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協調利益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當前最為迫切和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適應和諧社會要求的利益表達與反應機制、利益協調與兼顧機制、利益共享與保障機制、利益共識和責任機制。
關鍵詞:和諧社會利益協調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039-02
當前我國社會處在快速轉型過程之中,這一時期的特征之一就是社會利益群體和利益關系的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不同社會利益主體之間一致與摩擦、相同和相異,形成了不同利益要求的相互博弈,利益多元化格局鮮明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在這種情況下.協調利益關系不能不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筆者認為,協調利益關系,關鍵是建立和健全能夠協調不同利益關系的長效機制,當前,最為迫切和重要的是要在建設與完善以下的政策和機制上下功夫。
一、利益表達與反應機制
所謂利益表達,就是人們向各級公共權力機構或其組成人員反映、提出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訴求,并希望得到有力保護和促進的過程。多元化利益格局的逐漸形成,客觀上要求產生相應的利益表達機制,使不同的利益群體有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的正常渠道。暢通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對于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極為重要。從積極方面講,它有利于執政黨和政府及時洞悉公眾的利益要求,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中妥善處理各種利益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完善社會政策體系、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從消極方面講,它也是一種社會安全閥機制。根據科學的社會沖突理論。所謂社會安全閥機制,是指讓對立情緒和不同意見發泄出來的途徑,這種制度既可以發泄積累的敵對情緒.又可以使政府領導層及時得到社會信息,體察民情,避免災難性沖突的爆發和社會結構的破壞。有效的社會心理疏導安全閥機制是使人們的消極情緒得以宣泄和釋放,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在第三世界一些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經常出現群眾的反政府游行、示威甚至動亂,就是因為這些國家不能向公眾提供暢達的利益表達渠道。公眾不得不用非制度化的手段強制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在我國,也存在制度內利益表達渠道不暢通的問題。我國人大和政協部門,來自民間經濟和政府壟斷部門的力量相對較大,而來自社會弱勢群體的力量比較小。在我們的決策甚至立法的過程中,較多聽到來自這些社會力量的聲音,而較少聽到來自社會弱勢群體的聲音。近10年來,到中央上訪的群眾的總量較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在各個層次不同社會利益群體表達自己利益要求的渠道,或者只是形式上有,實際上沒有,或不起作用,形同虛設。特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由于自己的處境,更加缺乏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的渠道。為什么拖欠農民工資問題,直到溫家寶總理說話才引起重視、才得到解決?這充分反映出表達機制存在的缺陷。我們現在除了要繼續健全和完善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以及信訪、傳媒這些基本的利益表達機制外,還要更多地研究如何提高社會的組織化程度,建立更多的經常化、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渠道。
所謂利益反應機制,是指執政黨和政府要加強與各種社會團體、社會組織的交流,切實了解民情民意,增強黨和政府與群眾的溝通能力,并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做出依法、及時、合理的反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反應機制有利于確保群眾正當的利益要求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有利于緩和利益矛盾和沖突,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但遺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往往把反映問題的群眾看作“刁民”,甚至用高壓手段對待上訪者,導致一些弱勢利益群體欲哭無淚、欲訴無門。對下崗職工、被征地人員、外來民工等弱勢群體的調查表明,凡遇到生活困難、權益受侵害等問題時,大部分人沒有找過任何領導和部門,而在找過有關領導和部門的受訪者中,許多人認為“沒有用”。而事實上,上訪群眾特別是集體上訪反映的問題中,80%以上有一定實際困難和問題應予解決,并且是可以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決的。近年來,群體性事件成上升趨勢,日益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就其實質而言.群體性事件是一種非制度化甚至發展到非法地步的利益表達行為,其根本原因是相關弱勢群體不能通過正常途徑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被迫采取的非常行為。“多數群體性事件經歷了正常上訪、越級上訪、集體上訪的過程。通過正常形式和渠道。群眾的正當要求沒有滿足,群體性事件便表現出反復性和逐步升級的特征,合理的要求往往通過過激行為表現出來,最終發展到圍堵黨政機關,辱罵毆打勸阻人員,甚至阻塞鐵路公路交通。”中央政法委的調查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干部群眾觀念極為淡薄,置群眾利益和疾苦于不顧,官僚主義作風和腐敗現象嚴重,違法行政,執法不公,對群眾通過正常途徑和渠道反映的問題,置若罔聞,一味弄權謀私,能解決、該解決的問題不及時解決。群眾只有采取‘鬧’的辦法表達訴求,爭取利益。”這些情況表明,建構反應靈敏、溝通快捷、運轉高效的利益反應機制不僅非常必須,而且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此,胡錦濤同志最近特別強調:“要建立和健全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問題的長效機制,確保群眾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妥善處理和解決,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利益協調與兼顧機制
利益協調與兼顧機制就是執政黨和政府制定政策要公平地反映和協調城,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和合法權益,在堅持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礎上,兼顧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利益多元和群體分化的現代社會,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有時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一項公共政策,只有充分體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才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和認同,才能有效調節有關社會主體的社會行為,實現良好的社會效果,保持社會的良序發展。充分發揮公共決策在利益關系協調和整合中的作用,是確保社會和諧的基本要件。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指出,和諧社會應該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平正義,是人類自古就有的理想。但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問題顯然要比理想復雜的多。這個問題對當下中國的現實含義是:在過去30年改革的過程中,社會分化在明顯加劇、貧富懸殊不斷擴大。一方面是農村和城市貧困人群所組成的弱勢群體,另一方面,則是由富人所組成的強勢群體。根據有關數據推算,中國的基尼系數1999年為0.457,2000年為0.458,2002年為0.460,按照國際通行的判定標準,中國已經進入居民收入不平等國家行列。