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迅猛發展為知識產權保護提出更高要求。文章切入實際,把脈知識產權保護中的成績與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創新國家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072-02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鼓勵和保護創新、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地位得到歷史性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重要手段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也已經廣為國內經濟實體重視和實踐。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有利用樹立我國國際信用、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保護知識產權,就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就是鼓勵科技創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是我國政府“十一五”期間社會經濟發展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可見,我們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必須提高到一個戰略性的高度,必須真正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來。
一、知識產權制度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性地位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尤其在21世紀,在信息爆炸、知識爆炸的今天,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前提與基礎。
可以說,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自然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時代后,正在走向以信息為平臺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的衣食住行、交流和貿易形式、財富形式甚至可以說全方位的生活工作娛樂方式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們已經可以足不出戶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定購幾乎一應生活用品,而且更快捷、更便宜一因為至少場地租用和管理費用可以更少;我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學習、進行網上交易、簽訂電子商務合同;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電子政務管理——如稅務申報、數據統計、任務下達、網絡會議、政務分開等。
作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基礎的財富形式,也悄悄發生著質的變化。雖然有形資產的形式仍然不可替代,但是起到更關鍵、更具決定意義的卻已經是無形資產的投入:發明專利、商業秘密、不斷更新的計算機技術、著作權等已經成為新的能更快使人致富的財富形式。據人民網2006年3月10日的報道稱:《福布斯》雜志3月9日披露,由于各國股市2005年一路上漲,全世界已經新增102位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富翁。也就是說,目前全球共有793位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超級富翁,他們共同把持著2.6萬億美元的財富—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凈資產額增加到500億美元。身家420億美元的“股神”巴菲特、墨西哥電訊巨頭赫魯、宜家家具創始人瑞典的卡姆雷德等人。縱觀這些人中,資產增長最快。所占比例較大的主要是從事IT行業、網絡游戲推廣和替代新能源開發等業務的。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知識產權這一新產業形式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現狀
(一)何謂“知識產權” 所謂“知識產權”,簡單說就是法律對腦力勞動成果的保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定義為腦力勞動者在文學、藝術、科技領域對自己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權利。具體包括七項:版權(在我國又稱為著作)、商標、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地理標記、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商業秘密。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相繼頒布、修改了《著作權法》、《商標權法》、《專利權法》等知識產權的主干法律,對版權、商標和發明專利予以保護。此外,我國的專利中專章規定了外觀設計;修改后的《商標法》增加了對地理標記的保護;商業秘密的保護則體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2001年在人世前夕我國也頒布了專門的行政法規對半導體集成電路予以保護。也就是說我國已經形成了以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制度為主干,對上述權利內容都有保護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
(二)我國知識產權法規現狀
1 取得的成績。總體說來,我國知識產權法制整個發展趨勢還是健康的,在立法、執法、司法、專利申請、商標保護和著作權保護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更重要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深刻認識了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識產權申請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截至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總數達到274萬件左右,商標注冊申請量也實現了連年大幅度增長,年申請量已連續數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商標注冊申請量達58.8萬件,是2001年的兩倍多。還有,在著作權、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及其他知識產權領域,主動尋求保護的觀點,正在支配人們采取積極行動主動維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發明專利審查時限已經由2001年的平均每件53個月(約四年半)縮短為現在的24個月(兩年)。這意味著“十五”期間,我國已成功解決了專利審查案件大量積壓的問題,并且這一審查速度超過了美、日、歐等國,在全世界是最快的。在地理標志的保護方面,我國已經注冊保護了110多件地理標志,包括水果(38件,占35%)、蔬菜和菌類(15件,13%)、茶葉(14件,13%)、禽肉制品(6件,5%)、米以及干果、中藥材、黃酒、花雕等多種農副產品等。像“紹興酒”、“陽澄湖大閘蟹”、“瀏陽花炮”、“安溪鐵觀音”、“金華火腿”和“靈寶大棗”等,都已經獲得了相關的地理標識保護,這無疑為我們經濟發展的保駕護航開辟出一條新的思路。
