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伴隨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進入非農行業就業,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數量也日益增長。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發現:農村已跨省轉移勞動力中的較大比重就業于東部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各省區農村勞動力大量向東部地區轉移就業。這必將極大加速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從而導致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間的經濟差距日益加劇。計量檢驗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的跨省轉移明顯地促進了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的擴大,是導致地區經濟差距持續擴大的重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影響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9-0100-02
一、改革以來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的數量增長特征
改革以來,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數量日益增長,1997年,農村勞動力到外省就業人數為1 488萬人,2003年這一數字為4 031萬人,增加了2 543萬人,增長1.7倍,農村勞動力跨省就業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農村勞動力跨省就業及其增長情況(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蔡昉、都陽、王美艷:《中國勞動力市場轉型與發育》,商務印書館,2005年,183頁。
在全部跨省就業農村勞動力中,進入到東部就業的數量遠遠大于進入到中西部地區的數量,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跨地區①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的較大部分集中于東部地區。不僅如此,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大量向東部聚集的趨勢依然突出,2005年農村常住戶中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為10 038萬人,其中流入東部地區的就業比重高達70.3%,并且在中西部地區已轉移農村勞動力中,有多達4 077萬人進入到東部地區,約占中西部地區已轉移勞動力的45%(國家統計局 2006)。2006年,農村常住戶中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為10 568萬人,其中轉移到東部地區就業的比重為70.1%,因而,隨著農村勞動力跨省就業數量的不斷增加,東部地區的外出農村勞動力主要選擇在本地區內就業,而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則主要外出到東部地區就業。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跨省就業數量在不斷增加,其中的較大比重就業于東部地區。這似乎表明,對于中國各地區而言,農村勞動力如果較多在某一地區轉移就業,則將會促進該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從而形成與其他地區明顯的經濟差距。因此,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東部地區就業必將快速推進東部經濟增長,從而導致其與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日益拉大。如果上述結論成立,則農村勞動力的跨省轉移就業將是促進中國地區經濟差距不斷強化的重要因素。下面將對此進行實證檢驗。
二、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促進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實證分析
1.數據來源及說明
由于農村勞動力的跨省轉移流動性較強,就使得相關的數量統計以及流向統計比較困難,缺乏長時期的連續統計,因而不能形成時間序列分析。這樣,考慮到可利用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及特征,這里將運用面板分析方法進行實證分析。農村勞動力的跨省轉移數據將用1995—2000年間30個省份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數據表示,其中,1995—1997年數據來自《中國統計數據庫》,其余來自《中國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網》,重慶數據并入四川。地區經濟差距將用30個省份1995—2000年的人均實際GDP變動情況表示,相應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數據庫,重慶數據仍然并入到四川。
2.計量模型的建立和結論
一般地,用面板數據建立的模型通常有三種,即混合估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當數據中所包含的個體成員是所研究總體的全部時,即個體成員之間的差異可以被看做是回歸系數的參數變動時,則固定效應模型就是個合理的面板數據模型(高鐵梅,2006)。由于這里將檢驗農村勞動力的跨省流動對地區差距的影響,因而樣本數據包括了所有省份,所以應當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這里將使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來進行分析,這樣,給出面板數據模型的表達式:
yit =i + xit + it i = 1, 2, …, N; t = 1, 2, …, T(1)
(1)式中,y為各省市的人均實際GDP,x為各省市的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入數量,i表示截面,t為時期。為誤差項, α、β為待估計參數。將相關數據代入此模型中,得到表3的估計結果:
根據表3的估計結果來看,模型的解釋程度很高。因此,農村勞動力的跨省轉移確實對流入省份的經濟增長形成明顯的促進效應,但對不同省份的促進作用是不同的,從模型本身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則轉移到東部省市的農村勞動力越多,對東部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就越明顯和突出,從而加速東部經濟增長,相應地,轉移到西部省市的農村勞動力越少,則對西部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就越小。這樣,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跨省轉移到東部省市,將明顯加快東部經濟增長,并形成與西部省市的經濟差距。所以,農村勞動力的跨省轉移促進了地區經濟差距的擴大。
三、本文主要結論及存在的不足之處
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但由于勞動力再配置在不同地區的分布差別,導致其對于不同地區的經濟促進效應是有差異的,即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促進作用要強于對西部地區經濟的促進作用。因此,相應導致了東西地區間經濟差距的拉大。
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流動和再配置也是農村人力資本的流動,根據現有文獻資料看,農村已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大多是年輕人且具有一定教育程度,但是由于地區間人力資本流動方面的調查統計資料十分缺乏,因此無法進行具體分析,這將是本文分析的缺憾,因而,本文所作的分析仍然是初步的,需要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蔡昉,都陽,王美艷.中國勞動力市場轉型與發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孔涇源,胡德巧.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3]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張曉峒.計量經濟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5]張慶.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地區經濟差距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天津:南開大學,2007.
[6]數據來源于中國三農信息網.
[責任編輯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