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賽場,中國人揚眉吐氣,一塊塊獎牌,讓世界刮目相看。然而在品牌競技場上,雖然國內企業也產生出一些知名品牌,但真正的國際知名品牌還是鳳毛麟角。美國著名商業雜志《商業周刊》每年公布一次的“世界最有價值品牌100強”排行榜,中國品牌從未問津。中國品牌如何才能邁向世界,像奧運健兒那樣風光無限?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資深品牌專家楊興國先生。
品牌國際化中的3大障礙
《進出口經理人》:中國品牌走出國門是個趨勢,但得到國際市場認可道路仍然漫長,您認為在這一進程中,最大的障礙有哪些?
楊興國: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品牌走出國門,讓國外消費者認同、接受是一項十分艱辛而復雜的工程。目前,中國品牌邁向世界存在3大障礙:
一是品牌的弱勢。與國際品牌相比,中國品牌幾乎都是弱勢品牌。許多國際品牌已經擁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在消費者心中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所以一個新品牌進入市場需要非常高的成本,被消費者接受也必然會困難重重。
二是來源國效應。國外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整體認知是:質量一般,價格低廉,缺乏科技含量。要改變這種認知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我國企業不懈的努力。即便是中國的一些優秀品牌,在國內市場有很高的美譽度、忠誠度,但這種品牌價值無法移植到國外市場中去,企業仍需要從頭做起。
三是缺乏品牌國際化管理的經驗和人才。目前中國品牌國際化還處于啟蒙發展階段,大多數企業還缺乏品牌國際化管理的經驗及人才。
品牌國際化是一個系統工程
《進出口經理人》:品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中國品牌如何以小博大、以弱勝強,屹立于世界品牌強手之林呢?
楊興國:從國際經驗來看,培育一個全球化的品牌,至少需要二三十年時間,比如宏基用了20多年、三星用了30年才成就了今天的輝煌。所以,中國品牌走向世界不能單憑熱情,需要巨大的投入,需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理性和耐心。急功近利,“大躍進”式的冒進雖然能制造曇花一現的風光,卻創造不了真正的品牌。
中國品牌邁向世界不僅僅是企業的事,它需要政府、社會、企業“三位一體”的共同努力,需要聯合多方力量,更需要全民的積極參與。
中國品牌走向世界,企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創新是品牌國際化的基礎。產品不斷創新是品牌建設的關鍵要素,也是品牌國際化成功的基礎。
產品研發和創新是中國企業明顯的“短板”,中國企業要想真正實現品牌國際化,必須突破這一瓶頸,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
三星成功的案例給我們很好的啟示。10多年前,三星產品在西方人心目中還是廉價的地攤貨,為了提升品牌形象,2003年三星全面停止了傳統低端產品的生產,無論是手機、電視,還是MP3,三星都將產品定位于高端市場。為了確立產品領導地位,三星對技術研發投入不遺余力,在全球有17個研發中心,擁有近27000名研究人員,三星的技術研發投入占營業總收入的9%以上,2006年三星在美國申請專利數位居第2。三星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用途的CDMA、第一個可視電話、第一個MP3手機、第一個攝像手機、第一個滑蓋手機等,現在,三星已經成為國際領先的彩電和高端手機制造商。產品不斷創新為三星品牌騰飛奠定了基礎,三星品牌終于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世界一流品牌。
用品牌文化征服人心。品牌的一半是技術,一半是文化。技術創新奠定了品牌的理性價值,而品牌文化內涵則賦予品牌感性靈動。一個品牌背后,只有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文化內涵,才有可能形成市場影響力,才有可能被全球的消費者所接受。
綜觀那些國際品牌,它們在出售產品的同時,也在用文化征服人心。比如,麥當勞不僅是在賣快餐,更是在傳播一種“歡樂”的快餐文化。麥當勞“品質、服務、清潔、價值”的經營理念,快速、友善的周到服務,優雅清潔的環境,兒童們甚至把餐廳當作樂園……這一切無不使顧客感受到一種家庭的溫暖歡樂氣氛。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不乏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缺少文化內涵卻是中國品牌的通病。如何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吸收營養,耕耘出獨特的、又能被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文化精神家園,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利用來源國效應形成產業優勢。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來源國效應不可低估,比如德國啤酒、法國香水、意大利服裝、瑞士手表、日本電子等。中國在某些類別的產品上,也擁有來源國效應的優勢,比如中國的中藥、絲綢、茶葉、美食、陶瓷等等,都是歷史悠久,具有別國不可比擬的天然優勢,只要精心打造,完全有可能誕生出世界知名品牌。
例如,華裔名人靳羽西女士創建的羽西品牌,融合了西方技術和東方智慧,將中國高效天然草藥精華運用到美容產品之中,深受女性歡迎。目前羽西正在致力于國際化,將獨特的中國美推廣到國際時尚前沿。
建設品牌國際營銷網絡。一個品牌走向國際市場,必然要面對國際營銷網絡的建設問題。比如瑞典的沃爾沃汽車進入中國市場后,經過了10多年的努力,先后委托英國經銷商、香港經銷商代理,最后由中國“內資”經銷商代理,才真正建立了品牌營銷網絡,打開了中國市場。
國際營銷網絡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沒有捷徑,以下策略可供參考:
一是獨家代理。選擇國外有影響力、營銷網絡比較健全的代理商進行全權代理,借經銷商成熟的網絡渠道進入市場,逐漸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青島啤酒在美國等地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市場,進而擴大品牌影響力的,目前絕大多數中國品牌進入國際市場都采用這種方式。
二是聯姻合作。就是通過合資合作的方法,與國外有影響力的企業進行合作,借助合作方在國際市場的網絡銷售自己的產品。天津王朝葡萄酒是一家中法合資公司,合作方是法國著名的人頭馬公司,王朝品牌屬中方所有。合作協定,由人頭馬公司負責王朝葡萄酒10%的外銷。由于人頭馬公司在歐洲健全的營銷網絡,王朝葡萄酒很快就在法國以及歐洲其它國家打開了市場。
三是“借殼上市”。也稱海外并購模式,即并購海外的成熟品牌或企業,利用原有品牌或企業的影響力、人才、渠道進入國際市場,聯想、TCL的國際化就是采用了這種模式。
品牌本土化無法回避
《進出口經理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本土化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為此您能談談您的看法嗎?
楊興國:“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本土化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品牌國際競爭的本土化首先表現為品牌文化的本土化,品牌文化應當符合當地的審美習慣、風俗人情,才能被逐漸認識和接受。比如,麥當勞在中國市場非常注意其品牌文化的本土化,他們把中國的十二生肖制作成紀念品贈送給來店里過生日的小朋友,把中國的“招財進寶”、“吉祥如意”、“福”、“春”、“壽”、“喜”等字眼制作的店招四處懸掛,或做成小禮品贈送顧客等。
當然,品牌的本土化策略應該是全方位的,企業還應該解決好產品設計本土化、生產制造本土化、人員本土化、營銷本土化等問題。中國一些優秀企業在國內制造了商業神話,但是出海之后往往水土不服,主要就是沒有解決好品牌本土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