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受美國經濟衰退和宏觀經濟調控因素的影響,大批出口型中小企業經營困頓、生存維艱。國家對此也高度重視,學者、官員紛紛奔赴各地調研,一些支持經濟增長的相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陸續出臺,比如說出口退稅的上調、信貸政策放松等。在此我們請專家來解讀這些政策出臺的意義,以及相關政策的趨向。
政府宏觀調控從防通脹、防過熱、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兩防一從緊”,轉變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一保一控”,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會有大的調整。宏觀調控的轉向更多是通過積極財政政策體現出來。在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業虧損面加大、倒閉率上升的條件下,中小企業走出困境不可能完全寄希望信貸放松。無論是中央政府的判斷,還是學者的調查分析,都沒得出信貸資金收緊是中小企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政府支持和扶植中小企業發展的調控,主要是定位于財政政策。
多借助財政杠桿的外力
從全國中小企業2008上半年的相關數據看,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出口型企業受影響最大。影響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其一是中國出口型中小企業主要為北美、歐盟及其他地區的社會下層民眾提供產品,北美地區5美元以下和歐盟2歐元以下的產品,絕大多數來自中國。美國次貸危機所導致的經濟衰退及對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拖累,導致窮人生活受到影響,從而減少了對中國中小企業產品的進口。產品檔次低、知識附加值與科技附加值小是中國出口型企業受世界經濟波動影響的“軟肋”。其二是勞動成本上升、人民幣過快升值、資金成本或財務費用上升等所導致的成本過快上漲,超出了中小企業的承受能力。從出口型中小企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看,不能簡單把根源歸結為從緊的貨幣政策。就大多數陷入困境的出口型中小企業而言,即使國家立即放松銀根、加大貸款,也無法阻擋部分企業虧損、倒閉的結果。在信貸規模不增長而適當調整信貸結構的前提條件下,財政政策的有效配合,或許對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困境能夠發揮作用。
相對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調整或許更能直接表達并傳遞各級政府對中小企業支持和扶植的態度。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中,集中體現為提供就業崗位的功能。出口型中小企業虧損、倒閉加大,對GDP的增長影響不是很大,主要是影響就業。正是基于中小企業提供就業崗位的功能,各級政府會積極主動運用財政杠桿支持和扶植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因此,進出口中小企業應更多研究并關注財政政策導向,借助財政杠桿的外力,依賴企業內在的產品調整、勞動升級、管理加強等措施來走出困境。
按財政政策導向調整出口產品的結構
財政對中小企業的支持與扶植,通常有3種方式:一是減稅減費讓利;二是運用政策放大信用擔保規模;三是加大政府采購規模。已經針對中小企業出臺的上調出口退稅率政策就屬于第一種方式,相繼還會出臺第二種方式、第三種方式的財政政策。但是,財政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和扶植不會一刀切,不會確定讓每一類每一個小企業都受益的政策導向。財政政策同樣要發揮調控作用,要配合并支持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財政政策會針對不同產業的中小型企業實行區別對待。
因此,中小企業要利用“船小好調頭”的優勢,把握財政政策導向,主動轉型到財政政策支持的產業及產品上,不斷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從提高競爭力的要求看,出口型的中小企業要確定為歐美中產階層及超有產階層提供一部分產品的目標,通過上檔次與提質量,把市場份額由歐美的社會下層群體拓展到有產階層與超有產階層,從而建立起防止受世界經濟波動影響的產品“防火墻”。
通過雇傭升級提高勞動效益及產品價格
隨著勞動合同法及其他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中國的低工資時代已經結束。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后,工資會快速上漲。可以基本判斷,今后10年(2008~2018年),產業工人的工資會平均上漲3~5倍。低工資及廉價雇傭將在中國一去不復返。因此,出口中小型企業必須正視勞動成本上升這個殘酷現實。
在勞動成本持續上升的條件下,企業要能繼續生存,就必須同步提高勞動效率,保證勞動成本上升與勞動效率提高同步。而勞動效率的提高要求雇傭升級并加大培訓。所有希望在今后10年能活下來的出口型中小企業,必須確立兩個基本的雇傭理念,其一,從雇傭工資低且好管理的小學畢業生、初中畢業生,轉變為雇傭工資高且難管理的高職生、大學生;其二,高職生與大學生成為企業藍領工人已是必然趨勢,企業主及管理人員要適應并學習用新理念新方法管理高職生與大學生的技巧,人性化與親情化管理是中小企業雇傭升級必須過的一道坎。
通過管理創新控制出口風險
出口型中小企業,無論產品檔次如何低、企業規模如何小,都已經是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意味著出口型中小企業比其他企業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出口型中小企業要通過管理創新及改革,建立出口風險控制制度;同時,還要通過管理水平提高,隨國際市場變化而及時調整產品結構。
具體而言,在美國經濟衰退及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背景下,出口型中小企業應從3個方面著手控制風險:其一,適當減少出口或調整出口產品的國家或地區。其二,調整產品結構,減少低檔質次的產品,增加知識附加值與技術附加值高的產品,通過產品升級及價格上漲可以有效消化增加的成本。其三,縮短出口訂單的周期。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條件下,盡可能不接周期長的訂單,即使要接,也要在合同中約定匯率風險的雙方共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