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合并對公司債權人的債權實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對債權人的保護不應以損害公司合并效率為代價。新《公司法》很好地確立了這一立法價值取向,但是在保護債權人制度的具體設計上,卻存在諸多的缺陷,特別是沒有規定債權人權利損害的救濟請求權,對債權人的保護殊為不利,需要立法進一步明確。
關鍵詞:公司合并;債權人保護;權利
中圖分類號:F276.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026-02
公司合并(corporation combination),是指兩個以上公司訂立合并契約并依照法定程序歸并為一個公司的法律行為。其有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兩種形式。公司合并中產生了民事主體的變更、成立或消亡,法人財產與債務的轉移、并歸,因而,除了對公司本身和股東存在巨大影響之外,也與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密切相關。各國立法均將債權人保護作為公司合并的重要內容進行規制。公司合并中對債權人的保護,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公司合并中公司債權債務的概括繼承;二是賦予公司合并中債權人享有特定的權利。這些特定權利主要包括知情權、異議權即要求清償或擔保的請求權、權利損害的救濟請求權。我國新《公司法》修改了原《公司法》關于公司合并的規定,符合公司合并效率的要求,但是在公司債權人保護上面,新《公司法》的規定卻不盡如人意,制度設計上存有諸多缺陷,
殊有進一步確定之必要。
一、知情權
在公司合并即債務人變更的過程中,債權人首先享有知情權。合并各方當事人有義務向債權人告知合并的事實及其享有的異議權,各國立法對此均做有規定。如日本商法第100條規定,公司應在合并決議作出之日起二周內在政府公報上向債權人公告,告知其對合并有異議的,應當在一定期間內提出,并分別催告已知的債權人。留給債權人提出異議的期間,不得少于一個月。這里有兩點需要強調:一是知情權的內容,也就是公司告知的內容。公司除了應將公司合并的事實告知公司債權人之外,還要將公司債權人享有的異議權告知公司債權人。二是告知的形式。這主要包括公告和通知兩種形式,多數國家采取公告一種方式,有些國家則規定同時采取公告和通知兩種方式。三是公告的方式。有些國家規定公告必須在指定的媒體上進行,有些國家則對此沒有明確。
二、異議權:要求清償或擔保的權利
債權人的異議權是公司合并中債權人保護的核心。債權人在知道公司合并的消息后,有權利在法定期限內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公司異議權的主要內容就是債權人享有要求清償或提供擔保的權利,但是公司債權人是否可任意選擇這兩種方式,立法并沒有明確規定。有人認為,要求進行清償的債權原則上是到期債權,提供擔保則只適用于未到期債權,并且必須以合并對其債權產生危害為異議的構成要件。[1]也有人認為,在公司債權人異議權不能阻卻公司合并后,需要在這方面適當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在公司合并致使合并后的公司資產減少、債務增加(如與虧損乃至資不抵債的企業合并)等使債權人原有的清償地位受到不利影響、清償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未到期的債權人應有權要求公司提前清償債務。不過為預防債權人濫用此項權利,應規定要求提前清償的債權人要舉證證明其清償利益因公司合并而確實受到損害[2]。筆者贊成第二種意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到期債權而言,無論公司是否合并都是公司所應馬上履行的義務,因此,如果債權人要求公司清償的,公司不得以擔保代替清償;但是債權人要求公司提供擔保的,公司可在擔保與完全清償自由作出選擇。而對于未到期債權,債權人必須要舉證證明公司合并會損害其清償利益,如果理由成立,公司就應依照債權人要求提供擔保或進行清償。但是,這里還需要注意未到期的擔保物權,特別是在物權法確定了浮動抵押后,其更有確定之必要。筆者認為,對于未到期的擔保物權,如果債權人要求重新提供擔保的,公司應重新提供擔保。但是債權人要求公司清償的,個人認為公司可以在清償與提存之間自行做出選擇,畢竟未到期的擔保物權是作為未到期的主債權的一種從權利,如果這個時候強制要求債務公司進行清償,顯然對公司債權人保護過度,而通過提存的方式,則可以達到平衡。
三、權利損害的救濟請求權
在實踐中,如果公司并不履行保護公司債權人的程序,即公司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滿足公司債權人的知情權和異議權時,公司債權人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筆者認為,基于公司合并效率優先,兼顧公司債權人保護的原則,公司未適當履行債權人保護程序時,并不能導致公司合并無效,也不產生妨礙公司合并的進程。但是異議債權人可以通過訴訟強制要求公司為債權人清償債務或提供相應的擔保。同時債權人由此造成的損失,可以要求相關人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在這里,賠償人員的范圍包括公司的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如在股東會、董事會上投票同意作出違法決議的股東、董事,以及不履行法定告知義務或清償、擔保義務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履行監督職責的監事),不過這些人中有證據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可以免責。