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回顧《北方果樹》期刊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所起到的引領產業發展,果樹新成果、新技術展示窗口,典型示范,果樹產業發展的“參謀”, 培育新果農等重大作用,提出了進一步發揮專業期刊功能的四項措施,調整辦刊理念,強化服務功能,借助社會力量,建立“三員”隊伍,加強自身建設,增強辦刊能力,開展交流,廣泛協作。
關鍵詞:《北方果樹》;果樹產業;回顧;前瞻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056-02
由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遼寧省果樹學會主辦的《北方果樹》,是以落葉果樹為主的綜合性實用技術期刊,創刊于1978年,1987年由內部發行變為公開發行,1998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為科研、生產、教學服務的宗旨,立足遼寧,面向全國。為滿足果樹產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辟有專題論述、試驗研究、生產經驗、生產建議、典型介紹、調查(考察)報告、果業產業化、百果園、綠色果品、科普講座、科技動態等17個欄目,報道果業最新成果,宣傳實用技術,推介致富典型,預測果業趨勢,評說果業萬象,傳遞產銷信息。共刊發文稿5 000余篇,近1 500萬字,發行120萬份。刊發文稿的實用性、指導性強,通俗易懂,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同和歡迎。在多年的辦刊中,《北方果樹》形成了科學、實際、實用、可操作性強、指導生產及時的特有風格,適應了我省乃至全國果業科研、生產、教學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大地促進了果業的迅猛發展,被廣大讀者譽為:“果樹科技的園地,成果技術的窗口;生產的參謀,致富的向導。”為此,《北方果樹》多次榮獲“遼寧省一級期刊”、“中國北方優秀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稱號,所開設的“科普講座”、“典型介紹”、“試驗簡報”、“生產經驗”、“生產建議”等欄目多次獲得優秀欄目一、二等獎。
回顧三十個春秋的耕耘歷程,《北方果樹》一天天豐腴起來,所涉獵的果樹產業也越來越強。2006年遼寧省果樹面積66.67萬hm2,產量435萬t,全省果業創產值94億元,160萬戶果農戶均產值5 250元,果業已真正成為果農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之一。
一、《北方果樹》在果樹產業中作用的回顧
(一)引領產業發展
《北方果樹》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為科研、生產、教學服務宗旨,立足遼寧160萬果農,同時能夠與時俱進地準確定位與設置欄目。通過相關欄目發表引領性文章。如正確處理果業與其他種植業關系;優化果樹樹種、品種結構;發展無公害、綠色果品生產;把效益增長方式從單純靠大量耗費資源向加大科技投入、節約能源方面轉變等。引領果業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可持續健康發展。以紅富士蘋果為例。80年代我省蘋果品種老化,主要以晚熟國光為主,占總面積的80%,不僅產量低,質量也比較差,為了調整蘋果品種結構,搞好蘋果品種更新,1980年從日本引進了紅富士,為加快紅富士蘋果開發推廣力度,采取出增刊,每期拿出3~5個版面介紹紅富士蘋果文章的方式,經過十余年的宣傳,使紅富士蘋果在遼寧省栽培從無到有,截至目前,該品種已占總面積的60%以上,成為果農增收增效的主打品種。正因為《北方果樹》能長期不懈地引領宣傳,站在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促進實現我省乃至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蘋果品種更新換代,其貢獻是巨大的。
(二)果樹新成果、新技術展示窗口
《北方果樹》是以落葉果樹為主的綜合性實用技術期刊,推廣果樹生產發展的技術是其主要功能。為最大地發揮其效能,《北方果樹》編輯部每年都組派編輯人員深入到遼寧省14個市31個縣(區)的重點果樹產區進行調研,對生產中積累的經驗、存在的問題及果農對技術的需求及時進行梳理,而后帶著問題與想法到科研、教學單位進行有針對性的約稿和組稿,通過此方式每年刊發文稿占總量的33%。刊發的新成果、新技術更具有先進性、實用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果農對新成果、新技術的需求。在培育新型果農的同時,輻射和帶動了千家萬戶,實現科技與果農零距離接觸,促進果樹科技供給與果農科技需求的有機統一,最終解決了果樹科技成果“熱在城里,冷在鄉里,到不了果農手里”的難題。為此本刊被廣大果農譽為“果樹科技的園地,新成果新技術的窗口”。
(三)典型示范
從1997年開始設置“典型介紹”欄目,每期都安排果樹樹種、品種典型推介。為使該欄目發揮更大的效能,配置了與之相對應的“科普講座”欄目,這樣既增強了典型園的說服力、感召力,又為果農仿效奠定了技術基礎,從而提高仿效的成功率。桃、大櫻桃、葡萄、李、杏等設施栽培的典型推介就是最好例證。在1997年果樹設施栽培剛剛興起之初,《北方果樹》就相繼刊發了營口熊岳莫屯村(油桃)、熊岳八家子村(葡萄)、大連開發區董家溝鎮西英村(大櫻桃)、沈陽市遼中縣寶田桃園等設施栽培典型園推介,這些園666.7m2(1畝)產值最低為5.96萬元,最高為大櫻桃園,其產值為12.694萬元,果實售價達240元/kg。典型刊發后,我省迅速掀起了設施栽培的熱潮,同時也帶動了全國。目前遼寧省栽培面積近2.67萬hm2,總產量45萬t,規模為全國第1位。由此可見,典型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