尤其是.目前貧富懸殊擴大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遏止,且分配關系中付出遠遠大于獲得或獲取遠遠大于付出的狀況還比較突出。如果這種分配態勢一直持續下去,利益受損的社會群體的相對剝奪感就會越來越強烈,由此而來的挫折心理和對社會的怨恨不滿情緒也會不斷加劇。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經驗證明;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要適度,貧富過分懸殊必然導致動亂。亞里士多德在論述古希臘的政治變遷時寫道:“在所有情況下,我們總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亂的起因”。從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出發,黨和政府必須在建立和健全能夠協調與兼顧不同方面群眾利益關系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縮小人們之間過大的利益差距,使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具體地說。就是要加大調節再分配政策的力度,合理調整不同階層的利益結構。調節好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努力遏止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擴大。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分配體系;要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所造成的在戶籍、教育、就業、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給進城務工人員以公平競爭的機會,使他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使他們逐步進入現代職業體系;要著力做好關心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的各項工作,實施積極的就業與再就業政策,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三、利益共享與保障機制
所謂利益共享機制,就是要確保作為我們黨最廣泛最可靠基礎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共享機制是社會穩定的高線,一個社會進步成果能夠共享的社會。一定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確立起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基本理念,既是現代社會文明的標志,也是現代化進程中的客觀需要。鄧小平同志對這一問題極為重視。他指出:“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從《鄧小平年譜》當中可以看到,鄧小平同志退休以后的幾年,對于這個問題越來越關注。比如,1993年他在同自己的弟弟談話時就表現出一種很深的憂慮。他說:“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的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發展。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少。”“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是一個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社會,當我們引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名言時.不能忘記鄧小平同志在其著名南方談話時提出的另一個與之相輔相成的極為重要的戰略思想,即解決貧富過分懸殊問題。他說:“什么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么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從總體上講,我們的改革使絕大多數人得到了可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和實惠,但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也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我們的工人、農民作為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的社會承擔了改革的成本,但其社會經濟地位卻越來越邊緣化,與此相伴的必然是不滿情緒和對政府和改革的較低認同。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社會,我們只有從政策上千方百計保證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才能使人民群眾積極地認同改革、認同發展,從而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社會局面。
所謂利益保障機制,就是社會對各類由于自身原因、自然原因、社會原因而陷入弱勢地位的群體的保障,特別是對在社會改革中經濟社會地位下降明顯的困難群體的保障。所謂保障。就是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維護他們的基本權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社會保障機制是社會穩定的底線。可以說,一個弱勢群體得不到保障的社會,一個社會弱者受到歧視的社會。不可能是一個穩定型的社會.更談不上是穩定發展的和諧社會。必須明白,當弱勢群體基本的生存得不到保障、基本權益得不到維護、人格尊嚴被歧視的時候,社會中就潛伏著沖突的危險。他們的仇視和敵視指向也會擴散蔓延。社會風險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會群體上爆發,從而構成危及社會穩定、影響社會和諧與發展的一個巨大社會隱患。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是現階段我國整合社會矛盾、協調利益關系、重塑穩定機制的當務之急,是中國社會安全網建設的戰略選擇。要建立健全同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勞動部門有必要建立一套困難群體監測和預警系統,正確把握利益受損者和困難群體的結構與動態。充分了解利益關系的緊張程度,以便及時地調控和疏導。特別是要重視低收入者、城鎮困難職工和下崗失業人員的救助和生活保障.國家應抓緊制定社會救濟法規。在農村,要多管齊下。共建農村貧困人口社會保障安全網。
四、利益共識和責任機制
利益關系主體是具有意識活動的人。隨著轉型期的社會結構變遷和利益主體、利益關系的多元化.必然形成社會群體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格局。利益關系主體思想、心理、情緒上的波動、失衡和沖突無形中會夸大現存的利益差距.使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就會,成為社會政治非穩定狀態的誘發因素,因此,及在協調不同階層的關系上臺階除了要建立健全上述客觀因素的利益機制外。還需要有主觀因素的機制相配合。當前。共識和責任機制的構建顯得尤為迫切。所謂共識和責任機制.就是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在社會轉型加速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個取得社會進步、又付出社會代價的過程。社會代價不可避免,但可以減少、減輕。在肯定社會進步的同時,還要想辦法減少社會代價。把社會代價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內。這是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基本含義。在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時。也應該有這樣的共識。一方面,執政黨和政府在協調利益關系上負有主要責任,執政黨的黨員和各級干部肩負為民謀利的責任.在制定公共政策時要最大限度地考慮不同群體的利益。在推進經濟社會中努力實現各方利益的同步增長,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廣大群眾也要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用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確立科學的心理預期,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科學選擇利益行為.自覺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責編:若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