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增多,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由此對外語人才能力、素質和品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外語教育中和諧人格的塑造和審美態度的培養途徑,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諸如學習上學生主人地位的確定、教師自身教學情感的升華、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合理選擇、對語言教學內容形式美和內容美的感受等。
關鍵詞: 外語教育;自主能力;和諧人格
中圖分類號:G62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9-0223-02
一、引言
談到和諧,我們首先會想到美。美是什么?美就是一種實踐,在這種實踐中,最為核心的是審美。而審美是一種中介,我們經常說,真善美,真是自然的,科學的,客觀的;善是自由的,人文的,主觀的;審美是自然與自由的結合,是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是物我的統一,是天人合一[1]。縱觀世界上美的事物,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和諧。所以和諧是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和諧共處,是可持續發展。和諧,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和精華所在。
外語教育不僅是一個涉及到生活、心理、文化、社會等諸因素的語言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實踐為主的教學指導過程,它更是一個為社會(甚至是世界)培養新一代人才的過程。目前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明顯,外語人才要參與國際競爭、樹立大國人才形象,更需具有和諧的人格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而外語教育中的和諧是外語教學中諸多和諧因素的構建,是美學與外語教育的結合,是教學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和諧與發展,于教師,是與學生的共同發展,是終身學習的必要;于教材,是適合學生年齡,適合學生已有學習能力,適合教師使用的課程的不斷建設;于學生,是學生和諧人格的養成和高雅品位的培養,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種美所構建的教學的和諧與發展中,重在將教學看成是人生的歷程,重在塑造學生和諧的人格和培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生活及文化品位。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外語人才的和諧人格呢?又如何將美學,將審美教育和對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融入到外語教學中去呢?
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這種主動來源于學生的愿意,而愿意來源于它們對教學活動的興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是英語課堂教學藝術的一個重點,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在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呆板枯燥的語言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的同時,主要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學生內心有教學上要求民主,學習上要求自主,人格個性上要求受尊重的需要,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考慮了學生的興趣,滿足了他們的這些需要,給予學生更多自己做決定或自主控制學習進程的機會,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心情舒暢,課堂上也就會自然彌漫著一種輕松、快樂、祥和的氣氛,這就有助于陶冶他們的情操,為學生審美態度的培養創造條件。
三、教師教學情感的升華和教學技藝的提高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策劃者等,除了注意自身的形象美、外在美之外,還要深知對于教師來說,上課不僅是功利性的,更是精神上的一種執著追求。每一個教師一進到教室,就應把自己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教室之外,把廣博的知識融入到教學材料中,去揭示教學內容內在的科學美,通過自己的行為規范使文化道德的基本素質在學生那里,內化為心、外化為行、交化為習。當然這些也需要教師有高超的教學技藝,尤其是和學生情感的互動和心靈的碰撞,因為有效的碰撞會產生情感交融的火花,并融入學生的人生歷程[2],從而培養學生和諧的人格。教師要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原理和遷移規律,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采用聯想、類比等方法促進學生知識網絡的擴大。
四、選擇藝術性、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形式上,不僅可以引入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動靜結合的表現形式和其豐富的共享信息資源給學生創造一個全新的、多元化的外語學習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注入更多的活動形式甚或是創造性的藝術,傳統的課堂上不僅可以有對話、講座、演講、辯論等,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用講解與研究、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討會(seminar)等做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探索興趣[3]。同時還可采用音樂、詩歌、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活動,滲透藝術的多元化于任務型的英語教學活動中,拓展學生的審美空間。這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不僅活躍了教學,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欣賞美、感受美的同時,汲取了知識的奶汁,發展了自身的創造力、想象力、審美能力、綜合語言交際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各種美的形式中領略語言的美,在個性化、多維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掌握語言并運用語言。而且還能使每一個學生都發揮自己所長,展示內在的亶賦,進而產生成就感,創造和諧協調的學習氛圍。
五、選擇多學科多文化的趣味性教學內容