2 面臨的問題及對策。面對成績,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國知識產權法制發展速度很快,但整體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司2006年3月份統計結果顯示,“十五”期間我國的工業結構雖得到優化并已取得較好的效益,但總體上還處于落后位置,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全國71%的大中型企業沒有技術開發機構,2/3的大中型企業沒有技術開發活動。2003年企業科技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1.52%。其中,用于新產品的開發的支出僅占0.66%。而根據國際經驗,企業技術研發投入不應低于銷售收入的3%,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要占10%以上。與世界發達國家創新能力相比,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此外,我們還存在盜版猖獗、對網絡著作保護力度欠缺(“管上不管下”);專利申報積極性不高、專利申請技巧匱乏、專利侵權嚴重;以及商標申請、續展動作遲緩。商標自我保護意識不高;假冒、仿冒行為突出;馳名商標少并且與國際水平存在很大的距離等問題。
三、把握知識產權發展趨勢。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制度,推動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立較晚,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是發展速度較快。這與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大力支持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分不開。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在“十五”時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已經具備了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基本條件。
1 把知識產權的發展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美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為恢復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強勢地位,陸續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的重大舉措,對內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所以,盡管近年來美國并不生產那么多的產品,但卻收取了很多的專利使用費。日本、烏克蘭、韓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也已經或正在制定技術創新戰略的同時把對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納入國家戰略。所以,中國要發展,同樣必須首先確定知識產權發展的戰略性地位。 2 更新觀念。加大對科技創新和保護方面的投入,盡快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盡快提高全民,特別是相關文化、科技從業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是發展之本。我國中央財政科技投入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十一五”期間,中央下決心要大幅度增加財政科技投入,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科技投入71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9.2%。而且據最新報道,國家開發銀行已向科技部提供500億的政策貸款支持自主創新。 3 進一步擴大知識產權保護范圍,深化權利保護內容。隨著新技術、新知識的不斷涌現,知識產權的新類別相繼出現,現代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已從傳統的專利、商標、版權擴展到包括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植物品種、商業秘密、生物技術等在內的多元對象。另一方面,知識產權的保護更加強化專有性。如馳名商標現在已經脫離了商品或服務而作為一個專有種類被列入保護范疇。美國專利和商標局頒發的基因專利,不僅有完整的生化、生物學、遺傳學方面功能證據的新基因,而且還包括功能尚不明確的DNA序列。對于這些,我們都應該借鑒學習,運用到具體的法律規定中來。
4 加快審批速度,延長保護時間。為了鼓勵創新,增加知識產權的貯備量,許多國家通過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受理時間來提高審批效率。如果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成立200年以來,共頒發了600多萬件專利,其中第一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100年,第二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50年,第三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25年,而第四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12年半。目前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每周大約頒發3500件專利和2000件商標,由此可見。美國審批專利的時間逐漸縮短。我國特別是在專利審理速度上也實現了由平均53個月縮短為現在的平均24個月,這對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形勢,鼓勵科技創新的意義都是非凡的。
5 加大對侵害知識產權行為的法律制裁力度。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地位的空前提升,世界各國均加強了對知識產權侵權的處罰力度,一方面是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額逐步增長。如美國在1990年到1994年間知識產權訴訟中所涉及的損害賠償總額初步估計達到9200萬美元,侵權賠償呈現高額化趨勢。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我國刑法就專章規定了侵犯知識產權罪。
6 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保護的新形式——標準與專利捆綁在一起構成技術壁壘。技術標準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特定活動,從過去主要解決產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換問題,已經更多地成為一個行業必須遵守的規則,甚至成為一個國家實行貿易保護的重要壁壘,成為非關稅壁壘——技術壁壘的主要形式。技術壁壘因其合理性和復雜性而更具有隱蔽性,不容易遭到其他國家的報復,所以,已成為各國廣泛利用的知識產權保護武器之一。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我們自己的捆綁策略,另一方面也要學會破解別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
順應潮流,我們自己仍要面對問題,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辦法。進一步加快知識產權立法的完善修定步伐,壯大執法力量,建立與市場發展相適應的自有知識產權獎勵機制。政府應督促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所建立起一整套知識產權申報和續展保護的機構、制度。作到擬訂科研項目提前網絡檢索;設計商標具備國際化特征,符合條件的及時專利及商標注冊申請;對于更適合用商業秘密等形式保護的技術內容,要嚴格保密制度,完善保護措施;加強對原產地產品、民間藝術,網絡著作權等新興知識產權形式的有效保護。
(責編:呂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