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縣域經濟近些年來發展比較迅速,但是與發達地區以及中部其他省份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這固然與工業化進程緩慢以及技術創新水平低有關,人才的缺乏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人力資源的增加(知識或技能 的增加)就是人力資本 ,而其中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中內容最廣、意義最深遠的一項投資。國際上,對人力資本投資的衡量,主要看教育投資這個指標,它是由普通教育的支出、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干部培訓、勞動者上崗培訓等)支出、社會公共教育(文化傳播媒體等)支出組成。
關鍵詞:縣域經濟;人力資本;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9.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9-0102-02
人力資本形成不是天然的,主要表現為通過投資后天獲得的體能、智能和技能。經濟學家一般把人力資本投資分為:第一,衛生保健設施和服務,即用于改善人的體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力的全部開支;第二,繼續教育,即完成正規學歷教育后,繼續進行 的培訓和教育;第三,正規的初等 、中等和高等教育;第四, 個人和家族進行遷移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機會。
一、人力資本投資是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2006年統計數字顯示,湖北省現有 76個縣 (市 、區),全省縣域總人口為 4 971.6萬,占全省總人口的82.4%;生產總值 3 866.6億元 ,占全省 GDP總量的 52.3%;縣域平均人口為65.4萬;縣域平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44.60億元 ;湖北縣域土地面積占全省 95.8%。因此,促進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對激活湖北經濟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然而目前湖北的經濟增長點仍然是集中在省會武漢和少量地級市,而大量的縣域地區經濟一直裹足不前。這固然與工業化進程緩慢、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以及技術創新水平低有關,但是最為關鍵的因素要屬于人才的缺乏。
湖北是一個教育大省,教育最基本的經濟功能就是促進經濟增長。但是教育大省卻不能將大量的人力資本轉化為經濟發展特別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這說明湖北省在人力資本投資建設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主要表現在:
(一)重物質資本投資,輕人力資本投資
經濟的發展既要重視物質投資,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和人才,但科技和人才卻在于人力資本的投資,據有關學者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要大大高于物質資本投資收益率,即當年每增加 1億元的物質資本投資僅能帶來第二年 2億多元的 GDP增加額 ;而當年每增加 1億元的人力資本投資可帶來第二年近6億元的 GDP增加額[1],這就要求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比例關系。
近些年來,湖北省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雖說比重逐年增長,從2000年的2.04%,發展到2007年的2.25%,但是義務教育階段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的絕對數,在全國依然處于相當靠后的地位,“十五”期間數據表明,小學為倒數第4位,初中為倒數第9位,經費數額僅為全國平均值的69%和78%。
表1是中國縣域經濟最為發達的浙江與湖北的情況的比較,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財政支出這方面看,浙江早在2003年的教育經費支出占全省財政支出比例達到21.63%,而湖北省雖說近些年來支出在明顯增多,但到2004年最高峰還只是達到17.56%,2006年只有14.51%,與此相對應的是,2006年湖北省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為3 572.69億元占湖北省GDP的47.65%,2007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 534.14億元,占GDP的49.55%[4]。這表明我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物質資本的投資上。
(二)重正規教育,輕職業教育
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主要包括正規教育和職業培訓。從政府層面講,目前許多人對職業教育在湖北省縣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 ,長期存在鄙薄職業教育的陳舊觀念 ,導致職業教育投資嚴重不足,2004年湖北全省中等職教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例僅為32%,不僅遠低于“九五”初期64%的水平,也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37.9%)近6個百分點。這在表2湖北省與浙江省兩省的職業中學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增長情況的比較中也可以看 出。浙江對職業中學的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在2004年是湖北的2.26倍,2005年為2.48倍;2006年是2.6倍,其增長率為8.02%,而湖北的2005年增長率為負數,2006年為12.73%。而個人認識上也有誤區,大多數人認為只有讀普高升大學才有前途,導致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差、數量少,職業教育發展艱難。事實上,許多高技能人才特別是縣域經濟所需的企業家人才是要靠職業教育來培養完成的,這在浙江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浙江縣域經濟的快速繁榮和發展得益于其早期重視的職業教育,為工業興縣培養出大量的所需的適用型技能人才。
(三)人力資本存量低
人力資本存量實質就是人才資源在縣域經濟發展中配置的多少,如果人力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經濟將缺乏持續發展力,人才也就會不斷流失。湖北省是全國少有的人才流失嚴重的省份之一。據教育廳資料顯示,2007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全口徑)達27.2%,每萬人口中擁有大學生人數達255人,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1人,普通高校數達120所(其中本科院校35所,獨立學院31所,高職高專54所),居全國第四。省屬高校在校生規模也從2002年的40.7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97.3萬人,增幅139%。
從2000年至2005年 6年湖北境內擁有的普通高校累積培養正規本科大學生570.95萬人、研究生 52.01萬人 ,加上 2000年以前累積數據就更大,另外還有各種形式的大專生。但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全省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教育的 231.94萬人,占3.9%;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749.39萬人,占12.6%;接受初中教育的 2 041.47萬人,占34.31%;接受小學教育的 2 107.19萬人,占 35.42%。 還有13.77%的是文盲,到 “十五”期末全省各類人才總量也只達到297.2萬人,同時這297.2萬人絕大多數又集中在省會城市武漢 ,對于湖北的縣及縣級市來說,每年輸送的大量的大學生,學成返鄉的很少,這樣就直接影響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正確認識人力資本投資在縣域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關鍵