既然情感教育的愉悅性集中體現在它的趣味性上[4],所以, 如果課堂教學要運用審美情感引導,把握和諧點,使教學活動成為美的享受,那么就一定要以興趣為出發點。大學生處在由校園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他們已經成人,而成人學習者對沒有百科知識的學習材料是會感到“智力饑荒”的[5]。所以在外語教學中,要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除了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和語言的規范和鮮活外,還要突破語言層面,將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及功能真正結合起來,做到多學科性多文化性。在選用教材時,要注意教材的時代氣息、學科前沿性、系統性及配套的多樣性。教學上盡早把讀和寫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讓專業課承擔英語閱讀和寫作課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任務。曹德明校長指出,從2007年下半年起,上外學生必須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修完一定數量的哲學、地理、歷史、藝術欣賞等人文社科類課程,獲得通識教育學分后才能畢業[6]。
但無論哪一種專業,其語言教學是離不開文化的。因為一種語言是蘊涵在一種特定文化之中的,學一門外語就要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行為方式,增加一種文化價值規范。對于學生的培養不僅限于外語能力的提高與專業視野的開闊,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外語思維能力及其對外來文化(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7]。因為只有懂多種文化的人,才能更加欣賞本民族的文化,更加準確地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弱點,也才能更好地懂得另一種文化。兩種文化相遇,不一定是沖撞,而是相互融入之后升華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氣質。兩種文化的了解使學習者形成一種更容忍、更寬厚、更豁達、更深刻的人格[8]。這種具有實用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教學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社會、對待人生、對待自我。只有這樣才能把大學英語教學看做是通過語言學習獲得人生經歷的過程,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和諧的人格,提升他們的素質和品位。
六、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形式美和內容美
按照美學原理,審美尺度可以劃分為兩個類型,即形式韻律和形式意蘊。均衡、對稱、比例、節奏、韻律等活動規律體現出生命體的自由、和諧活動的特性,通常稱之為形式美尺度。詞語是語言中表情達意的基本材料,語言形式美反映在詞語的運用上。正確領會這些材料的含義及用法是學好課文語言的前提,課堂上引導學生認真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從音調韻味上,欣賞它們的語調美、韻律美、節奏美等,從表達形式上欣賞其語義豐富美、比喻修辭美、形象描述美、表達變化美等,從結構形式上欣賞其對稱平衡美、語法嚴謹美等,將欣賞其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也看做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而審美形式意蘊尺度指源于人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和作為社會生命體的活動規律,它側重于形式所蘊涵的社會意義。因此,如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理解篇章結構美的同時,欣賞字里行間的意蘊美,理解材料內容的主題思想美、思想情操美、人物形象美、情節起伏美等就變成了課堂教學的目的。將教材內容中形象化、情節化、情感化的藝術因素進行適量、有機、按序、定度的處理,是挖掘教學內容藝術性的具體化要求[9]。
更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掌握分析方法,并學會運用這種方法自如地、獨立地、綜合地看待幾部不同的作品。通過分析,開拓其視野,最重要的還是讓學生學會整體地把握、感受課文中所傳達的那種激情、那種風格,捕捉課文中的那種獨特的神韻和美,通過對意義的理解與感悟,能潛移默化地感化身心,并化為自身的觀念、氣質、情感、態度,從而達到心靈的升華。
七、結語
將審美教育融入外語教學,使教學以愉悅為起點,將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活,使學生產生清冽的情趣和審美的情感,在愉悅中將外在的英語知識同化到內在的認知結構中去,同時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外語課本身是實踐課,這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是勞動創造了美。還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高度的發展。而且使學生的情感受到強烈的感染,品格獲得熏陶,靈魂得到凈化。提高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產生學習動力。
審美本質的無功利性,喚起我們本真的童心和天真,舒展自己的天性、情感和想象力。當我們把美學引入到到教室時,美學便松動了刻板重復的學習生活,我們便可以在其中發現更多的美感愉悅,感悟到更加深刻的生活真諦,從而鍛造出更多具有和諧人格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曾繁仁.美學之思[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571.
[2]別同玉,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J].成人教育,2005,(2):34-35.
[3]李盈光,等.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4):187-188.
[4]陳望衡.當代美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7.
[5]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回顧、反思和研究[M]. 福州: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208.
[6]曹德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培養創新型國際化外語人才[J].外國語,2007,(4):2-5.
[7]畢曉芬,等.關于雙語教學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18):187-188.
[8]劉潤清.英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57.
[9]劉潤清,胡壯麟.篇章語用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02.
[責任編輯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