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作為孿生姐妹的武術與舞蹈互相滋潤、互相啟發、相得益彰,在中華文明史上寫下了許許多多的妙章佳話,而這樣古典舞的身韻才能真正成為既有民族文化特質又有時代審美風貌的中國舞蹈文化!
任何藝術形式中,總有一種最為本質的內核。由于它的存在,決定著該藝術的基礎特征和系統構成。中國古典舞雖基本脫胎于戲曲舞蹈,但在其內容上卻間接地吸收與發展了武術的身法韻律,從而使中國古典舞這門藝術形式的內核形成了“以陰陽辯證,對立關系為基礎的劃圓藝術”。
中國古典舞之路之所以走到今天,是總結提煉了眾多人體文化的精髓,經過繼承、發展與創新,用鮮明的民族形式表現了中國民族的生活內容、中國式的思想感情,從內容到形式自成了一個體系,形成了具有獨特藝術性與鮮明民族風格的舞蹈表現形式。
舞蹈藝術,不僅僅是美的體現,其本身就滲透和喚起了人們的美好情感。舞蹈作為一種精神表現形式,身體文化不僅是一種歷史積累的過程,也是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國古代先民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當感情迸發時“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詩序》)手執兵器的舞蹈最早起源于“干戚舞”,當原始社會末期的虞舜時代“有苗不服……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韓非子·五蠹》)。而在《詩經·邶風》中有“碩人俁俁,公庭萬舞”。萬舞便是手執兵器的舞蹈在中開展娛樂。軍事戰斗的武藝和娛樂表演的武舞雙源,匯流合成了中華武術的早期形態,是“武”與“舞”完美結合的范例,從而進一步突出闡明了,舞蹈這一高度概括的中國人體文化中所包含的其種類多樣,形式繁多的特征。到了漢代以后,我們古典舞的傳統已經失傳了,現在也找不到當時那個時期具體的舞蹈資料,而武藝和武舞的發展有其必然的切合點,就是說不僅有一個發展娛樂表演的優越環境,但是,由于宋、明禮學在思想上的統治與禁錮和戲曲藝術勃興發展的替代,漢族傳統的古典舞蹈失傳了。而那些在千百年來曾經聲光燦爛的舞藝所獨有的人體審美特征和動作遺產,逐漸被武術與戲曲舞蹈所吸收,在武術套路的演練中和戲曲舞蹈的表現中,得到了某些充分的展現與珍貴的保存。
特別是1949年之后,老一輩舞蹈家通過挖掘、吸收、整理、創造,以傳統舞蹈文化精神為統轄,以現代審美意識與時代精神為規范,創建了新的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古典舞”
我們現在的中國古典舞之所以成為當今舞蹈界的核心,就是吸收了傳統舞蹈文化精神,大量吸收了戲曲舞蹈中的極為豐富的舞蹈藝術,不但精深地研究了文化精神,還大量地吸收了戲曲舞蹈中極為豐富的舞蹈藝術,更加精辟地研究與汲取了中華武術的傳統理論。取其優長,去其缺短,隨我所化,為我所用,使我們古典舞教材更加豐富和全面。為培養具有較全面扎實的基本能力和技術技巧,以及為此相聯系的中國古典舞的民族風格韻律和藝術表現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基礎。從而使中國古典舞體系逐漸走向成熟。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古典舞自然滲透著中華武術的外部形態及氣韻內涵。數千年來,作為孿生姐妹的武術與舞蹈互相滋潤、互相啟發、相得益彰,在中華文明史上寫下了許許多多的妙章佳話,而這樣古典舞的身韻才能真正成為既有民族文化特質又有時代審美風貌的中國舞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