德國公司改組法第25條規定,合并公司的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有義務作為連帶債務人對公司、股東或債權人因合并而遭受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事實上,要求公司相關人員承擔連帶責任是避免公司不履行保護公司債權人最有利的方式,這也是公司相關人員不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四、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和完善
比較1993年《公司法》和2005年新《公司法》對公司合并的規定可以看出,1993年《公司法》第184條第3款和 2005年《公司法》第174條的規定。新《公司法》為提高公司合并的效率,改變了原《公司法》在債權人利益保護上采用嚴厲的事前防范模式,取消了公司不滿足對合并持有異議的債權人的要求不得合并的規定,債權人的異議權不再具有阻卻公司合并的效力。同時,簡化公司合并程序,縮短公告期間。而為了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新《公司法》也在立法上設置了知情權和異議權。同時,還對不履行保護公司債權人程序的公司設置了行政責任。2005年《公司法》第205條。
可以說我國新《公司法》在修改過程中,很好地滿足了公司合并的效率要求,但是對于公司債權人的保護,卻存在很多的欠缺,需要進一步完善。第一,沒有明確公告的方式。新《公司法》僅僅要求公司在報紙上進行公告,這就會導致實踐中,很多公司在當地非常不出名的報紙進行公告,從而使得很多債權人實際上并不能得知公司合并的事實,規避了公司的告知義務。在國外,公司公告的媒體是由法律明文限定的,在法國是由合并各方公司在各處總機構所在省的法定公告報紙上,日本則是在在政府公報上。因此,有學者就提出,我國應當設立一個專門刊登企業公告的由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信息披露刊物,并在司法解釋或有關行政規章中明確規定,所有有關企業設立、變更、注銷的公告均應當在該刊物上發布。[1]立法作出這種確定,實有必要。第二,沒有明確債權人知情權的內容。如前所言,公司除了應將公司合并的事實告知公司債權人之外,還要將公司債權人享有的異議權告知公司債權人。但是由于我國新《公司法》并沒有明確告知的內容,實踐中就會出現公司僅僅告知債權人公司合并的事實,而沒有告知公司的異議權的情形,雖然在理論上是對告知義務的違反,但是由于立法的不明確,在司法實踐就會帶來認定上的疑問。第三,對公司債權人的異議權規定的過于簡單。公司債權人的異議權由于包括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的內容,但是該如何適用,由于立法規定的不明確,就存在了“進行清償的債權原則上是到期債權,提供擔保則只適用于未到期債權”之說,以及未到期債權該如何處理、雙務合同中的抗辯權該如何行使等等實際操作中的問題。第四,沒有規定相關責任人的連帶民事賠償責任。新《公司法》雖然對不履行保護公司債權人程序的公司設置了行政責任,但對債權人來說,責令改正或罰款的行政處罰已無法改變公司已經合并的現實,也不能彌補債權人受到損害的經濟利益。只有規定相關責任人的連帶民事賠償責任,才是對公司債權人最好和最有效的法律保護。
參考文獻:
[1]王新欣. 我國公司法修改后的公司合并規則[J].政治與法律, 2006,(3):96-99.
[2]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The Creditor Right in the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SONGShang-hua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The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can influence greatly to the creditor’s right, but creditor protection is not at the cost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The new Corporation Law establishes this market, but the specific system about credit protection has a lot of defects, especially it don’t ordain the claim for relief about the creditor right. This is very harmful to the credit and the legislation need make clearly in this aspect.
Key words:Corporation Combination ;Creditor Protection ; Regulation and Consummation
(責任編輯: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