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1999年大學擴招至今,中國的大學教育已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隨著大學生人數的逐年上升,畢業生就業率也在逐年下降。從結構性失業的視角分析可看出了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現象的原因,從而總結出了如何解決我國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問題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4-0219-02
200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為212萬,2004年增加到280萬,2005年達到338萬,2006年高達413萬人,2007年達到495萬人,預計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將達532萬,創歷史新高,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2003年為83%,2005年為72.6%。與此同時,調查發現,目前我國45%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員工。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不僅僅反應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表面現象,也從更深層次上反映出我國當今社會失業的現狀。
一、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界定
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從供求關系看,國家整體就業形勢不佳,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不能滿足就業人數的需求。據教育部統計,自2000年以來, 高校畢業生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需求小于供給,出現嚴重的供過于求。然而,按照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發展歷史,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和有能力吸收比中國現在多得多的大學畢業生,中國大學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果按照大學生占適齡人口(18—22歲)的比重,2003年中國為15%,而發展水平接近的菲律賓和泰國就達到31%和35%,就連印度都有16%,西方國家更達到50%~80%。在2000年的勞動適齡人口中,中國的大學畢業勞動力所占比重僅有5%,而美國達到35%。以此推算,我國高等教育的市場需求是巨大的。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我國大學畢業生失業,既不是經濟危機造成的,也不是周期性經濟運行規律的結果,它屬于結構性失業,是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陳宇主任曾經說:“勞動力總量過剩和結構性失業交織在一起,影響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至少在本世紀前20年,這都是非常嚴峻的問題。”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失業分為三種:總量失業、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大學生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結構、職場“經驗準入”要求等市場需求因素發生變化與大學生適應這一變化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職場經驗、就業觀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專業人數分布等不匹配而引發的職位空缺與失業并存的現象。
二、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成因分析
(一)應聘大學生人數增多,企業招聘條件抬高
近年來,全國高等學校的畢業生人數明顯增多,企業在招聘人員時的選擇余地非常大,招聘門檻越來越高,條件越來越苛刻。例如,性別、學校、學歷和專業等因素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依然明顯。一般而言,男性、重點高校、本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相對其他畢業生較容易找到工作,進而導致這些影響就業的因素呈現結構性失衡。此外,企業也會提出關于工作經驗的要求,即使是針對畢業生的人才交流會, 要求求職者具有2—3年的工作經驗也是常有的事。職場“經驗準入”門檻過高,已成為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課程設置缺乏市場導向,導致大學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脫節
我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大學許多專業的設置和教學內容、方法、培養目標都很模糊,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也存在問題。突出的表現是大學里一些專業設置過于狹窄,不能從市場出發,根據市場需求來開設課程,而是循規蹈矩,較多沿用以往計劃體制下的課程設置,無法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狀況導致某些大學畢業生由于本專業人數過剩而成為失業者,某些職位由于應聘者人數嚴重不足而只能空著。教育結構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已經影響了畢業生在人力資源市場中的競爭力。
(三)觀念性結構失業
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到來改變了過去的精英教育模式,然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意識還沒有從精英定位向大眾化定位轉變,就業期望值過高,普遍想在大中城市或沿海城市找工作,穩定、高薪、知名的企業往往是他們的首選。市場需求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大學畢業生應該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尋找最適合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地方和企業。此外,由于大學畢業生的供給源源不斷,企業為大學生提供的薪酬水平有所下降。大學生就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就業影響因素。
(四)大學畢業生素質結構落后
