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交通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作為“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代表,通過分析境外投資者引入對兩者經營業績和治理結構的作用效果,探討境外投資者對國內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同時對比作用效果,揭示境外投資者對國內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影響差異。境外投資者的引入確實對國內銀行業公司治理結構產生了影響,且影響的正面效果多于負面。交行和深發展引入境外投資者后,兩者在凈利潤、每股收益、資本充足率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增長。
關鍵詞:境外投資者;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縱向比較;橫向比較
中圖分類號:F830.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9-0053-02
一、樣本選擇的原則及衡量標準的厘定
(一)樣本選擇的原則
1. 交通銀行(簡稱交行)
交行始建于1908年,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之一,也是中國早期四大銀行、中國早期發鈔行之一。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重新組建,2004年引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投資144.61億元,2005年于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截至2006年12月31日,交行總資產額達17.162.63億元,凈資產額達885.82億元,按一級資本排序,位列英國《銀行家》2006年度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第65位;以總資產計,該行為中國“第五大商業銀行”。因此,可作為國有商業銀行的代表。
2. 深圳發展銀行(簡稱深發展)
深發展成立于1987年,是中國設立最早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是中國第一家上市和被外資控股的銀行。1988年深發展普通股票在深圳證券公司柜臺交易,1991年于深交所首家掛牌上市,2004年美國新橋投資集團出資約15億元購得深發展17.89%的股權,2005年通用電氣出資1億美元認購深發展7%的股份。20年間,深發展逐步演變為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占主導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可大致代表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演變趨勢。
(二)衡量標準的厘定
衡量境外投資者對國內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影響的指標,既包括根據銀行會計數據分析獲得的“財務指標”,又包括根據銀行業務數據分析獲得的“業務指標”。見表1所示:

二、樣本銀行衡量指標的比較
(一)銀行內縱向比較
1. 交通銀行
2004年8月6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入股交行,注資金額144.61億元,持股比例19.9%。據交行年報顯示,該行2005年取得凈利潤95.09億元,較2004年同期增加83.11億元,增幅高達693.74%。每股基本及攤薄盈利為0.22元,比2004年同期增加0.16元,增幅達到266.67%。截至2006年12月31日,交行總資產額達17 194.83億元,比2005年增加2 960.44億元,增長幅度20.80%,按一級資本排名位列世界1000家大銀行第65位,由此躋身于全球銀行百強行列。貸款余額9 274.05億元,比年初增加1 560.31億元,增幅20.23%;貸存比例為65.52%,較年初上升2.07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比例僅為2.01%。見表2所示(以下數額均以報表調整前境內審計數為標準):
2. 深圳發展銀行
深發展于2004年12月引入新橋投資集團15億元,占股比例17.89%,2005年9月引入通用電氣1億美元,占股比例7%。通過其歷年年報可以發現,截至2005年末(以境內審計數為標準計算),深發展資本充足率由2004年末的2.30%增長到3.70%,核心資本充足率由2.32%增長到3.71%。凈利潤達3.52億元,比2004年增加0.62億元,增幅21.38%;每股收益0.18元,凈資產收益率加權平均為7.16%。同時存款、貸款和中間業務收入都有所增長,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見表3所示:
(二)銀行間橫向比較
由銀行內縱向比較可以看出,交行和深發展引入境外投資者之后,各自經營狀況和公司治理結構都得到了巨大改善。下面從橫向角度對兩者之間各指標的改善程度進行對比。
1. 凈利潤指標對照差異
交行引入境外投資者當年(2004年)的凈利潤為11.98億元,次年凈利潤為95.09億元,增加83.11億元,增長幅度693.74%;深發展引入境外投資者當年(2005年)凈利潤為3.52億元,次年凈利潤13.03億元,增加9.51億元,增長幅度270.17%。對比兩者,交行增長幅度是深發展的2.57倍。
2. 每股收益指標對照差異
交行引入境外投資者當年的每股收益為0.06元,次年每股收益為0.22元,增加0.16元,增長幅度266.67%。深發展引入境外投資者當年每股收益為0.18元,次年每股收益為0.67元,增加0.49元,增長幅度272.22%。對比兩者增長差異,深發展增長幅度是交行的1.02倍。
3. 資本充足率指標對照差異

交行引入境外投資者當年的資本充足率為9.72%,次年增長到11.20%,增長幅度為15.23%;深發展引入境外投資者當年資本充足率為3.70%,次年增長到3.71%,增長幅度為0.27%。對比兩者,交行增長幅度是深發展的54.41倍。
4. 核心資本充足率指標對照差異
交行引入境外投資者當年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6.77%,次年增長到8.78%,增長幅度為29.69%;深發展引入境外投資者當年核心資本充足率為3.71%,次年降低到3.68%,下降幅度為0.81%。兩者變化差異懸殊,交行增長幅度將近30%,深發展不增反降。
三、案例研究的基本結論
以交行與深發展分別作為“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代表,研究引入境外投資者對銀行經營業績和治理結構產生的影響,可以得出兩點基本結論:
首先,境外投資者的引入確實對國內銀行業公司治理結構產生了影響,且影響的正面效果多于負面。交行和深發展引入境外投資者后,兩者在凈利潤、每股收益、資本充足率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增長。在核心資本充足率方面,深發展雖然下降了0.81%,但以交行接近30%的增長勢頭可以推斷,該指標的增長潛力還是大大存在的。此外,深發展在凈資產收益率方面,由2005年的7.16%上升到2006年的22.83%,增長15.67個百分點,增長幅度高達218.85%;不良貸款比例方面,也由2005年的9.33%下降到2006年的7.97%,降低了1.36個百分點,下降幅度14.58%。足以說明,深發展的資本增值能力得到了大幅增強,同時貸款質量也不斷提高。
其次,境外投資者的引入對國有商業銀行比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影響效果更顯著,這一結論從交行與深發展引入境外投資者后的治理效果對比得出。前已述及,交行凈利潤指標增長幅度是深發展的2.57倍,資本充足率指標增長幅度是深發展的54.41倍,29.69%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增長幅度更是與深發展的負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由此可見,境外投資者的引入對國有商業銀行產生的影響效果要明顯強于股份制商業銀行。
參考文獻:
[1] 陳德勝,周平盛.商業銀行公司治理風險分析與評價[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116-152.
[2] 金峰.“所有者缺位”問題探討[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7-19.
[3] 雷英.銀行監督與公司治理[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144-165.
[4] 王璐.銀行業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相關研究綜述[J].財會月刊:理論版,2007,(10):59-60.
[5] 占碩.我國銀行業引進戰略投資者風險研究[J].財經研究,2005,31(1):104-113.
[6]張先冶.財務分析:第1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83-194.
[7]莊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3-34.
[責任編輯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