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域經濟是以行政縣區劃范圍為邊界,以縣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鄉村為腹地、不同層次經濟元素間的聯系為基本結構,通過雙向反饋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而發揮整體功能的復雜經濟系統,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經濟發展、三農問題的新思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思維。
關鍵詞:固原;縣域經濟;偏離份額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299.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9-0123-02
認真研究探討新時期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對于解決我國弱質的三農問題,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快速發展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都具有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固原市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概況
固原市地處寧夏南部,黃土高原丘陵中部溝壑地區.總土地面積1.13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的17%。全市轄西吉、隆德、涇源、彭陽、原州區四縣一區, 均為國定貧困縣。2005年末人口151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8%,回族人口占43%,是我國回族人口聚居的貧困地區。
二、偏離—份額分析法的簡介
1.基本原理
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縮寫為SSM)是由美國學者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20世紀60年代相繼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所長,總結成現今普遍采用的形式。
2.分析模型
假設區域i在經歷了時間[O,t]之后,經濟總量和結構均已發生變化。設基期年區域i的經濟總規模為bi,0終期年的為bi,t。同時,依照一定的原則,把區域經濟劃分為n個產業部門,分別以bij,0、bij,t(t=1,2,...,n)表示區域i第j個產業部門在基期年和終期年的規模,并以B0、Bt表示區域某層次上級區域在相應時期基期年和終期年的規模,以Bj,0、Bj,t表示上級區域基期年和終期年第j個產業部門的規模。則有:
(1)區域i第j個產業部門在[O,t]時段內的變化率為:
(4) Gij=bij,t-bij,0=Nij+Pij+Dij;
(5) Nij=bij'×Rj;
(6) Pij=(bij,0-bij')×Rj;
(7) Dij=bij,0×(rij-Rj);
(8) Gi=bi,t-bi,0=Ni+Pi+Di;
三、固原市縣域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本文選擇了2003—2006年各縣(區)的GDP及其三次產業的GDP數據進行產業結構分量和競爭力分量分析。
1.固原市各縣(區)GDP偏離份額分析
按照2.1偏離—份額分析模型,對固原市2003—2006年各地區的GDP數據進行產業結構分量和競爭力分量的測算,得出表1中的數據。
從表1可以看出,各縣(區)的縣域份額分量增量并不一樣,這是因為各省在參考初期原有的經濟基礎就不一樣。原州區的縣域份額分量增量較大,排在第1位,說明原州區的經濟基礎較好。從各縣(區)總增長Gi和總偏移量(Pi+Di)情況來看,縣域經濟增長速度差異較大。在“總增長Gi”欄中,涇源和西吉縣域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其次是彭陽縣和原州區。相比之下,隆德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最慢,總增長率只有10%。從“總偏移量Pi+Di”看,情況也是如此。表中隆德縣總偏移量為負值,說明其經濟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固原市的平均增長速度,落后的產值約3.76億元。
2.固原市各縣(區) 三次產業明細偏離—份額分析
進一步分析表2中四縣一區的三次產業明細偏離—份額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導致各縣(區)產業結構優勢差異和區域競爭力差異的原因。從產業結構優勢差異來看,各縣(區)的三次產業比重差異是導致各縣(區)產業結構優勢差異的主要因素。表2中,原州區和涇源縣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分量均為正值,這表明原州區和涇源縣正是因為第三產業比重較高,在產業結構方面呈現出較強的優勢。而西吉、彭陽縣因第一產業比重較高、隆德縣因第二產業比重高且呈現負增長導致這三縣不具有產業結構優勢。
四、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從靜態來看,原州區經濟存量較大,經濟基礎較好,每年的經濟產出在全市均排在前列。2006年其GDP產值達到22.79億元,在全市排第一。總體上看,原州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是較高的,在全市經濟發展中仍然具有核心層次的作用。從數據分析,原州區和涇源縣在產業結構方面呈現出較強的優勢,是因為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但實際上,這2個縣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較高,并不能說明其第三產業發達,而是在農業生產條件較差、效率低,而工業生產又極其落后的狀況下,農民迫于生計而從事一些小本經營及服務。
2.從動態比較來看,西吉、彭陽兩縣雖GDP產值不高,但三次產業均處于擴張狀態,說明其發展潛力較大,發展勢頭良好。因此,這兩個縣要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發展勢頭。從另一方面來說,表1的分析已再次敲響警鐘,西吉、彭陽的產業結構方面的弱勢,已嚴重蠶食著其競爭力優勢,因此,這兩縣應在原有發展規劃上,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
3.造成隆德縣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和產業競爭力的下降雙重因素。隆德縣2006年的三次產業比重為1.57:1.11:2.96,從表面上看,似乎趨于合理,但與2003年相比,第二產業呈現萎縮狀態,再加之其三次產業的產業競爭力大幅下降的事實,使得隆德縣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減緩。
參考文獻:
[1]王育寶,李國平,胡芳肖.偏離—份額法與西安高新技術優勢產業及其競爭力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3,(3).
[2]吳風慶.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偏離分析[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4,(2).
[3]郭文理.偏離份額分析法在分離經濟增長因素中的應用[J].預測.2001:2.
[4]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統計局.固原統計年鑒[K],1949—2005.
[責任編輯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