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初起,好萊塢就是讓電影這種藝術載體成為通俗文化的巨大暖床,流水線、產品化、熟練工、高投入、高產出和高回報,以及駕輕就熟又喜聞樂見的文化標簽,憑借著這些,好萊塢輕而易舉地賺足了全世界的眼球,同時成功販賣了美國的價值觀。
即使再多人質疑這種現象是一種鐵蹄式的文化侵略,但好萊塢公平的競爭模式和精致的制作流程仍然令其成為全世界最囂張的電影夢工廠和電影人趨之若鶩的去處。
從吳宇森的時代開始,華人導演在好萊塢討生活的歷程就已成為了中國影迷的集體記憶,從前仆后繼地沖向好萊塢淘金到多數擱淺后的反思;從李安的東方武俠建立中國電影品牌到中國元素滲入全球,再到港人導演立足本土以劇情片征服好萊塢,經歷了多年的流轉、發展和變化,好萊塢與中國電影人的關系一直在交互融合、持續前進。
“我做導演的目標只是想讓世界各地的人欣賞我的電影,這是最大的滿足感,而要做到這點,唯獨依靠好萊塢市場……”于仁泰的這段話代表著不少奮力打入好萊塢的電影人的心情。
在這種情結嚴重蔓延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影人進入好萊塢,在“淘金”同時延續演藝的氣數和奉獻個人表演。盡管好萊塢從不排外,但其主流絕不允許動搖,到現在,盡管人們至今依然趨之若鶩地追求和等待好萊塢,甚至于迷戀于好萊塢制造的中國元素,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影人在那里成功的畢竟只是少數。
經歷了吳宇森和李安時代的提示,如今的華語電影人不再甘心只做好萊塢工廠的螺絲釘和雇傭兵,他們希望像李安一樣在好萊塢內部圈地再生,繁衍東方式的電影細胞,以此受到矚目和尊重,適應規則并孕育獨有風格,這同時也是華人導演在好萊塢的生存之道。
如今進軍好萊塢的華人導演都手握自己的“一招鮮”特色,命題作文和文化差異的鴻溝永遠不會消失,但混跡于好萊塢的華人在保有自身電影特色和文化上越發有種“匹夫有責”的情懷。
李安說:“你們說‘要打入好萊塢’,我覺得不如在中國創造好萊塢。畢竟,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舞臺,世界怎樣,我們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