高校畢業生的素質是用人單位錄用時考慮的重點。但目前大學畢業生的素質結構落后于市場的需要。一是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學好本專業課程是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發展的第一要務,從各個專業課程的開設到各專業的培養目標,無不是圍繞著學生的成長與成才。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是學生形成專業技能的重要基礎,更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石。此外,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通過自身努力,積極主動獨立地學習,發展個性,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繼續學習極為重要。
(五)地域性結構失業。
地域性結構失業,指的是勞動者的地域分布、流動與崗位的地域分布不對稱所造成的失業。目前,這種情況在我國相當嚴重,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已經出現人才高消費現象,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但在一些中小城市、縣城、特別是西部地區,卻面臨人才特別是高學歷人才的嚴重短缺。一方面這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后,急需人才來推動發展,改變現狀;另一方面,人才又不愿意到這些地方去。這樣的人才流動造成了欠發達地區人才嚴重短缺,而經濟發達地區卻出現人才過剩現象。
三、解決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對策
為了使大學畢業生能順利就業,國家有關政府部門、高校、社會企事業單位不斷為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提供各種有利條件,筆者根據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分析,從以下幾方面尋求相應的對策。
(一)成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加大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
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擁有在畢業生就業指導方面的權威性和領先性。目前,就業指導工作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學校領導對就業工作應引起足夠重視。把降低失業率作為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形成就業優先的政策導向。領導要把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數量配備到位,工作人員定期參加專業培訓,及時進修提高,以此提高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水平。二是定期開辦就業指導課,為學生就業提供咨詢與指導,開設的指導課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提高畢業生的整體素質
一是要及時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高校教育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從宏觀經濟走勢、中觀經濟變化、微觀經濟需求為著眼點和落腳點,高校要研究所在區域的社會發展和經濟變化,著眼整合師資,提升高校專業設置的科學預測和規劃能力,調整教材,創新教學方法,用就業率、學生綜合適應能力兩把尺子衡量高校的運行質量。二是要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和水平。用人單位首先注意的是畢業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工作態度、道德修養和責任心,在此基礎上逐步過渡到團隊精神、畢業學校的名氣、踏實刻苦精神、社會適應能力、持續學習能力等五個因素,最后階段,創新精神、實踐經歷、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四個因素將成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因此,高校學生首先必須培養自己的基本素質,在具備這些素質的基礎上注意培養自己的特長,由此具有自己的特色素質,形成核心競爭力。
(三)積極發展創業教育
打破傳統觀念,大學生畢業存在“等、靠、要”的求職心態,而不想著自己去開公司、辦企業。我們應該鼓勵部分大學生大膽創業,創業是就業的高級形式,一個創業者首先是一個就業者,同時還創造一定數量崗位,帶動就業。因此,鼓勵創業,對創業進行資金、政策上的扶持已是世界各國共同的失業治理對策。我們解決就業問題,也采取這種對策。另一方面,是注重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在大學生的創業培訓中,應首先著力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業技能,可以在畢業班中開設創業教育的相關選修課程,比如,創業案例分析、創業理論分析等課程,豐富他們的創業知識,為畢業創業打下理論基礎。還應鼓勵學有余力的大學生在讀書期間多參加社會實踐去兼職或假期打工,與今后的職業多接觸,為今后就業做準備。
(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
“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形成現代社會的就業觀念。正確的觀念帶來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會有正確的結果。引導青年到欠發達地區就業、創業,既能有效填補欠發達地區的職位空缺,又能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祖國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長最快的地方。
大學生應適當改變一心只去大中城市、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否則寧愿失業的工作態度。大學畢業生應到基層到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艱苦奮斗,為廣大農民服務,為解決中國社會主要問題——“三農問題”作貢獻。
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嚴峻形勢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較大地改觀,結構性失業問題也就會較長時間存在,僅僅靠政府和學校采取應對措施是很難行之有效的。大學畢業生自身應做好心理準備,不斷學習新知識充實自己,并從各方面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紅永.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12):176-177.
[2]任婷,周暢.結構性失業與高教政策調整[J].煤炭高等教育,2005,(1):16-18.
[3]董兆波.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的現狀與個體應對策略[J].現代管理科學,2008,(1):117-119.
[4]王秀勇.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甘肅農業,2006,(12):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