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國一窮二白
1978年前的中國,只有一家銀行,沒有保險公司及其他任何金融性企業,國營企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人民幣,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
1978年以前,中國是一個封閉自守的經濟體,與世界經濟體系基本“絕緣”。從1958年到1978年,20年間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很低,農民則更低,全社會的物資全面緊缺,企業活力蕩然無存。
真理檢驗標準大討論
任何一場歷史變革首先都是一場觀念的變革。經過整整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國的國家正常秩序遭到極大破壞,加上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極“左”思想仍然統治著人們的頭腦。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這是從根本理論上對“兩個凡是”的否定。
此文一出,輿論嘩然。幾天后,鄧小平同志指出,文章是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并號召要“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一個大解放”。這場關于真理檢驗標準的大討論影響了中國改革的整個進程。它在思想基礎上徹底摧毀了“兩個凡是”的政治原則,從此倡導一種全新的實踐主義理論。而在經濟變革中,它則試圖建立一種全新的思想基礎和商業倫理。
小崗村: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槍”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的一間破草屋里,18個衣衫老舊、面色饑黃的農民,借助一盞昏暗的煤油燈,面對一張契約,一個個神情緊張地按下血紅的指印,并人人發誓:“寧愿坐牢殺頭,也要分田到戶搞包干。”這份后來存于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大包干契約,被認為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槍”。
小崗村的農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逼到了包產到戶的這一條路上。包干制竟十分靈驗,第二年小崗村就實現了大豐收,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還了貸款。在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同志的強力主持下,小崗村的大包干經驗一夜之間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廣。此后,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命名的中國農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國。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變革每天都在發生。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國當代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這次會議的惟一議題是,“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和“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重新確立了黨的組織路線,反對突出宣傳個人,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的一大批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這無疑是一次十分具有象征意義的會議,它意味著從此開始,“政治生活”已不再成為中國老百姓的主要生存方式,中國重新回到了世界和平競爭的大舞臺上,這個經歷了百年激蕩的東方國家將以經濟發展的方式走向更遠的明天。
特區先行深圳開窗口
1978年4月,鄧小平同志與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習仲勛商討開放事宜,提出在深圳建立一個新的開放區域,全力引進外來資本,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并且建議這個開放區域就叫“特區”。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明確提出:“在深圳、珠海和汕頭試辦出口特區。特區內允許華僑、港澳商人直接投資辦廠,也允許某些外國廠商投資設廠,或同他們興辦合營企業和旅游事業……三個特區建設也要有步驟地進行,先重點抓好深圳市的建設?!?/p>
深圳市的總面積2020平方公里,劃為經濟特區的總面積有327.5平方公里,東西長50余公里,南北平均寬度為6公里多。從1980年至1985年的5年里,深圳實際利用外資12.8億元,累計完成基建投資76.3億元,建成了一大批新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工程,初步形成了九個工業區,香港和國外商人紛紛涌進特區辦廠、開公司。南風自此一路北上,開放之勢再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