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情況下,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僅勞動是廣大群眾生活收入的源泉,而且財產性收入在我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可以改變以往單純以勞動為收入來源的狹隘理解。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是培育更多的中等收入者的具體體現,這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財產性收入;創造條件;公正原則
中圖分類號:F13/17.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171-02
一般來說,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構成,按照占比例大小分別是:工薪收入(工資等)、轉移性收入(養老金等)、經營性收入(商業買賣收入等)和財產性收入。其中財產性收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屬于經濟領域的研究范圍,也屬于倫理學研究的范圍。本文重點對我國當前情況下的財產性收入進行粗淺的分析。
一、財產性收入的概述
1.何為財產性收入
所謂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 如銀行存款、保險、有價證券) 、不動產( 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 所獲得的收入,是金融資產或有形非生產性資產供其支配,作為回報而從中獲得的收入。具體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等收入,經營財產所獲得的紅利收入、增值收益等。財產是一定時間點上的存量,收入是一定時期內的流量。衡量居民富裕程度,不只是收入的多少,也體現在所積累財產的多少。收入和財產是互動關系。收入增加了,消費剩余部分就可轉化為財產。
2.我國目前財產性狀況
財產性收入是一種衍生財富,其前提是“有資可投,有財可理”,其目的是創造條件推動“財產性收入”的增長。然而現實并非如此,從目前社會發展的現狀看,雖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總體上呈現出非勞動收入即財產性收入比重上升的局面。但是,我國大多數老百姓仍然是“無資可投,無財可理”。 大多數老百姓只有財產沒有財產性收入,而少數高收入階層擁有財產性收入的絕大部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老百姓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但是,城鄉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所占比例較小,中等收入者所占的比重相對較低,我國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僅占2%左右,但由于流向不均衡,迅速增長的財產性收入主要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貧富懸殊。
在當前情況下,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僅勞動是廣大群眾生活收入的源泉,而且財產性收入在我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何讓群眾通過勞動獲取的財富成為資本進而成為收入的來源,應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全新課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可以改變以往單純以勞動為收入來源的狹隘理解。
二、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1.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含義
如何理解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創造條件,就是指多拓寬居民的投資和財富積累渠道;更多,是意味著覆蓋面更廣;群眾,就是指老百姓;擁有,就是指合理合法擁有;財產性收入,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具體地說,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就是政府要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機會, 讓覆蓋面更廣的群眾通過財產性投資和運作,增加收入,盡快富裕起來。
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培育更多的中等收入者,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的具體體現、是實現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具體體現以及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的具體體現。
從表面上看,“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人”是要大力促進個人投資[1]。但是,從更深層面上看,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認為的那樣,“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人”終極關注的還是社會公平。
2.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公正原則
社會公正是收入分配中堅守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經濟倫理的一項重要道德原則,其核心的價值訴求是每一個人都應得到自己所應得的那個份額。每位公民所應得的社會財富的份額中,包含著國家為保障個人發展機會的平等所提供的一切條件。就像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即公平)原則所說的那樣:“第一個原則就是每個人都應有平等的權利去享有與人人享有的類似的自由權體系相一致的最廣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權總體系;第二個原則是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安排應能使它們(1)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義的儲蓄原則,以及(2)在公平的機會均等的條件下與向所有人開放的官職和職務聯系起來。”[2]
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正好符合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原則,而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項重大任務。在社會轉型時期,只有讓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才能體現國家和政府的公共倫理原則,其中,公正原則是政府應具有首要的倫理原則。只有在公平的市場環境和監管環境下,城鄉居民才敢于投資獲取財產性收入。“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提出,是改善民生和縮小貧富差距過大的在新時代的產物,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可以使廣大群眾逐步改善收入狀況和收入結構,逐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降低低收入者所占的比重,從而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目前,在我國導致收入不公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全社會樹立維護公平公正的價值觀,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保障人們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才能使每個社會成員既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又能充分發揮自身潛力,進而才能夠真正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使廣大投資者公平、公正地共享經濟增長的好處,不斷加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
三、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途徑
首先,必須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國家要搞好經濟宏觀調控,穩定物價,防止通貨膨脹,防止幣值大起大落,使人們的收入長期保值增值;同時又要確保初次分配的公平公正。通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深化,為防止初次分配收入差距過大提供體制和制度保障,以保證廣大群眾有更多的勞動收入向財產性收入轉化。創造條件讓廣大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就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公平與公正的財產私人化的分配機制。否則居民財產性收入在最初始的地方就會存在嚴重分配不公,加劇社會收入的差距。
其次,讓更多人擁有合法的私人財產,并切實保護好私人財產權。如果不保護私人財產,最終不會有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來源于財產的所有權和收益權,因此必須以穩定的公民財產以及明確的私人財產權作為前提。現如今,《憲法》以及《物權法》中關于私人財產權的保障,都為保護私人財產提供了法律基礎,加大了對低收入群體財產權的保護力度。
再次,積極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目前,對于更多群眾而言, 財產性收入主要來自資本市場,要有效減少和化解資本市場的風險,必須創造一個公開、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讓資本市場更健康、更成熟、更完善,使更多群眾真正通過資本市場,擁有更多財產性收入;同時,還必須首先要“創造條件”,加大力度保護好低收入社會階層的基本財產,在此基礎上“創造條件”,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財產性收入”。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社會上貧富分化的現實[3]。
四、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無論從經濟領域來看還是從倫理領域來看,財產性收入的新提法都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從經濟倫理的角度來看,這一新提法更能促使我國經濟社會走向更加公平、公正。平等是人權的一個本質屬性,平等本身擁有道德價值。這一原則將深刻地制約著未來人類社會的政治價值取向與制度設計。但是社會有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貧富不均的情況,所以就有了對社會公平的要求。對于相對的貧富差距,國家應依據社會公正原則努力實現社會的機會均等。但社會公正原則并不是追求社會財富與經濟地位的絕對平等,而是國家應保障人人享有的平等人權,同時也應保障每個人給予其社會貢獻所要求得到的權利、利益與尊重[4]。
從我國的現狀來看,首先,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有利于擴大中等收入者在社會中的比重,也可以說,增加群眾的財產性收入,為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提供了正確的途徑。這樣能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逐步進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中,從而讓中等收入者逐步占全體人口的多數。這也符合了報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新要求。其次,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的財富,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拉動內需,同時還要使普通投資者轉變觀念,通過越來越多的財產性收入,能使大多數人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再次,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有利于更好地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這也符合我國國家和全體人民的長遠利益。
當人們普遍都有一定的財產性收入時,就意味著整個經濟的消費結構處于比較合理的階段。拉動內需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而中等收入階層的存在是拉動消費的重要力量。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會促進并保持中國經濟發展的健康與均衡。
參考文獻:
[1]孫春艷.財產性收入將致富誰?[J].中國新聞周刊,2007,(11).
[2][美]約翰#8226;羅爾斯.正義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66.
[3]高志仁,劉小麗.積極創造條件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N].光明日報,2008-03-24.
[4]甘紹平.人權平等與社會公正[J].哲學動態,2008,(1):31.
Preliminery Research on the Ethics of Property Income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YIN Ji-ling
(Party School of CPC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Guangzhou, 510053,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labor is not only a source of income masses life, and property revenue in the proportion of our national income is also growing, and how to help the masses of labor to obtain wealth through a further capital into source of income.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e report of 17 \"to create conditions so that more people own property income,\" the past can be changed simply to labor sources of income for the narrow understanding. Create conditions for more people to own Property income, is to cultivate more middle-income people of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this on China's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Property income;Create conditions;The principle of impartiality[WT]
(責任編輯: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