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中部,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生物質資源豐富,特別是甘蔗、木薯等能源作物最具優勢。研究探討廣西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產業的發展目標、重點、布局和戰略選擇,對加快廣西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將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解決廣西能源緊缺狀況和三農問題,更好地滿足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與戰略意義。
關鍵詞:廣西;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區域布局;戰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F323.2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104-02
廣西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中部,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生物質資源豐富,特別是甘蔗、木薯等能源作物最具優勢。
一、生物質能資源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市場農業和能源農業的要求,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為基礎,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區域化、專業化、規?;?、標準化和集約化生產,逐步建設成為以木薯為主,以薯、蔗、稻、蜜為輔,比較優勢突出,品種結構合理,市場效益顯著,具有亞熱帶特色的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體系,實現生物質能產業跨越式發展。其目標體系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培訓,二是區域化、產業一體化和國際化。
制度創新目標。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農民為依托構建農民經濟合作社,共同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制度體系。
技術創新目標。市場指導,政府引導,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科研與高等院校作為重要支撐,形成科技鏈和產業鏈的生物質能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模式;依靠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能源作物專用品種引進、培育及其規模化種植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開發、推廣應用取得突破,建立較為完善的生物質能資源技術創新體系。
人才培訓目標。建立健全與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體系;加強生物質能農業高新技術中試基地及其市場建設,發展農村專業化技術組織,建設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基地,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區域化目標。發揮本地區域優勢,通過優化布局和區域分工,走區域化、規?;陌l展路子,形成具有亞熱帶特色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產業一體化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地為載體,推進供產銷、農工商、技工貿一體化經營,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經營體制,培育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科技主導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國際化目標。生產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利用國內外資源和市場,把比較優勢變為可持續競爭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生物質能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
2.階段目標?!笆晃濉卑l展目標。主要任務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運銷服務建設,加快能源農業產業化發展,初步實現木薯、甘蔗、紅薯、馬鈴薯等產業(產品)生產、經營的區域化、規?;图s化,形成較為完善的能源作物生產基地或產業帶,與之配套的農業服務體系基本形成,農產品市場有很大發展,能源作物生產體系初步形成。優良品種覆蓋率和先進實用技術覆蓋率達90%,能源農產品商品化率達95%。
遠期目標。繼續擴大能源農業產業化的范圍和提高能源作物生產的現代化程度,以生物技術等為重點的能源作物高新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并形成產業規模,建成木薯、紅薯等能源作物基地,形成較完善的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體系;能源農業商品化、規?;图s化達到更高水平,具有一批較強國內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和拳頭產品,資源優勢、區域優勢變為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能源農業產值占農業更大比重。優良品種覆蓋率和先進實用技術覆蓋率達95%,能源農產品商品化率達100%。
二、生物質能資源重點領域和重點品種選擇
1.基本原則。發展農業生物質能資源,應該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與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鄉村環境整治,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民生產條件;二是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鹽堿地等非適宜耕地資源,重點發展以非糧食作物為主的能源作物;三是堅持產業協調推進,構建品種培育、基地建設、加工運銷以及維修服務等產業鏈條,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相關產業的協調推進;四是堅持經濟技術可行,因地制宜推廣不同模式,同時著眼于突破技術瓶頸,以技術創新拓寬發展領域,提高發展質量;五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生物質能資源建設,正確處理好生物質能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走循環經濟之路、推行循環經濟生產模式,實現生物質能產業可持續發展[1]。
