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4月醫藥保健品行業整體出口勢頭強勁,出口總額為97.5億美元,同比增長32.84%。預計2008全年醫藥保健品進出口有望保持25%的平穩增長,進出口總額將超400億美元。面對國際醫藥市場的眾多壁壘,國內醫藥企業自身出口模式單一,以及2008年整體出口環境不利等因素,醫藥行業的這一出口業績無疑鼓舞人心。
這一局面是醫藥企業開拓進取的結果,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同時,作為國內醫保企業的代言人,行業商會的作用也功不可沒。正如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醫保商會”)會長周小明所說:“2008年是出口最為嚴峻的一年,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中小企業壓力尤甚,醫保商會希望在這一緊要關頭能夠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進出口經理人》:中國醫保商會作為商務部下屬6大進出口商會之一,自成立以來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歷程?
周小明:醫保商會成立于1989年,是伴隨著醫藥保健品行業的發展而逐漸壯大的。這些年來,商會不論在硬件方面,還是在軟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改觀。從剛開始的4個部室、10來個人發展到現在的9個部室、60來人,會員企業從剛開始的148家增至1800家。
在此基礎上,商會的職能也發生了變化。1989年,成立商會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政府履行行業協調職能,也就是協調二三類商品的價格、市場和客戶,主要是協調價格。隨著二三類產品的數量急劇減少,商會的職能面臨變革,20世紀90年代末商會的職能正式被確定為協調、指導、咨詢、服務,這一模式到目前仍然適用,并且在形式上得以進一步豐富。
《進出口經理人》:醫保商會著重從哪些方面對國內醫藥企業予以指導?尤其在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方面給予哪些幫助?
周小明:在協調層面上,商會進一步加強了與政府部門的聯系,包括主動參與行業經濟運行分析和政府決策。如參與國家中藥產業國際化戰略、國家生物產業“十一五”規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國家中醫藥創新基地的論證與驗收。
服務上,商會通過舉辦各種大型展會、商會會刊、網站等信息平臺,以及人才培訓、內部交流等措施,幫助企業推廣品牌,提升競爭力。
同時,作為行業的代言人,商會也積極為醫保行業的發展爭取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在國家對醫藥行業的出口退稅調整上,商會極力建議政府主管部門維持部分醫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促成了維生素類和抗菌類原料藥的出口退稅維持在13%不變。這一政策,直接為相關企業保住了20億元人民幣的年出口退稅。
在國際市場上,商會希望能為國內醫保企業營造更加寬松的貿易環境。醫保行業雖然不大,但中國第一起反傾銷、反壟斷案件涉及的都是醫保產品。針對美國、韓國、印度等國家對我國醫藥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商會協助企業應訴。在歐盟出臺REACH、RoHS、WEEE指令之后,商會也組織企業研討應對方案。
2005年,商會發起成立了世界中藥商聯合會,通過提升對外聯絡層次,讓其他國家和地區對中國醫保企業及產品有更深的了解。
另外,商會也積極探索建立行業標準,促進國際國內對接。如商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用植物及制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同。目前,國內植物提取物龍頭企業的100多個品種都取得了“綠色中藥”品質證書,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回報。
針對國內醫藥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最苦惱的問題——海外營銷渠道開辟,商會利用自身的海外信息資源庫、開辦一系列的海外展會,以及與國外醫藥商協會的合作,幫助國內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
《進出口經理人》:基于我國醫藥企業的現狀,您認為我國醫藥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最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周小明:我國醫藥企業目前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必須明確自己的市場開拓戰略。從商會了解的情況看,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由于國內市場壓力比較大,或產能過剩,以及一些從眾心理,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存在極大的盲目性。包括需要開拓什么市場,產品的差異性,競爭環境都不是很清楚。這樣的海外市場開拓,起到的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其次是創新。創新包括多方面,首先是產品的創新,也就是差異化經營,這一點至關重要。目前市場競爭中的“紅海”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產品趨同造成的。尤其在2008年出口壓力劇增,出口產品價格已被壓制到最低點。面對這些困境,產品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的一些會員企業通過產品創新已經取得了回報。山東淄博的一家手套生產企業,其產品由于差異化程度大,創新度高,雖然成立沒幾年,但在國際市場已成為第2大手套生產商;2008年1~4月份出口額增幅達30%以上,全年出口額估計達6500萬美元以上,比2007年增加近3000萬美元。
還有營銷渠道的創新。國內的醫藥企業由于缺乏海外渠道,更多的是把產品直接賣給海外的貿易公司,只是作為一個單純的出口商,這一點將制約國內醫藥企業進一步向國際跨國醫藥企業轉變。國內醫藥企業可以通過海外營銷隊伍的組建,以及加強在出口目的國的產品注冊、上市和推廣,開創新的營銷渠道。
最后是建立品牌,目前我國醫藥出口能夠建立自己品牌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貼牌生產。當然,這些需要投入,需要時間,但無疑這是我國醫藥企業必須完成的一次蛻變。
《進出口經理人》:下一步醫保商會在加強醫藥企業和商會的互動上有哪些新的措施?
周小明:商會下一步準備在醫保企業品牌推廣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目前只有商務部推出的出口著名品牌,由于對出口額要求較高,僅有6個醫藥類產品入圍。商務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醞釀啟動“中華出口經典中藥”品牌建設項目,但估計入圍的品種不多,滿足不了醫藥產業國際品牌建設的需求。
醫保商會計劃打“集團軍”牌,啟動行業推薦品牌建設。目前,中藥飲片分會已經選出了9個中藥飲片出口誠信品牌推向國際市場。商會希望通過自己的權威性,利用自己的經常性出口信息通報制度,篩選出國內優質的醫藥產品品牌,幫助他們擴大國際影響力。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能引導并協助企業轉變醫保產品的貿易增長方式,也就是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比如我們正在探索把原料藥轉為制劑出口的新方式,打破原料藥一枝獨秀的僵局,并幫助企業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目前江浙一帶是原料藥的主生產地,但這一切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國內現有大約四五十家企業在做美國FDA認證、歐盟認證和日本厚生省認證準備工作,預計今明兩年內會出現認證高潮,十幾家甚至二十幾家企業有望通過上述3地認證。醫保商會正在幫助他們開展這些注冊認證,希望將中國制劑推向全球主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