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20世紀的70年代被認為是一個荒唐的年代,瘋狂的年代。 “晚年的毛澤東”被官方定性為“錯誤地”發動了“文化大革命”。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和“文革”期間的毛澤東思想卻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陣思想狂潮。在“馬克思主義”的百年思想史上,毛澤東思想(Maoism)是唯一受到廣泛承認的中國人的貢獻。尤其在法國的“五月風暴”之后,毛澤東主義和中國的“文革”隨著激進分子的革命浪潮被卷入了法國。但是,帶著對東方烏托邦的幻想隔岸觀戰,法國人所認識的“毛主義”是一種帶有法國政治文化烙印的法式毛主義。
關鍵詞:“文革”;法國;五月風暴;“毛主義”
中圖分類號:D8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198-02
中國人都知道“毛澤東思想”這一說,盡管不了解其具體范圍和內容。傳至西方,西方學者便對毛澤東本人思想肖像進行了一翻新的勾畫,“毛澤東思想”于是變成了“毛澤東主義”,簡稱“毛主義” (Maoism)。“毛主義”最初是由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和思想史專家史華慈提出的,是他在研究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所創立的一個學術概念。[ZW(DY]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 1916-1999),漢譯也有史華茲、史華茨、施瓦茨等,在他1951年的經典政治史著作《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與毛的崛起》中,第一次在西方學界提出并界定了“毛主義”。[ZW)]
“毛澤東主義”的傳播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中蘇大論戰”。1958年5月中共召開八大二次會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隨后全國迅速掀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熱潮。赫魯曉夫對中國的空前人民熱潮說三道四導致了中蘇分歧,使得“毛澤東主義”在激烈的辯論中逐漸清晰并定型。1967年,“毛主義”之火隨著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的演講迅速蔓延開來。他在演講中稱“文化大革命是中國一切真正共產黨人的悲劇,我們對他們深表同情”。諷刺的是,這次演講并沒有讓中共聲名狼藉,而讓國際共運外的整個西方世界知道了毛澤東,知道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知道了“毛澤東主義”。這個來自東方神秘、激進、浪漫的“毛主義”在西方有很高的道德感召力,其反權威、反秩序觀點,迅速點燃了整個西方世界年輕人身上躁動已久的反叛情緒,毛澤東儼然成了帶領西方走向烏托邦的哲人王。
這一初級階段的毛主義從1966年夏起始直到1968年春才告一段落,其范疇還僅限于非組織性的理論家和知識分子之內,有組織毛派分子的活動屬于次要和補充性的。[ZW(DY]比如當時由親毛派的反等級制度的毛主義建立的的法國馬列主義共產黨(DCMLF)及其思想指導機關報《紅色人道報》根本就沒有影響,就連北京也不怎么重視。
與此同時,法國毫無預兆地爆發了其現代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一次社會運動——“五月風暴”。它的始料未及,它的史無前例,它的驚天動地完全超乎了任何人的想象,當然也包括了法國人自己。法國思想界后起之秀李波維斯基在《新觀察家》中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三十年后來看待五月風暴,這既是最后一次19世紀式的社會革命,也是后工業時代的第一次文化革命。”1968年5月,在由一所大學女生宿舍嚴禁男生進入的禁令引發的法國 “五月風暴”中,學生舉著標語牌,握著“紅寶書”,走上街頭游行示威,火熱的罷課、大字報、大串連使巴黎成為繼續北京之后的第二個“紅色風暴中心”。 “文化大革命”提出的反蘇聯官僚主義、走群眾路線、消滅“三大差別”、反對舊教育制度、要求以巴黎公社的精神實行群眾的直接管理等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西方青年及部分包括阿爾圖塞在內的知識分子,他們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法共的議會斗爭路線,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感到失望,轉而向“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毛主義”尋求真理。[ZW(DY]阿爾圖塞開始將中國革命視為“在歷史實踐中唯一存在的”對斯大林問題的“左翼批評”, 在《關于文化大革命》(“Sur la revolutionculturelle”)一文中寫道:“思想意識形態可以是決定一切的戰略要點。在那個岔路口上,何去何從將決定我們的前途。社會主義國家的命運(前進或倒退)將取決于意識形態領域階級斗爭的勝負。”
收稿日期:2008-02-03
作者簡介:熊昭霞(1982-),女(藏族),四川汶川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研究。[ZW)]他們認為傳統的請愿、談判等斗爭手段已經過時,革命行動勢在必行。當時,中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的“文化大革命”為學生提供了參照,毛澤東思想尤其是毛澤東的《實踐論》極大地鼓舞了法國學生的革命熱情。
70年代,“文革”仍在繼續。 中國的紅衛兵、“文革”運動及毛澤東思想成為反叛社會的法國青年的精神支柱。他們自稱信奉“毛主義”;并模仿中國的“紅衛兵”穿解放軍的衣服,戴解放軍的帽子,在巴黎的大街上揮舞“毛主席語錄”小紅書。各種“小團體”也跟著新興。在學校里 “社會形態科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列主義的第三階段:毛主義”等亦成為了學生的主要課程。薩特(Sartre)、勒菲弗爾(Lefebvre)、阿爾圖塞(Althusser)以及福柯(Foucault),均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同反等級制度的毛主義有某種關系。1966年至1968年,《毛主席語錄》僅在法國就再版四次,印數高達幾百萬冊。
而后,法國的毛主義達到了興盛時期,有組織的毛主義戰士同無組織的毛派理論家、知識分子并肩同行。但 “五月風暴”的激浪改變了法國毛主義的性質。當時的法國青年,隔海觀戰,霧里看花,從“文革”中尋得了某種“造反”的鼓勵和形式,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將法國的毛主義一步步地推近高潮。他們參與“運動”的方式很膚淺,多是仿效中國“紅衛兵” 或是肆意怒斥鞭韃法國的舊習俗、傳統道德行為和古老文化。
1972年之后的七年時間里,是法國毛主義的衰落時期。這個時期法國的毛主義主要是由無組織的知識分子們代表,尤其是已成名的知識分子,或是法國左派和極左派內文化和意識形態權力的掌握者。在有組織的毛派成員里雖然可以找到幾個成名的知識分子,但大多數是學生或剛大學畢業的青年,也有極少數工人。