2.農業生物質能發展重點。根據上述發展思路、目標要求和基本原則,結合廣西農業和農村發展實際,今后一個時期,廣西農業生物質能產業要大力發展能源作物,推廣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農作物秸稈固化成型和氣化燃料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地確定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力爭走出一條非糧型的、具有廣西特色的發展道路。
3.重點能源作物。根據生物質能源作物發展現狀、條件和發展要求,遵循優勢、市場效益和重點發展原則,重點發展木薯、甘蔗、紅薯、馬鈴薯等作物[2]。
三、重點能源作物區域布局
1.木薯生產布局。以賀州市的信都、來賓市和田林一線以南建立生產基地。重點布局縣(區):南寧市的邕寧縣、武鳴縣、隆安縣、賓陽縣,梧州市的藤縣、蒙山縣、岑溪市,欽州市的欽南區、欽北區、靈山縣、浦北縣,玉林市的博白縣、興業縣、北流市,貴港市的平南縣、桂平市,河池市的巴馬瑤族自治縣,來賓市的興賓區,崇左市的江州區、龍州縣,賀州市的信都,北海市的合浦縣[3]。
2.紅薯生產布局。桂林市的全州縣、興安縣、永??h、灌陽縣、荔浦縣、恭城瑤族自治縣,玉林市的陸川縣、博白縣、北流市,北海市的北海市轄區、合浦縣,欽州市的欽南區、欽北區、靈山縣,貴港市的平南縣、桂平市,梧州市的藤縣、岑溪市,賀州市的八步區,來賓市的興賓區。
3.馬鈴薯生產布局。重點布局欽州、玉林、貴港、來賓等市生產帶。
4.甘蔗生產布局。以崇左市、南寧市、來賓市、柳州市、百色市、貴港市構建生產帶。重點布局縣(區):崇左市的江州區、扶綏縣、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南寧市的邕寧縣、武鳴縣、隆安縣、賓陽縣、橫縣,來賓市的興賓區、象州縣、武宣縣,柳州市的柳江縣、柳城縣,百色市的右江區、田東縣、河池市的宜州市,貴港市的覃塘區,防城港市的上思縣。
四、科技戰略選擇
1.技術路線。建立以區域布局、技術創新、品種結構調整、中試及示范基地、一體化組織和經營為主體的技術路線,提高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生產能力,加快生物質能產業發展。
2.技術創新模式。為滿足生物質能產業的迅速發展要求,農業生物質能資源科技的研究,不僅要在具全局性、戰略性和前性的重大理論和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更緊迫的是要對單項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成果進行組裝集成和配套化,并實現產業化開發。這就要通過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使農業企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校緊密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
3.科技戰略選擇。
1)常規技術全面升級戰略。以提高能源作物產品質量、節本增效、減少污染為目標,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為主導,立足于生物質能源作物產業升級需要,進行科技力量的重新配置,重點開展能源作物專用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施肥、灌溉、植保技術的升級與換代以及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升級。加強能源作物生物災害可持續控制技術的應用,重點進行農業信息技術集成,逐步建立能源作物災害監測、預測體系;以internet網絡為平臺,建立市、縣(區)、鄉鎮能源作物病蟲信息傳遞網絡。
2)技術跨越發展戰略 。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技術突破和技術集成配套為內容,以技術跨越推進能源作物產業快速升級換代。形成以現有高新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的生物質能源科技產品中試基地、生產性試驗和示范基地,開發一批對能源作物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主導產品、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培育一系列可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新品種、新技術,解決能源作物科技的難點和生產應用性、區域性的重大科技問題。
3)科技產業化發展戰略。在能源作物科技成果開發上,以產業化為突破點,通過政府的推動,鼓勵和支持大中型農業科技企業參與開發,以重點項目的帶動,促進產業化的發展。在總體部署上,要充分體現“上規模、抓機制、創名牌、求效益”的原則,克服能源作物生產的分散性、弱質性和可控性差的問題,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合理配置各種資源。一是建設能源作物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根據不同區域能源作物發展方向和特色,建立一批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綜合性示范基地、示范區。二是培育發展生物質能源型科技企業。以示范基地、示范區為載體,以項目為紐帶,推動農業科技企業依托自身的科技實力或與農業科研單位共同開拓技術市場。三是建立生物質能科技產業化管理體系。政府要擇優重點加大對物化的生物質能科技成果的開發力度。
4)技術標準化推進戰略。一是建立和完善地方農業標準體系。按照國家農業標準體系的總體要求,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廣西能源作物優勢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對能源作物種植、加工、銷售全過程建立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甘蔗、木薯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盡快開展其他特色能源作物產品標準生產技術研究,加快制定廣西能源作物產品質量標準和栽培技術規程。二是加大技術標準的推廣實施力度。(1)以甘蔗、木薯技術標準示范基地的實施為突破口,全面啟動能源作物技術標準示范基地建設。(2)拓展技術標準的實施范圍,努力在生物質能源作物種植生產的各個領域推行標準化;(3)發揮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提高技術標準推廣實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陸宇明,梁賢,盧慶南.廣西生物質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廣西農業科學,2007,38(6):691-693.
[2]李楊瑞,譚裕模,李松,楊榮仲. 甘蔗作為生物能源作物的潛力分析[J].西南農業學報, 2006,19(4):742-746.
[3]張振文,李開綿,黃潔,葉劍秋,陸小靜.我國木薯產業發展形勢與策略——廣西武鳴縣木薯產業發展啟示[J].廣西農業科學,2006,37(6):743-747.
(責任編輯: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