湖北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全省城鄉收入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但他們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在不斷拉大。2003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732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567元; 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485元 ,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 997元,但是 ,從 2003年到 2007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還是在 2.85:1~2.87:1。過高收入差距不僅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特別是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都產生了不利影響。由于從個人角度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的純收入有密切的正相關關系,而農村勞動力文化和專業技能低又限制了他們收入的增長。因此,要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就要加強人力資本投資。
2.農村人力資源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人力資本投資
據統計局資料顯示,2007年末湖北省總人口為 6 070萬,其中,鄉村人口 3 957.99萬,農村勞動力2 029.9萬(男16~45 歲、女16~40歲)。全省現有耕地 4 553.6 萬畝 ,據相關部門測算,大約有21%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鄂西北部分地區甚至超過30%,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力的數量的自然增長,以及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農業生產固有的季節性所帶來的隱性失業,會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越來越大,而這些剩余勞動力大部分屬于體力型和經驗型,科技水平不高,不具備現代化大生產所需要的初級技術能力,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只有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在一定條件下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3.縣域經濟發展對農村人力資本的要求
縣域經濟發展要走特色之路,我省是農業大省,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如何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而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要以高效生態農業改造傳統農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就對農業從業者的科技素質提出了較高的需求,這就必須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進而把傳統農民提升為現代農民。
三、強化人力資本建設,積極促進湖北縣域經濟的發展
1.強化人力資本意識
就是要確立人力資本優先投資戰略, 我省要實現縣域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就必須重視人力資本的積累 、開發和優先發展。特別是當前在“十一五”期間,面臨經濟結構調 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更應注重在人力資本的投資,具體就是要改變重物力投資輕人力投資的傳統觀念,把大力發展教育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放在發展戰略的首位,要克服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的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遵循協調發展原則,處理好物力投資與人力投資的比例關系。適當減少物質資本投資,增加人力投資,為我省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2.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均衡協調發展
無論職業教育還是學歷教育,對一個社會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其實是各有所長,就像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因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除了普通教育之外,政府對職業教育要積極投入、宣傳以及引導,同時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實行政府和社會力量辦學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擴大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建立形式多樣的專業性職業技術學校,并完善職業培訓體系。而學生和家長要消除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不要把職業教育看做是一種低等教育,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參與到更加務實的職業技術培訓中去。
3.加強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培育農村自有人才,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這要求立足現實,面向市場,有針對性地發展職業技術培訓,這種培訓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懂技術、懂科學、懂管理、懂服務,面向現代化農業和農村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和其他各類人才。在職培訓可以增加人力資本存量。貝克爾指出,“培訓會降低現期收益,并提高現期支出,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未來的收益,或者大幅度降低未來的支出,企業就將樂于提供這種培訓。”同樣,受訓者也會因為生產技能和知識水平提高而增加收人。可見,在職培訓對企業和個人都有好處。地方政府應直接介入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投資,確立在職培訓的主體形式,即招工企業的崗位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個人在培訓市場上選擇受訓相結合,同時要保持農村勞動力培訓市場的競爭性而非政府壟斷性。
參考文獻:
[1]詹姆斯·海克曼.中國應重視人力資本投資[N].21世紀人才報,2003-07-01(4).
[2]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3]徐軍,宋正富,龔于慶,等.淺談推進新型工化的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5,(13).
[4]湖北省統計局.湖北省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湖北省統計信息網,2008-03-21.
[責任編輯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