(四)果樹產業發展的“參謀”
改革開發后,農業生產力以及生產關系發生了變化,土地由集體統一生產管理方式,改變為“家庭聯產承包”,由于千家萬戶果樹生產方式千差萬別以及市場對果品需求的多樣性,果農最關心的是“種什么”、“賣給誰”和“怎么賣”,然后才考慮“怎么種”、“需要掌握怎樣的技術”的問題,《北方果樹》針對這些問題對應地設置了“百果園”、“生產建議”、“生產經驗”、“調查(考察)報告”、“果業產業化”、“綠色果品”、“果農信箱”欄目。果農可從這些欄目中得知如下信息。其一,自己在所在地區應發展何種樹種品種能做到適地適栽,突出本地樹種品種優勢,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格局;其二,在本地區應成立專業協會或合作社,由其組織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其三,參考其他地區生產綠色果品經驗,并結合本地區實際,生產出“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綠色果品,同時達到“你優我轉”的目的;第四,對于果農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可及時向本刊反饋,本刊組織專家對所提問題“會診”,用電話、信件及時準確予以解答。從而起到傳授果樹生產信息,當好果樹產業發展的參謀作用。
(五)培育新果農
提高果農素質,培育新果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措施,只有通過提高果農的致富能力,才能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北方果樹》從2000年以來每年都舉辦果樹技術培訓班,培訓的內容源于生產,重點解決當前果樹產業存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培訓采取專家授課、典型介紹、現場操作、專家現場答疑相結合方式。幾年來共培訓技術能手1 000余人,通過他們帶動了當地果樹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
二、前瞻
如何使《北方果樹》更好地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一些問題略抒淺見。
(一)調整辦刊理念,強化服務功能
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北方果樹》要客觀審視走過的歷程,站在建設新農村的戰略高度,認真調整辦刊理念,把《北方果樹》服務的重點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轉移,強化其引領發展、信息傳播、技術推廣、典型示范、經驗介紹等各項功能。
(二)借助社會力量,建立“三員”隊伍
《北方果樹》是具有很強社會性的技術期刊,它服務于社會,又源于社會。基于這種認識,要辦好刊物就要盡力借助社會力量。辦刊多年實踐使筆者感到,建立“信息員”、“通訊員”和“評論員”隊伍是借助社會力量提高刊物水平的有效措施。“三員”應來自生產、科研、教學、經營、管理和銷售等各相關行業,要把“三員”視為辦刊人員的一部分。
(三)加強自身建設,增強辦刊能力
1.政策學習
編輯人員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關于農村、農業、農民的方針政策。用黨的方針政策作為辦刊的指導思想,根據黨的方針政策更新辦刊理念、明確辦刊宗旨、方向、確定刊物的重點內容。這樣會使《北方果樹》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發展,更好適應農村、農業、農民的新需求。
2.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也是辦好刊物的一項基本功。編輯人員應爭取盡多深入生產、科研、經營管理、市場流通等各領域實際中,有針對性開展調查研究。通過調研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新的信息,能夠收集有價值的稿源,聽取廣大讀者對刊物的真實評論;同時還能發現果業發展中新出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調整刊物的欄目和內容提供依據。這些都將對全面提高《北方果樹》的質量發揮重要作用。
(四)開展交流,廣泛協作
在多年辦刊中感到一種缺憾,那就是同類刊物間少有交流,協作更為罕見。農業技術期刊的社會性,決定了同類期刊間相互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應徹底摒棄那種“同行是冤家”的陳腐觀念,正確理解競爭與共贏的關系,盡早克服彼此“不相往來”的現狀,開展富有實效的交流與協作。這樣可能收到采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效果,對提升同類刊物的總體水平會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一些出版行業,已在協作合作的基礎上實行聯合,成立了出版行業集團,使出版業獲益匪淺。農業技術期刊,是否也可以在這方面進行一些探索和嘗試。
(責任編輯: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