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上共有6大洲84個國家生產蘋果,其中歐洲35個國家,亞洲25個國家。蘋果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國家有12個,這12個國家的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5.8%。其中產量最多的5個國家分別為中國、美國、波蘭、伊朗和土耳其,五國的產量約占世界蘋果總產量的54.8%。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蘋果產地,但是卻是出口貿易的小國,從關注“三農問題”,農民的增收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中國蘋果需要國家的保護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蘋果產業;國際貿易;關稅;補貼
中圖分類號:F326.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117-02
一、世界蘋果生產的現狀
數據來源:(價值中國網)圖1

從圖1看出,世界蘋果的產量穩定,世界蘋果產量大概處于5 000萬~6 000萬噸,不過有逐年緩慢增長的趨勢。所以可以推定在最近的幾年世界蘋果產量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世界上共有6大洲84個國家生產蘋果,其中歐洲35個國家,亞洲25個國家。蘋果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國家有12個,這12個國家的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5.8%。其中產量最多的5個國家分別為中國、美國、波蘭、伊朗和土耳其,五國的產量約占世界蘋果總產量的54.8%。
二、世界蘋果國際貿易狀況
1.蘋果主要出口市場的地理分布:從出口量看,世界上最大的蘋果出口市場在歐洲,其次是亞洲和南美洲,主要的蘋果出口國有法國、意大利、中國、智利、美國、荷蘭、波蘭、比利時、南非、新西蘭和阿根廷等。
2.中國蘋果出口現狀。 蘋果是中國產量最大的水果品種,也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品種。近20年來,中國蘋果的出口量增長很快,年均增長率是14.83%,遠遠高于年均3.06%增長率的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上出口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蘋果出口量占世界比重已經由1985年的1.7%上升到2003年的9.8%。盡管如此,中國蘋果出口量占產量的比重還是非常低,2003年也僅僅達到2.9%。而其他蘋果主要出口國出口量占產量的比重都遠遠高于中國,以2003年為例,美國、波蘭、阿根廷的比重稍低一些,在15%左右,其余的幾個國家出口量占產量的比重都超過35%,甚至更多。
3.蘋果進口市場的地理分布:從進口量上看,世界蘋果的進口市場主要還是集中在歐洲,其次是亞洲和中北美洲。主要的進口國有德國、俄羅斯、英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和法國,這10個國家的進口量總和達到世界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蘋果進口國,雖然這些年進口比重有下降的趨勢,但年均進口量仍達72萬噸,占世界蘋果進口總量的16%左右。在這些國家中,俄羅斯、西班牙、墨西哥的進口量呈不斷上升趨勢,其他國家進口量保持平穩或穩中有降。
三、保護我國蘋果的產業的理論依據
(一)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幼稚產業的判定標準:坎普標準

1.坎普標準(Kemp’s test):幼稚產業保護應以實現產業的外部規模經濟為前提,即如果某一產業將來在經過保護之后能帶來外部經濟效應,則暫時性的保護是可以考慮的。
2.在外部規模經濟存在時,私人邊際收益與社會邊際收益之間可能出現偏離。只要其在保護之后,能夠產生顯著的外部經濟效應,則仍有保護的必要。
3.與強調內部規模經濟的前兩個標準不同的是,坎普標準更加強調外部規模經濟與幼稚產業保護之間的關系。
(二)分析
根據坎普標準內部規模經濟的情形下,即使某一產業符合穆勒和巴斯塔布爾的標準,政府的保護也不見得是必要的。
從數據可得,中國的農民面臨著地少人多的事實,一直處于精耕細作的勞動模式,生產規模不明顯,生產率不高。
1.由于土地的資源的有限性,中國的果農很難成為美國似的農場主,生產達不到內部規模經濟。
2.由于農業作物的特性,資本投入回收慢,而在中國經濟過熱的情況下,投資在股市或者其他行業,資本回收快,回報率高,因此中國的農業資本的來源是有限性,中國企業進入農業行業的熱情不高。
3.農村的信貸體系不完善,果農的信貸依然存在問題。
4.農民素質的不高,沒有形成有效率的、有組織的農業協會,難于承受市場的價格的波動,議價能力弱。

外部規模經濟的理由如下:
1.中國是生產蘋果大國,果農占產量、面積與分布
我國是世界第一蘋果生產大國,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世[LL]界首位。據統計, 2003年世界蘋果總產量為5 796.7萬t,我國蘋果總產量為2 110萬t,占世界蘋果總產量的36.4%。
2.蘋果也是我國重要產業之一, 2003年我國水果總產量7 552萬t,其中蘋果占27.94%[1]
3.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26個有蘋果產量與栽培面積的記載。年產果100萬t以上的省份有山東、陜西、河南、河北、山西和遼寧省。其山東省是我國蘋果生產第一大省, 2001年蘋果總產量達616萬t,占全國蘋果總產量的30.8%;栽培面積40萬hm2,占全國栽培面積的19.2%[2]。
4.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我國蘋果產業集中度、優質果率不斷提高。如資料顯示: 2006年渤海灣產區、西北黃土高原產區蘋果生產集中度達85%,比2002年提高5個百分點,優質果率接近50%,提高10個百分點。2006年我國蘋果純收入2 548元/畝,管理水平較高的地區超過5 000元/畝,是主產區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總的看來,我國蘋果產業已經發展成為最具活力的農業產業之一。
(三)利用國貿的幼稚產業保護前后的變化與福利效應理論分析
(引用老師上課的課件)
Y代表所謂的幼稚產業,其在發展初期的所對應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并不能反映其將來潛在的可能性曲線。如果選擇自由貿易,那么對應于世界相對價格p﹡,本國出口X,進口Y,社會福利水平為U0;短期內假設本國對Y產品進口征收一個禁止性關稅,則征稅后的國內價格pt回到了封閉下的價格水平,對應的社會福利為U1,低于自由貿易下的福利水平。保護期間,Y部門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從長期看,本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此時,撤除保護性關稅,假設本國在世界市場上是小國,本國的發展不影響世界價格,那么有兩種可能的結果:(1)如圖8-3(a)所示,對應于p﹡,本國仍然出口X,進口Y,但與保護前相比,社會福利得到了改善;(2)在圖8-3(b)中,我們看到由于Y部門的發展十分顯著,撤除保護后,面對世界價格p﹡,本國反倒由原來進口Y轉變為出口Y,社會福利水平由U1提升至U2,高于自由貿易下的福利水平U0。
因此,國家給予保護,是會產生外部規模經濟,一旦蘋果產業得到有效的保護,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26個有蘋果產地。特別是年產蘋果100萬t以上的省份有山東、陜西、河南、河北、山西和遼寧省。
參考文獻:
[1]張興旺.我國蘋果產業現狀、在問題與發展對策[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2005,(6).
[2]王朝輝.廣東特色水果出口貿易發展問題與對策——粵西茂名地區的研究[J].林業經濟,2007,(4).
[3]孔媛.世界水果貿易比較優勢與產業內貿易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1).
[4]王凱園.WTO框架下發展中成員農業利益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5]譚硯文.美國的棉花產業[J].世界農業,2002,(8).
[6]柯炳生.WTO與中國農業簡明讀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
(責任編輯: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