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K288屬轉Bt基因棉花品種,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用“79049”作母本、“6068”作父本雜交配組育成的雜交棉花新品種。該品種具有生長勢強、豐產性好、纖維品質優、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等特點。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合在湖北棉區種植。
關鍵詞:棉花;新品種;選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S562.0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39-8114(2008)07-0770-02
Application and Breeding of New Cotton Variety EK288
ZHAN Xian-jin, LAN Jia-yang,ZHANG Xing-zhong,CHEN Quan-qiu,HUANG Yu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EK288 is a tranagenic cotton variety,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79049 (female parent)/ 6068(male par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variety expresses strong growth,high yield potential,good quality,resistance against fusarium wilt and tolerance against verticillium wilt. In 2008, it was released in Hubei. It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cotton;new variety ;breeding ;application
20世紀80年代以來,棉花雜種優勢和抗蟲棉的利用使棉花生產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由于轉基因抗蟲雜交棉品種較容易把豐產、優質和多抗性狀結合于一體,使得抗蟲雜交棉在生產上應用廣泛。為滿足棉花生產發展需要,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從1998年開始,根據育種目標,優選親本,以陸地棉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為途徑,精心配組,通過組合的篩選鑒定,最后育成目標性狀符合育種目標的雜交棉品種EK288(審定編號:鄂審棉2008003)。
1選育過程
母本“79049”是1998年引進GK19(后定名為鄂抗蟲棉1號),經連續定向系統選育而成。植株較高大,莖稈粗壯,有毛,葉片中等大,單鈴重6.57 g,衣分40.50%,鈴卵圓,較大。抗棉鈴蟲,抗枯萎病,耐黃萎病。父本“6068”是1991年配置三交組合(98-38×4643)×3247,通過系譜選擇方法于1996年選育出3021(后定名為鄂棉23),再經連續定向系統選育而成。植株較高大,莖稈少毛,葉片較大,單鈴重5.62 g,衣分43.24%,結鈴性強,鈴卵圓,中等大,耐枯、黃萎病。2001年用“79049”作母本,“6068”作父本進行配組,2002~2003年在武漢,應城兩地進行組合測優,2004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區域預備試驗,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2007年進行生產試驗,2008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圖1)。
2形態特征及生育特性
2.1形態特征
EK288植株較高,莖稈較粗壯,株型塔型,較松散,通透性較好,葉片較大,鈴較大,卵圓型,吐絮暢,好撿花。中熟,喜溫好光喜鉀,出苗快,長勢強,中期生長穩健,后期葉功能好,后勁足。
2.2農藝性狀
EK288生育期121.41 d,株高133.8 cm,果枝數18.7個,單株成鈴數27.4個,單鈴重6.2 g,大樣衣分40.14%,子指10.5 g,霜前花率88.05%
2.3產量性狀
在2005年湖北省棉花區域試驗中,子棉、皮棉3 741.75 kg·hm-2、1 500.90 kg·hm-2,分別比對照鄂雜棉1號增產9.09%和4.98%,皮棉增產極顯著。在2006年湖北省棉花區域試驗中,子棉、皮棉4 456.05 kg·hm-2、1 786.35 kg·hm-2,分別比對照鄂雜棉1號增9.7%和6.0%,皮棉增產極顯著。湖北省兩年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皮棉產量1643.63 kg·hm-2,比對照鄂雜棉1號增產5.51%,增產極顯著。
2.4品質性狀
纖維品質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纖維主體長度28.3 mm,比強29.3cN/tex,馬克隆值5.0。
2.5抗病性
湖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中,采用人工病圃鑒定[2],抗病鑒定結果,枯萎病病指9.7~11.4,黃萎病病指25.0~28.0。2007年在荊州市菱角湖管理區進行生產試驗,專家組田間調查兩萎病株率1.5%,抗病性好。
2.6抗蟲性
經農業部委托的轉基因抗蟲棉技術檢測機構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檢測,Bt殺蟲蛋白表達量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學方法(Enzyme-linked lmmunosorbent Assay,ELISA)[3],結果頂葉內殺蟲蛋白含量苗期最高,為826.60 ng·g-1鮮重。對2、3、4代棉鈴蟲的抗性效率分別為100%、90.91%、87.50%,整個生育期平均殺蟲活性為76.41%,變異度為10.54%,均優于對照品種GK19。
3栽培技術要點
EK288優勢明顯。整個生育期長勢強,功能葉持續時間長,后勁足;穩產性較好,與品質、抗性協調較好;鈴較大,吐絮暢,易采收。但也存在前中期由于肥料跟不上易導致坐桃率偏低、要加大底肥用量的缺點。因此,該品種在生產上只能應用F1代,嚴禁使用F2代;適宜在無病或輕病區種植;應注意重施鉀肥、增施硼肥。在栽培上應采取以下措施。
3.1適時播種
選用質量合格的F1種子,4月上中旬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每公頃密度2.4萬~3.0萬株。
3.2科學施肥
掌握前期輕、中期穩、后期重的原則,重視施用鉀肥。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輕施提苗費,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按照“適氮、穩磷、增鉀、配微”的方法進行施肥。重施花鈴肥是奪取高產關鍵,當單株平均結鈴0.8~1個時,開溝埋施,每公頃施尿素225~300 kg、過磷酸鈣375~450 kg、氯化鉀225~300 kg。
3.3合理化調
遵循“前輕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則,于棉株有主莖葉8~9片、14~16片和打頂前后依次用縮節胺(或助壯素)1.0 g(或4 mL)、2.0g(8 mL)、2.5~3.0 g(或10~12 mL)對水噴霧,協調生長,調節株型,實現豐產豐收。
3.4加強田間管理
及時移栽促早發,一般5月20日前移栽完畢,移栽時要求棉苗真葉3~4片、紅莖不過半。適時中耕,起壟培土。及時去葉枝,打掉下部1~2盤果枝。遇高溫干旱及時灌水抗旱。
3.5綜合防治病蟲
病害以預防為主,優化棉田環境,包括培育壯苗,挑選壯苗移栽,合理使用藥劑。及時防治地老虎、薊馬、蚜蟲、紅蜘蛛、盲蝽象、斜紋夜蛾等害蟲,棉鈴蟲重發生年份注意防治4、5代棉鈴蟲。
參考文獻:
[1]詹先進,藍家樣,張興中.湖北省棉花育種現狀及發展趨勢[J]. 湖北農業科學,2005(5):11-133.
[2]吳征彬,孟艷艷.棉花品種區域試驗中的抗病鑒定技術[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4,23(5):500-503.
[3] 陳松,張震林,張香桂,等. ELISA方法鑒定轉Bt基因抗蟲棉[J]. 江蘇農業科學,2003(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