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教學實踐和經驗的過程。教師只有對自己的教學狀況進行深入思考,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才能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文章認為教師反思應注重緯度與方式。進而從多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教師反思性教學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093-02
美國教育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的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可見。教師的成長與教師在教學時的反思有密切關系。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多次重復,對于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沒有多少幫助。反思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索行為,在教學實踐中反思還是改進教學、提高自身能力的極好方法。反思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重要素質,也是當前教師教育的核心問題。反思性教學是教師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如何提高教師的反思性教學能力,是近年來國際教師教育領域的一個日益受到人們關注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教師應注重反思的緯度和反思的方式。
一、教師反思的緯度
教師的教學反思應該是多角度、多維度的。教師只有在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基礎上,不斷地學習、探索,才能與時俱進,促進教育教學工作有效地展開。反思教學中的教師是研究者,他們不僅具有課堂教學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與技巧,而且還具有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進行反思、研究、改進的能力。筆者認為教師反思應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
1 反思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學目標正確與否,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每一門學科在其教學過程中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具有三維性,一是知識和技能目標;二是能力和方法目標:三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知識目標是基礎,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其他教學目標的載體;能力目標是建立在知識目標基礎上,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和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敏銳洞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重在體驗與感受,它貫穿于前兩個目標之中。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任何割裂三者關系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因為情感的目標,能力的要求,絕對不是靠某一節課、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一節課都必須體現這些目標。因此,教師上課時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強調知識目標,忽視其他方面,難免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影響了積極性的發揮,出現了為應試而學習的消極現象。因此,從每一門課的學科角度看,我們應思考究竟什么是本門課教學最重要的東西?能否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獲得全面協調的發展?從每一節課看,我們都要反思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如知識目標的重點是否突出?能力和方法目標的設定是否通過知識目標的完成體現出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情境設置有沒有達到使學生進入“角色”的目的?在這三維目標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引導學生聯系和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緊扣該節的知識組織相關活動。
良好的教學目標應該能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地調整教學目標和完成目標的手段,才能使教師的“教”適應學生的“學”,使之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思維,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2 反思教學程序設計是否合理、科學。教學過程從宏觀上講,要注意自己教學理念的前瞻性、導向性,用新理念去指導教學活動;從微觀上講,一堂課從課前的預設與準備、情境的設置與切入、教學內容及方法的選擇等都應仔細考慮。每一位教學有素的教師都會對教學過程有周密的思考與部署。如所選擇的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特點?是否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否先進?教學語言是否精煉、生動?自己如何對待學生的不同觀點和意見等等。另外,教師可以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時間分配做出確切估計,如多少時間用于自己講授?多少時間用于學生發言?多少時間用于啟發引導學生?多少時間用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這些答案對于加深自己對教學的理解、發現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并求得改進是非常有意義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促使教師的內隱決策清晰和明確起來。經過多次這樣的實踐,逐步使我們形成教師必備的反思品質。善于反思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夠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和參與程度,在教學活動結束后,能及時、自覺地反思,正確地認識和評價教學效果,分析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迅速分析原因及可能的解決辦法與策略。再上課前能夠根據自己反思的結果,選擇適宜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制定出更為合理的教學計劃,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實現預定的教育目標。教師對教學程序設計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反思自身教學活動的過程,對于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有著現實的意義。
3 反思課堂教學行為。反思是教師自我發展、提高職業能力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就要求教師善于觀察自己的教學效果。教學反思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反思教學失敗的原因,可以分析教育成功的因素,也可以提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反思的目的是朝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使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課堂教學行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注重學生反饋。實施學生反饋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重要的反思策略。現代教學論的基本觀點是教師的“教”應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學的成功與否應以學生的反映、體驗、領悟、發展和評價為標準,實施學生反饋有助于教師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教學上的優點與不足,有助于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和實際需要,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善于反思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夠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和參與程度,并將其視為對自己教學成效的日常評估。如教師可以采用談話、問卷等方式隨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將其做為寶貴的資源加以梳理、反思,使課堂教學得以調整、補充和完善。
(2)加強課后反思。課后反思是指教師將自己的課堂實踐連同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訴諸筆端而實現自我監控的最直接、最簡易的方式。教師課后反思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可以反思本堂課教學的成功之處。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等。其次可以反思課堂中來達到的預期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回顧、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后應汲取的教訓。這些對于加深自己對教學的理解。發現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并求得改進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三可以反思學生的見解。對學生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可以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思想及情感交流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
通過梳理與反思,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對如何再教這部分內容做些思考,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學,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通過課堂反思性教學會激發教師自發地去追尋或探索被習以為常的教學實踐掩蓋著的教學規律。從而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和自我提高。
二、教師反思的方式
反思是一種需要認真思索的過程,它不僅是教學經驗的總結,還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使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師反思的方式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 撰寫教學日志。教師要自覺地全面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可以通過寫教學日志、反思日記等方法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理念等做出評價。寫日志是教師用來記錄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實踐意義的方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教師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困惑記錄下來,以幫助自己重新審視和認識自己的教學行為。作為反思性實踐者,教師可以經常性地回顧自己的記錄,評價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進步狀況。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變化進行深入的思考,它實際上是一種與自己進行對話的方式。通過寫“教學日志”和“反思日記”,促使教師不斷思考,總結自己的經驗,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可以說:教學日志有利于分析、認識、改變和超越自我,是一種促進自己專業發展的強有力的工具。
2 進行集體反思。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反思并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因為教師在取得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成功、達到一定的高度后,很容易出現停滯性的“高原反應”。此時僅僅靠自我反思是不夠的,只有進行集體反思,才能突破“高原反應”,再上一層樓。集體反思,是指與同事一起觀察教育實踐(自己的或同事的),或與他們就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合作一互動式的研究。進行集體反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教師可以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經常觀摩別人的教學,對自己的教學是一種促進,取其所長,補己之短,教師對所聽和觀摩的每一堂課都要研究、思考、探討,并為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因為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時往往局限于個人的視角而難以發現問題和缺陷,而同事之間的觀摩可以為教師反思個人的教學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2)學校可以組織一些講課比賽。這些活動對于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是行之有效的。(3)大家聚集在一起進行研討。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和改進需要同事的幫助,集體教學智慧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源泉。觀摩別人的教學并參與討論是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觀摩與討論有助于推進教師集體的教學反思。有利于為反思性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整體氛圍。教師要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和他人的教學,進行質疑性的討論和對話,通過集體智慧的分享而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水平。教師在一起集體研討的目的重在引導教師針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或教師專業發展中普遍欠缺的能力,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都應積極參與,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大膽地提出自己對問題解決的思路。如是否重視學生是否參與了,有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教學方法是否具有靈活性,師生溝通如何,以及是否將教學內容跟學生經驗相結合等等一些具體的行動來倡導教師進行集體反思。除了同事之間進行集體反思外,還可請專家學者介入,采用教學研討會、教學錄相討論等方式,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另外教師增強自己的反思能力和意識,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伴隨教師教育教學生涯的始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成為終身學習者,才能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和其他相關能力。
(責編:紀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