀念束縛,推動環渤海地區合作和協調發展。國際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主流。環渤海地區過去受行政體制、封閉觀念等因素制約,在推進區域合作方面十分遲緩。近年來,隨著區域合作與競爭趨勢的進一步強化,環渤海地區越來越感到壓力,迫切希望在區域產業整合、體制改革和打造中國“第三增長極”邁出實質性步伐。應該說北京因為奧運會的需要已經加快了工業產業的轉移步伐,首鋼向河北曹妃甸的搬遷與河北鋼鐵工業的技術改造密切銜接,天津濱海新區作為新世紀我國北方的國家級綜合改革實驗區,在經濟社會管理體制上的改革與創新,不僅吸引了大批跨國公司的進入,而且使京津冀合作真正在區域發展整體規劃的框架下向前發展。除工業產業外,交通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定位更加明確,金融服務業的融合進一步強化,科技教育的協作和勞動力市場改革探索不斷推進,這都意味著京津冀合作開始走向正規。以京津冀合作為核心,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經濟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山東正在探索如何強化與京津冀的合作途徑。同處環渤海地區的遼寧省也成為環渤海區域合作的重要參與者。從更大的范圍看,環渤海地區還與山西、內蒙古等地密切關聯。以環渤海地區與日本、韓國產業合作為核心的東北亞國際合作網絡正在醞釀之中。這都預示著環渤海區域合作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其次,以自主創新為先導,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不斷提高環渤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一要不斷增強自主開發能力,推進環渤海經濟區產業結構升級。完善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產學研結合的開發體系,確立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把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有效整合人才資源,全面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二要著力發展現代制造業。制造業的規模效應以及生產率的提高,對整個地區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推動力和外部性,不僅有利于吸收大量人口就業,加快本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而且可以實現工業專業化與市場經濟的互動發展。重點在信息技術、現代裝備、交通運輸、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科技含量高、競爭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集群,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企業。三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提高傳統服務業的質量和水平。在環渤海中心城市建設一批集批發、零售、倉儲、運輸為一體的配貨中心、商業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形成快捷通暢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
再次,繼續加大技術改造與自主創新步伐,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環渤海地區的資源稟賦總體上有利于發展現代化工業。環渤海地區具有技術稟賦優勢,龐大的科研隊伍與科技投入,雄厚的基礎研究力量使該地區在實現自主創新的技術源頭方面領先一步。問題的關鍵是研發投入與企業脫節、政府投入為主的體制與市場脫節,基礎研究導向與實際開發脫節的弊端一直沒有解決,制約了技術在當地的開發應用。“十五”以來,北京、天津等加大了技術創新投入和科技體制改革步伐,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加大企業技術投入等方式,強化了研發與市場的銜接。今后環渤海地區仍將利用該地區技術實力雄厚的特點,在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智力產業、創意產業、教育科技產業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加快實現由單純的資源消耗發展模式向知識經濟的轉型。同時,在北京、天津帶動下,延長產業鏈條,為區域產業融合奠定技術基礎。
最后,在工業化進程中切實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中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發展成果,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努力提升廣大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中國大氣污染、水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大多集中在環渤海地區和華北平原。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迅速上漲的資源能源消耗不僅加劇了發展成本,而且這種增長方式已經達到區域土地承載能力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僅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急迫。環渤海地區各個省市要加強合作與協調,加大破壞環境懲處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奠定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法制環境。在社會發展領域,要加快教育、衛生、科技事業發展,努力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職業精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讓所有的勞動者和城鄉居民安居樂業,讓困難群眾也能分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北京作為首都和全國政治中心,這方面的任務特別重要,對本區和全國都具有示范作用。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環渤海地區經濟總量盡管很大,但廣大居民尤其是山東省、河北省的農村居民收入并不高,這說明提高經濟增長效率和提高居民收入不能偏廢。在促進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解決經濟增長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同步的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好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1]雷仲敏.山東半島參與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思考[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7,(3).
[2]李俊渠.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速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07,(9).
[3]高越.環渤海地區發展環境承載是關鍵[J].科技風,2007,(2).
[4]王雅麗.環渤海經濟區發展的戰略思考[J].城市,2007,(8).
[5]宋秀英.環渤海經濟圈崛起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職業時空,2007,(15).
[6]徐程.培育產業集群,促進威海區域經濟發展[J].商場現代化,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