20世紀的60年代,是一個“普遍解放的時刻,全球能量釋放的時刻”,[ZW(DY]弗雷德里克#8226;杰姆遜在其著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稱60年代,是一個“普遍解放的時刻,全球能量釋放的時刻,而毛澤東主義是“60年代所有重要的新思想體系中最豐富的一種”。[ZW)] “毛主義”一下子成為所有重要而嶄新的意識形態之一。大洋彼岸,這持續長達十年之久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席卷了整個法國知識界,并逐漸形成一股真正法國式的毛派潮流。“毛主義”在1968年西方學生運動的大背景下被按需重新解構,成為學生運動的靈魂“導師”。其實,當時法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所接觸到的毛澤東思想是以高度理想化的面貌出現的,顯然與真正的毛澤東思想是兩回事。法國反叛社會的青年及知識分子對于毛的思想一知半解,只是借著毛的光輝與現存的社會秩序決裂。毛對權威的攻擊、自我批評、以及“文革”對青年運動的支持等為他們提供了等待已久的攻破口。他們所宣揚的毛主義,是與當時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法式毛主義。十年“文革”浩浩蕩蕩,整個中國都似陷入了烏煙瘴氣的一團亂麻之中,全國人民都處于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瘋狂狀態之中。但是在西方,在法國,對于那些置身事外的人來說,沒有了親身經歷的刻骨銘心,“文革”成了毛澤東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執著追求平等、民粹和共產主義道德理想的最重要的、最具創新意義的嘗試和范例,毛成為了法國人眼中的天才哲學家與戰略家。
貝樂登#8226;菲爾茲在討論法國“毛主義”的文章里告訴我們,作為來自第三世界的理論,毛主義是被那些“并不確切知道它是什么的法國人民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從血緣上它更接近法國的烏托邦主義和無政府主義。”[ZW(DY]其被收錄在弗雷德理克#8226;詹姆遜中的《六十年代》中的《法國的毛主義》一文,追根溯源地探討了反等級制度的“毛主義”(antherarchcdMao-ism)及法國的毛主義及毛主義各大組織,并詳細地闡述了毛主義在法國的發展興衰。[ZW)]詩人治國是西方自從柏拉圖時代就有的古老理想,而毛澤東正是一位詩人。五月風暴使法國左翼分子,包括知識分子、學生與工人敬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背景。他們將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樹立為法國左翼運動的榜樣,將毛澤東思想當做真正的革命理論膜拜。這在這種背景下,《泰凱爾》雜志以理想化。神圣化了的中國為準則,稱“中國是我們時代具有關鍵性的歷史問題”,“中國是唯一的生命源泉”,將中國塑造為絕對的“政治烏托邦”,“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毛主義他者”。這個“體現出共產主義美德”的“毛主義烏托邦”,最令人感動的是人人平等。西方旅行者們帶著自己的理想以及對中國的理想來到中國,他們看到了理想期望中的東西,他們“發現”了兩個世紀以前盧梭的思想,他們還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狂熱的理想,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急風驟雨徹底消滅了官僚體制。中國革命的試驗終于為人類創造了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典范。中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遙遠的、神秘的、具有吸引力的國度,社會主義中國人人平等、集體至上、團結友愛、勤儉節約,而中國的貧窮、落后以及這場陷入瘋狂的“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巨大傷害和破壞他們看不到,也不愿意看到。所有的一切負面的東西都將被努力忘卻,甚至否認,因為這不是他們追求的烏托邦所需要的。然而,這“東方曙光”已被歷史的腳步證明,只是法國激進的知識分子對“文革中國”理想化的誤識,是法蘭西激情與當代烏托邦的碰撞。
參考文獻:
[1][加]謝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學[M].陳永國,汪民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04-120.
[2]錢林森.光自東方來:法國作家與中國文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110-153.
[3][法]夸特羅其#8226;奈仁.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M].趙剛,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11-23.
[4][法]若弗蘭.法國的“文化大革命” [M].萬家星,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5][美] 弗雷德理克#8226;詹姆遜.六十年代[M].王逢振,編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01:26-79.
[6]張化,張采青.回首“文革”:中國十年“文革”分析與反思[M].北京:中國黨史出版社,2004.
[7][美]弗雷德理克#8226;詹姆遜.馬克思主義——后冷戰時代的思索[M].張京媛,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94-107.
French \"Maoism\" Arose A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China
XIONG Zhao-xia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China)
Abstract:In China, the 1970th is recognized as a ludicrous and maniac decade. The old age of Mao is officially condemned for his “false” lunching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China. B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China and the thoughts of Mao of that period started an ideological upsurge in the western world. In a century’s history of Marxism thoughts, Maoism is esteemed as the only universal acknowledged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Particularly, after the May Storm of France, Maoism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China was swept into France along with the revolutionary tide of radicals. By watching across the bank with eastern utopian fantasy, French people learned Maoism, which, however, is a kind of French style Maoism with brand of French politics and culture.
Key words: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China;France;May Storm;“Maoism”[WT]
(責任編輯: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