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李亦冉
如果金發碧眼加上滿口正宗上海話,等號后面應該是什么?那就是魏麗了。
來自羅馬尼亞的魏麗有著一張漂亮的西方面孔,高高的鼻梁,深深的眼窩,小巧的嘴巴。魏麗是一個嫁到上海的女人。剛到中國時,魏麗還不到20歲,那時她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而如今的魏麗,在婆婆的細心調教下,上海話說得頭頭是道。憑借這件獨門武器,她在上海主持界有了不小的名氣。
隨夫遠嫁上海
魏麗是個愛浪漫的人,她說自己做的最浪漫的事就是遠嫁到上海。
8年前,魏麗的丈夫和朋友去羅馬尼亞開了一家餐館,成了維多利亞家的房客。人帥氣誠懇又燒得一手好菜,魏麗一家人都很喜歡這個小伙子。
那時他說“洋涇浜英語”,而她一句中文也不會,就靠著丈夫帶來的一個半舊的好譯通,雖然語言有障礙,兩個人還是成了好朋友。

他雖然內向可是很細心,天冷的時候,會提醒她加衣服,沒事還經常做點好吃的給她,“在羅馬尼亞,男人很少做家務的。”魏麗的心被打動了。美味的中國菜成了兩人的紅娘,盡管語言溝通上障礙不少,但是兩人的心卻越走越近。魏麗甚至因為擔心他語言不通會被人欺負,總是會幫他討價還價。就在這時,丈夫一次摔跤骨折了,魏麗急得天天往醫院里跑。
中國人說傷筋動骨100天,可他恢復得特別快,這是因為他已經決定,要為這個女孩做一輩子菜。到了真正要嫁人的時候了,魏麗卻芳心大亂,“不知道他在中國到底怎么樣,畢竟很多事情都沒有證實過,他是不是有愛人了,有孩子了,他會永遠對我好嗎?”
可是,愛情就是沒有道理的東西,不顧父母的反對,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決定嫁給這個中國男人。2000年,18歲的魏麗遠渡重洋,嫁到了萬里之外的上海。她本來的名字叫維多利亞,取中間兩字,并且跟隨夫姓,便改成了魏麗。
婆媳相處,實際行動比說話重要
當兒子在電話里說愛上一個羅馬尼亞姑娘,魏媽媽就懵了,這可怎么是好,婆媳相處本來就是個千古難題,更別說語言文化都不同的外國人。
第一次見識中國人的婚禮,魏麗也懵了。羅馬尼亞的婚禮習俗是要狂歡,大家一直唱歌跳舞要跳一整夜,而這里“那么多人,一坐下來就是吃,我一直只是給客人點煙,什么也沒干”。
結婚之后,丈夫白天上班工作,家里就剩魏麗和婆婆,兩人大眼瞪小眼,只能依靠打手勢來交流。對魏麗來說,婆婆是個嚴厲的上海話老師。“婆婆說了,我來這里是生活的,不是呆一天兩天,而是定居,所以一定要學會上海話,融入這個社會。”
從最基本的生活常用語開始,婆婆買來小學生學拼音用的圖片,一個個地教她認,“這個是番茄,這個是黃瓜。”婆婆一遍遍地教。等魏麗積累多了,婆婆就慫恿她走出家門,躲在小區的角落里,聽街坊鄰居們吹牛閑聊,聽不懂的話就記牢了回家請教。
6個月后,魏麗終于開口說“話”了,一字一句的發音都盡得婆婆真傳。但是婆婆又給她安排了新功課——學寫漢字,學說普通話。“你都不知道漢字有多么難寫,那么多筆畫,還有順序,不能顛倒。”回憶起那段過程,魏麗皺皺眉頭,開始向記者發起牢騷,“就連一個最簡單的‘上’字,我都練了很久!”那時,經常是寫著寫著,婆婆都打起了瞌睡,魏麗還咬牙苦練著。
有一次魏麗在樓下散步,看到小區里的阿姨們在打太極拳——很久以后才知道那叫太極拳,“功夫!功夫!”魏麗的腦子里馬上想到了電影里中國人的飛檐走壁,學會了就可以飛啦!她馬上跳到隊伍里,像模像樣地學了起來。阿姨們笑成一團,“喔呦!好白相來!”她聽不懂,依然笑嘻嘻地說著“儂好”,這樣,她又學會了一個詞“好白相(有趣)”。
“還記得開口第一句話是什么嗎?”
