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文章首先找出在杭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的問題,然后從個人、社會、學校、家庭及政策五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從相應的層面提出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就業價值觀問題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7(2008)07-108-02
一、調查問卷基本情況
本次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27份,有效回收率為85.4%。調查共涉及九所在杭高校,包括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計量學院、杭州師范大學、浙江財經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其中男大學生221人,女大學生206人;本科生371人,專科生56人;黨員93人,預備黨員43人,團員291人。專業共有22個,如英語、計算機、工商管理、臨床醫學、通信工程、城市水利及服裝設計等。
二、調查數據分析
1 社會貢獻。調查表明,在杭大學生還是比較重視社會貢獻的,如認為“有益于人民”、“能給周圍帶來美”、“能更多地對社會負責”及“能為社會發展創造價值”是重要的均超過了50%,認為非常不重要或不重要的比例則很小。
2 工作環境與自主性。在杭大學生對工作環境有明確要求,認為“工作環境優雅”是重要和很重要分別占50.7%和18.5%,只有0.9%和8.4%視之非常不重要和不重要;同時他們強調工作彈性,認為“自主性大,不受約束”及“能較自由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是重要的各占45.2%和48.7%。
3 自我實現。在杭大學生對自我實現較重視,認為“能提供培訓機會”、“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有所作為”及“符合興趣愛好”是重要的各占55%、50.6%和47.1%,認為非常重要的各占26.5%、36.3%和29%。同時他們強調機會均等、競爭公平,有41.7%將之視為重要。
4 經濟報酬與福利。調查中,有53.5%和30.4%大學生分別認為“有豐厚的經濟收入”是重要和非常重要,認為“有較好的福利”是非常不重要和不重要的只占1.4%和3%。同時希望用人單位“能解決住房和兩地分居”占51.4%。
5 單位本身。調查表明,在杭大學生對就業單位是否知名已不太關注,39.2%認為不重要;至于單位規模和單位級別,認為它們重要和不重要的人數基本持平,也就是說在杭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很少將之考慮在內。
6 他人態度。在杭大學生希望別人對待自己的態度是積極的,覺得“能獲得他人的好評”是重要和非常重要各占54.5%和22.3%:認為“能受到他人尊重”是非常不重要和不重要只有0.5%和12.1%。
7 個人發展。數據顯示,52%在杭大學生認為“工作單位在大城市”是重要的。只有3.5%和10.8%認為非常不重要和不重要;視“有出國機會”是重要和非常重要分別有40.4%和21.8%。這表明在杭大學生重視個人發展。
以上分析表明,在杭大學生就業價值觀雖有積極的一面,如重視自我實現、競爭意識凸現、自主意識增強等;但也不可忽視存在的問題,如功利主義傾向突出、較多考慮個人因素、期望值居高不下等。
三、在杭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成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致使在杭大學生形成這樣的就業價值觀呢?以下將從個人、社會、學校、家庭及政策五方面來進行分析。
1 個人原因。這主要是由個體差異造成的,如性別、專業、學歷、學校及政治面貌等。以性別為例,鮑里曾做過研究,82%團體要求女孩操持家務、照顧孩子、耐心細心,這種社會角色及觀念教育使女性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從而使他們較重視社會貢獻;同時女性比男性更傾向穩定,且敏感度更高,這就致使她們更看重單位及他人態度。此外,人生觀不同,就業價值觀也就不同,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錢能使鬼推磨”等腐朽人生觀會使人更關注生存工作的現實及注重對金錢的追逐。
2 社會原因。首先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庸俗實用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因素侵蝕著青年大學生,使其在就業時過分講實惠、崇尚個人發展及注重個人價值等;競爭是市場的特征,只有不斷調整、充實和完善自己才能增強競爭優勢。其次是社會文化變遷。一方面中國國內文化日益世俗化,強調個體、現實和利益,這種思想觀念使大學生就業時傾向于選擇大城市或沿海發達地區以及經濟收入高、福利條件好的單位;另一方面以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為主的西方價值體系隨改革開放而入,強化了大學生的經濟觀念。再次是崇尚個性解放、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的社會風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給每個成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歷史機遇,人的自我意識不斷加強。最后是社會職業評價標準。如經濟收入作為社會職業評價的主要標準引導著大學生不斷流向能夠較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的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和三資企業等。
3 學校原因。首先是學校德育教育體系滯后于社會發展需要。學校德育不僅要傳遞和維護社會一定的就業價值觀念,而且也要培育、倡導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就業價值觀,以此促進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然而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體系對此沒有及時進行回應。其次是就業指導滯后。一方面未能及時提供就業信息、分析就業政策及幫助職業規劃;另一方面也沒積極解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和壓力,據統計,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人數正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這使得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存在“只講實惠,盲目擇業”的態勢。另外,部分就業指導工作者自身沒樹立科學的就業價值觀,雖然他們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但很容易出現偏差、誤導。
