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建立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管制下的國防科技工業中的“民進軍”問題。主要通過對政府的收益、政府在“民進軍”的過程中所采取策略的分析,說明民營企業進入軍工市場應具備的條件,以及軍工企業先發與政府博弈的過程。國防科技工業的特點包括對國家的高度依賴性;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以及對國民經濟的高度依賴性。這些特性決定了國防科技工業本身具有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屬性。
關鍵詞:國防科技工業;“民進軍”;博弈分析
中圖分類號:E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5-0026-02
引言
民進軍,即修改民用產品以滿足國防需要。隨著關鍵的民用和軍用技術日趨相同,軍工產品可以使用高可靠、耐用和高性能的民用部件,以及電子數據交換在工業上廣泛的應用,使民進軍成為一種選擇。當然這種民進軍的方式存在許多的不同意見[4],過去許多民進軍的嘗試都不成功,國防經費消減的幅度很大,這也影響了實行民進軍的可能性。另外這也可能會削弱國防技術和武器裝備的保護,而更容易擴散。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可分為兵器工業和軍工電子、船舶工業、航天事業、航空工業、核工業 。國防科技工業的特點包括對國家的高度依賴性;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以及對國民經濟的高度依賴性。這些特性決定了國防科技工業本身具有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屬性。政府從政治和安全的角度出發對其采取政府管制的政策。喬治·斯蒂格勒[1]指出:“作為一種法規,管制是產業所需求并主要為其利益所設計和操作的?!敝膊菀鎇2]對于管制的定義為:依據一定的規則對構成特定社會的個人和構成特定經濟主體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丹尼爾·史普博[3]認為:管制是由政府行政機構制定并執行的,直接干預市場配置或間接改變企業和消費者的供需決策,管制的過程是一種博弈。
一、模型的建立
1.基本假設
(1)理性經濟人假設
“人是關心個人利益的,是理性的,并且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5],這個假定是由穆勒首先提出的。也就是說理想的大公無私、全心服務的公仆并不存在。國家和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首先會追求個人利益和機構利益,之后是公眾的利益。這樣就把政府也納入了經濟人的范疇。國防科技工業的管制過程中,既要考慮到軍隊的保障需要,又要考慮到現有軍工企業利潤的改變,社會福利的增加。但是最終是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2)信息不完全、不對稱
由于武器裝備生產過程的很強的資產專用性和巨額投資,就形成了龐大的沉沒成本,使其具有了自然壟斷的特征。國防科技工業具有指令性、強制性,以及很強的保密性。國防工業武器裝備的先進性,不少零部件和元器件是專門為其生產的,導致國防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及民用工業的分離,形成了國防科技工業封閉的特性[6]。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中,國防工業和外界缺乏物質、人力、信息等能量的交換,最終導致其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不完全以及不對稱。
2.模型構建
該行業存在四個博弈主體:政府G,軍隊采購部門S,在位者軍工企業F,以及潛在的進入者f。政府即管制的執行機構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說政府會向地方軍工企業尋租,獲得租金收入。在位者F,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獨家壟斷著整個行業的市場。在國防科技工業市場中,消費者為軍隊,對民進軍的具體影響并不直接,所以可以不考慮S在博弈中的作用和影響。
在位者即市場中原有的國有軍工企業,其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以及由于政府的管制,在位者沒有完全的定價權,地方政府會給予一定的補貼或者是收取一定的壟斷租金,租金率為租金總額占利潤的比率。租金包括稅收等財政收入。潛在進入者的成本也要包括生產成本,固定成本即進入之初的沉沒成本Z,它可能會受到政府和國有軍工企業的抵制,及純粹的進入成本。如果已經進入該市場也要向政府交納一定的租金。
民企進入之前,政府的目標函數為:
二、模型分析
由于進入民營企業和在位國有軍工企業之間博弈的具體益損值無法確定,所以我們主要研究政府在博弈中的決策問題。
1.民營企業進入與政府是否接受進入博弈[5]
在這個過程中就主要討論政府是否應該接受民營企業進入現有的國防科技工業。我們用ΔU來表示民營企業進入之后政府收益的變化,
最終政府收益的值是否增加取決于進入者所帶來的租金以及其利潤的總合,是否大于原在位者的租金以及利潤總合的減少量。以下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綜上可以看出,民營企業的成本和進入市場的價格是決定該民營企業是否可以進入現有的軍工市場以及政府是否可以接受其進入的重要條件。另外進入民營企業的建立的時間和原有國防科技工業企業反映的時間差,是決定新企業進入與否的另一個條件。企業和產業的信息等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2.在位軍工企業的先發策略博弈
這個博弈中,當民營企業提出申請,政府要權衡各方的利益,以及自身利益的變化等,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時在位的國有軍工企業就可以利用其自身與政府的政治關系或是其對該行業的壟斷優勢,來干預政府的決策,這樣就產生了現有的國有軍工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博弈。這是一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政府的戰略集為{接受,拒絕},在位國有軍工企業的戰略集為{默認,抵制}
政府接受的概率為α,國有軍工企業抵制的概率為β。
對于政府而言,它接受的條件為 βU′+(1-β)U′′>U
當政府選擇接受時,對現有軍工企業默認時的收益值應大于抵制時的值。政府拒絕,博弈結束,對國有軍工企業的收益值沒有影響。
當國有軍工企業選擇抵制時,政府要根據自身收益的大小,確定決策。國有軍工企業選擇默認時,政府會采取何種策略即為上面博弈所示。在此,我們假設當國有軍工企業選擇默認,政府將采取接受的政策使收益最大。
現在就要根據軍工企業抵制時,政府收益的大小來確定納什均衡。
若U′>U,則政府選擇接受,這時納什均衡為(默認、接受)
若U′<U,則政府選擇拒絕,這時就出現了兩個納什均衡(默認、接受),(抵制,拒絕)。
在位的國有軍工企業可以利用其對市場的壟斷權,其技術、資本的先進性,以及其與政府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使政府在拒絕時的收益大于接受時的收益,以實現第二個納什均衡。
小結
進入的民營企業沉沒成本越小,進入市場的價格越低,就越容易獲得政府的允許進入現有的國防科技工業的市場。相反政府就會拒絕民營企業的進入。
在政府管制的大背景下,在位的軍工企業可以通過其技術、信息、資金以及其與政府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等優勢,當其抵制民營企業進入時,政府會采取拒絕民企進入的政策。這樣就保護了其現有的壟斷地位。
參考文獻:
[1]Stigler,G.J.,1971,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2] 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M].朱紹文,等,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
[3] 丹尼爾.史普博.管制與市場[M].余暉,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4] 雅克.甘斯勒.美國國防工業轉軌[M].張連超,等,譯.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
[5] 向勇.民營企業進入國防科技工業的政府規制分析[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21-31.
[6] 徐留平.國防工業管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