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在就業和招聘過程中均能夠本著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雙向選擇,但也有一小部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出現了種種不誠信行為。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減少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不誠信行為,必須在高校開展誠信教育,加強就業指導中心建設,規范就業市場并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建立完善的選人用人制度和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努力構建誠信就業的制度環境,提倡先就業、再擇業,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誠信;就業;用人單位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0-0239-02
2007年全國有495萬高校畢業生求職。2007年底,一家大公司在某市進行人才招聘,在沒有與畢業生簽訂協議的情況下,以防范風險為由向畢業生收取押金等費用,事后以種種理由不予退還。另有用人單位反映,一些畢業生提供的個人求職材料嚴重不實。可見,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尤其是誠信就業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的思考。
一、就業過程中不誠信行為的表現
1.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不誠信行為
由于各種原因,許多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夸大有利信息,隱瞞不利信息。主要表現為在就業過程中隨意更改各科目成績單,編造各種獲獎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英語四、六級證書等;或者給自己冠以學生會主席、班干部等頭銜;有的刻意隱瞞在校期間受過的處分或批評,以期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或得到較高的薪酬。
2.用人單位在就業過程中的不誠信行為
主要表現為一些用人單位提供虛假承諾,許諾的工資福利待遇和環境條件與企業實際情況嚴重不符。有的甚至虛構注冊資金、隸屬關系、盈利狀況等相關財務信息,用以招攬高校優秀畢業生。個別用人單位甚至利用畢業生求職心切的心理,盤剝、侵占畢業生的勞動成果,嚴重損害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二、就業過程中不誠信行為出現的原因分析
1.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誠信意識淡薄
受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對誠信不以為然,將考試作弊、不按時交納學費和不按時歸還貸款等不誠信行為視為理所當然之事。在高校就業指導過程中,對就業指導中誠信教育的忽視,使得一些學生將虛假包裝當作求勝技巧。同時,部分用人單位僅僅從自身利益出發考慮,對社會誠信氛圍的營造缺乏責任感,漠視其不誠信行為對學生、學校和社會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
2.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
當前,社會誠信體系的不健全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不誠信現象的滋生提供了大環境。我國目前信用數據市場開放程度低,缺乏企業和個人信息的正常獲取和檢索渠道與途徑,企業信用等級建設幾近空白。由于社會尚缺乏相應的信用風險評級機制,信用好的企業與信用差的企業無法區分,也沒有區別,造成誠信者的信用成本反而加大,失信者反而有利可圖。
3.社會監督機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為了方便自己的學生就業,有的在畢業生就業推薦材料上不講原則地使用一些贊美之詞,有的想方設法用含糊的詞語掩蓋學生的缺點。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學校的信譽,也嚴重影響了學校的辦學質量,而且也是對用人單位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由于目前社會誠信機制不健全,政府有關部門、行業組織、新聞媒體對于用人單位不誠信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督。媒體對大學生不誠信行為進行評價與監督的多,而對用人單位的失信行為卻缺乏批評。就業市場中監督機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守信者缺乏合理有效的保護,而失信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
4.選人用人方式不科學
用人單位選拔畢業生的方式不科學是造成畢業生“虛假信息包裝”的客觀原因。一方面,一些用人單位不按實際選拔畢業生,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學歷,似乎學歷越高越好,即使是一般的工作崗位也是非碩士生、博士生不要。不僅如此,光環也是越多越亮越好。明明是沒有什么實際經驗的在校大學生,卻偏偏有工作經驗的限定……這些條條框框的限定,嚴重背離了社會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原則和用人單位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在招聘過程中由于一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了解往往僅限于學生個人提供的求職材料以及自我介紹,且許多用人單位的招聘活動往往缺乏規范性和必備的程序,這一切均將大學生引入了在求職簡歷中做表面文章的誤區。
三、有效減少就業過程中的不誠信行為的對策
1.加大高校監管力度,開展誠信教育,強化誠信觀念
“國無信不存,人無信不立,事無信不成。”各高校應當從長遠利益出發,使學校自身和學生充分認識到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不誠信現象對學校信譽的損害和對學生的侵害,完善對畢業生就業行為的管理,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同時,在就業推薦過程中,要嚴格把關,將畢業生的情況客觀、全面、真實地介紹給用人單位。加強對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建立誠信教育體系,幫助學生樹立并強化誠信意識,激勵誠信行為,促進學生誠信就業,誠信做人。高校在做好專業教育的同時,應教育幫助學生處理好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誠信觀,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優秀的素質和良好的信用才是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真正的競爭力所在。
2規范就業市場,加強中介機構的監管
政府應該加強各類就業市場的管理,建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信用制度,嚴厲打擊非法職業中介和應聘、招聘過程中的欺詐行為;倡導社會各界尤其是用人單位積極關注和支持大學生就業工作,鼓勵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參與就業服務工作,發揮政府所屬人才交流機構的作用,設立針對畢業生的專門服務窗口,積極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培訓、推薦等服務,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務。
3.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營造誠信制度環境
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誠信問題,僅僅依靠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誠信就業的環境氛圍,用完善嚴格的信用機制來約束就業和招聘行為。因此,必須構建完善的社會誠信監督體系,建立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信用檔案,加強對各類就業市場的監管,營造和諧的就業制度環境。
4.完善用人單位的選人用人制度,走出招聘誤區
用人單位招聘的目的是找到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才,那種盲目信仰高學歷、忽視對個人實際能力考察的招聘,不僅有悖于用人的初衷,而且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費。用人單位應該根據自己的發展目標來不斷優化自己的人才結構,注重對學生從事某一崗位的能力的考察,認真選拔人才,真心實意錄用人才,用事業感情等留住人才,使高校畢業生這一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5.完善就業信息服務體系
目前,困擾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不是供需不平衡而是信息不對稱。大學生對社會的就業信息獲取的渠道不夠暢通,或者說他們得到的信息不夠全面。信息成本是大學生就業的一項重要支出,如果政府能完善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必將大大降低大學生就業成本。2005年3月,國家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大力開展網上招聘,所有普通高校都要開通就業服務信息網,建立高校畢業生求職信息庫,收集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信息,促進供求匹配。同時,整合就業信息資源,實現區域性就業信息與全國就業信息互動,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定期由專門機構發布大學生就業資訊和相關政策,實現供求雙方信息資源共享。通過完善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為高校畢業生誠信就業和用人單位誠信招聘提供平臺。
6.加強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建設
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機構一般存在規模偏小、運行經費緊張、服務不完備等問題,與國外高校的同類機構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從而嚴重制約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因此,政府應該積極支持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建設,在經費投入上不斷加大比例,采用適當補貼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增加專職就業服務人員等方式來提升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軟硬件建設,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指導性、技能性、專業化的服務,從而消除就業中的失信行為。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信用體制建設的新時期,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誠信問題是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的結果,是高校改革和人才培養與分配制度中的現實問題。我們應積極提倡“誠信做事”、“誠信為人”的道德規范,努力構建誠信就業的制度環境,提倡先就業、再擇業,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文全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幾點思考[J].經濟師,2006,(11).
[2]余桔云.降低就業成本,政府責任重大[N].中國經濟時報,2006-12-26.
[3]王宇清.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問題的分析及對策[J].廣西工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