魏麗想了想,“好像是‘面包’吧”。
魏麗說,婆婆是個開朗時尚的婆婆,如今晚上回家,和媳婦一人一臺電腦,上網去。不過到了電視臺放媳婦主持的節目,她一定要看,一天兩次,連重播也不放過。“婆婆對我交關好啦,每天都要關照我喝牛奶,穿暖和點,當心冷,連我拿筷子都是她教的,以前我只會一只手拿一根,夾多少,掉多少,儂看現在多少活絡。”她拿起兩支筆比劃著。
《三人麻辣燙》蜚聲上海灘
魏麗十分愛看電視,尤其喜歡一檔由在滬老外撐臺面的綜藝節目《OK新天地》,因為“可以看到許多外國朋友的表演,覺得很好玩” 。魏麗調皮地笑了,說自己生來就貪“玩”,嫌光看不過癮,還想親自去嘗試一下。
斟字酌句地把自己想法告訴丈夫,沒想到,丈夫張口就是“去做啥?還是好好呆在家里”,一票將此事否決。于是魏麗用上發嗲這一招,纏著丈夫不肯放:“我要去,我現在就要去報名,陪我去!”丈夫鐵板面孔,依然不為所動。魏麗腳一跺,“那好,只要你陪我去電視臺,我不認識路,你帶我到那里就好!”丈夫拗不過她,就開車把她送到了電視臺。
魏麗一個人找到《OK新天地》欄目組,看著忙碌的工作人員,她有點手足無措。直到有工作人員發現了她,“有什么事嗎?”“阿拉是來報名參加節目的!”魏麗的上海話脫口而出。工作人員頓時就愣住了,“你會說上海話?”魏麗連忙點頭。
一番閑聊下來,大家都被魏麗征服了。這個洋媳婦不光長得漂亮,上海話更是字正腔圓,是塊唱滬劇的料啊!在節目組的引薦之下,魏麗見到了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茅院長和魏麗交談了一番就決定收下這個活潑聰明,頗有語言天賦的洋徒弟。經過一個月輔導訓練,魏麗就登上了逸夫舞臺,演出了三場,在上海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06年,滬語脫口秀節目《三人麻辣燙》進行改版,上海電視臺找到了魏麗,邀請她與林棟甫一起主持《三人麻辣燙》。從那時起,魏麗開始活躍于電視熒屏上——主持,表演,滬劇、越劇……會的越來越多,與電視的情緣也越來越深。
蘇州,下一站舞臺
相信熟悉《開心茶館》的觀眾對劉喜堯和他的洋徒弟柏邁高都不會陌生。在2008年9月2日節目改版后,節目組決定以劉喜堯扮演的劉姥姥為中心,設置一系列情景喜劇。因為劉姥姥是黃天蕩人,鄉土氣息很重,如果找有個“洋媳婦”給她,那豈不是會很有看頭?那么,上哪里去找既對表演有興趣,又能在語言溝通上沒有障礙的老外呢?節目組為此還特地跑去蘇州大學,希望可以有合適的留學生能勝任這一角色,但卻失望而歸。
就在這時,上海演員舒悅帶著一群演員來《開心茶館》演小品,其中就有魏麗。這讓節目組眼前一亮,就是她了!
盡管魏麗不是第一次來蘇州,但這卻是第一次全方位接觸蘇州、真正了解蘇州。松鶴樓的松鼠桂魚、虎丘的婚紗旗袍、網師園的風景都讓魏麗驚嘆不已。與上海截然不同的古韻文化讓魏麗著了迷:“蘇州話太好聽了!蘇州人說話都喜歡第三聲,我喜歡那個調調!還有這里的旗袍,我穿上就舍不得脫了,最喜歡的就是中國紅的旗袍!”魏麗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在蘇州短短兩天的所見所聞拿出來與他人分享。
“好!再會!”魏麗得意地笑著,炫耀她從出租車司機那兒學來的兩句蘇州話,嗲嗲的語調,確實有蘇州味道。看到魏麗如此喜歡蘇州,節目組的工作人員也對這位羅馬尼亞姑娘好感倍增,就連劇本也特地為她“量身定做”。
與劉喜堯、王池良對過兩遍戲,兩位老師都夸起了魏麗,“小姑娘蠻活的!”魏麗聽見了,開心里又帶著幾分得意。“我從小就調皮,不過從來沒想過會有今天這樣的生活,更加沒想到還會來蘇州演戲。下一個目標,就是學溜蘇州話!”
看來,蘇州就是魏麗下一站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