4 家庭原因。首先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高意味著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大學生往往選擇父母及其交際圈內“有出息”的孩子作為參照系,故他們的就業期望值就相對較高。其次是家庭教育誤區。如教育方法上重言教,輕身教;教育內容上重智力,輕素質;教育方式上重期望,輕培養。最后是家長自身素質。有的家長急功近利、重視短期教育行為;有的思想保守、停滯不前;有的重城市、輕基層,這些都嚴重影響大學生就業價值觀。
5 政策原因。首先是畢業生就業法規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其次是就業公平競爭機制不夠完善,需進一步治理。調查中8%的同學希望用人單位要為學生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18%的畢業生認為人才市場上的競爭主要是社會關系的競爭,55.8%的同學認為求職成功率最高的資源是社會關系。最后是人才市場不規范、不完善,諸如存在政策不一、地方保護、行業限制及就業服務機構不健全等。妨礙了大學生就業信息的獲取和就業面的拓寬,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選擇。
四、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的對策研究
就業價值觀科學與否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行為,并且關系到就業形勢能否得到緩解及國家經濟能否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
1 個人層面。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努力克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將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作為人生崇高目標和最大幸福。其次要正確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知識水平、專業特長、興趣愛好、能力和優勢等,避免進入高期望的誤區。最后是加強學習職業道德理論,用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來指導自己的就業行為,這樣功利主義傾向和主體意識自我化就會有所減弱。
2 學校層面。首先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本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就業過程中將自我實現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其次是學校教育要與時俱進。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就業體系對各種專門人才的實際需要。以及人才市場上對大學畢業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適時地調整教育結構,優化學生專業知識結構,同時結合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引導學生有效就業。再次是加強就業指導工作,不僅要及時傳達就業信息、宣傳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幫助職業規劃,還要做好心理健康咨詢工作,使其克服心理障礙和壓力。同時要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通過提供培訓、業務學習等提高其指導水平。最后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借助枝風、學風、網絡及報刊讀物等來創造一種積極向上、公平競爭、樂于奉獻的校園文化氛圍。
3 家庭層面。一方面父母要提高綜合素質尤其是社會文化素質。社會文化素質包括科學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等,父母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子女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去認識世界、觀察社會,根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去設計自己的成長道路,同時在實現自身價值時能兼顧社會價值。另一方面要走出家庭教育誤區。父母不僅要注重身教,做到言行一致。而且要重視子女的全方位培養,如對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與合作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等的培養。另外,父母要對子女有合理的期望,讓子女根據自己的情況作選擇。
4 政府層面。首先要加快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完善就業相關政策,如深化戶籍改革,放寬戶籍控制;實施柔性流動政策,建立“綠色通道”;出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扶持政策等。其次要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和條件。如鼓勵大學生到基層、邊遠地區、革命老區工作,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科研基金、解決住房問題、解決配偶分居問題、解決子女就學問題、給予特殊津貼等優惠條件;對暫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實施就業援助、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等政策。最后要完善人才市場機制,建立統一開放、多元化的市場體系,并保證市場體系協調、有序運轉。
(責編:呂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