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結合經濟學課程的特點,闡述實踐教學在經濟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課堂實驗、案例教學及學生課外實踐等具體實踐教學的方式及應用。最后探討了經濟學實踐教學中應注意的一些具體事項。
關鍵詞:實踐教學法課堂實驗案例教學課外實踐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118-02
一、經濟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
經濟學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見證了許多的經濟學派的存在與消亡。這些學派都在經濟學史中留下了自身的烙印,它們不斷更新和豐富了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使其不僅形成了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也更多地將數學模型和圖表引入經濟學分析中。這就決定了經濟學課程具有內容多、模型多、理論性強、系統性和邏輯性強等特點,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覺抽象、深奧、難以掌握。鑒于此,如何深入簡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是經濟學教學中應重點探討的問題,而實踐教學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經濟學實踐教學就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真實或仿真環境中體驗經濟現象、參與經濟分析、解決經濟問題,從而進一步理解、掌握經濟理論的教學過程。其實質就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密切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實踐教學的優勢在于,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經濟學家Sham認為:“教學的最基本目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惫P者通過對121名學生問卷調查發現,有102名同學認為結合實際可以增強其學習經濟學的興趣。二是可以使經濟理論深入淺出。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親自參與,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和抉擇,不僅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使經濟結論及推理通過學生自身實踐得出,從而做到知識的深入淺出。三是可以增強學生分析經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彌補了理論與實際之間差距,使學生能在仿現實或現實環境中體驗經濟現象、思考經濟問題,探詢解決途徑等,從而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經濟學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與應用
實踐教學強調理論與實際結合,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和應用理論,因此,如何結合實際是實踐教學的關鍵,結合經濟學本身的特點,筆者認為。實驗法、案例分析法和學生課外實踐法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 課堂實驗法。實驗是通過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再現與模擬,以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及分析、預測未來現實的一種重要方法與手段。用實驗來解釋經濟行為的研究可謂歷史悠久,有人認為至少可以追溯到1738年伯努利所進行的有關“匹茲堡悖論”的實驗。然而,真正將實驗正式引人課堂的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他不僅第一次在課堂上完成了可開創性的雙向拍賣實驗,而且還帶動了一批學者進行人類行為傾向研究,從而奠定了實驗經濟學的基礎。因為這些貢獻,他與丹尼爾卡尼曼一起共同獲得了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實驗引入經濟學-教學是一種將知識快速融入實踐的教學手段,它不僅能充分地融景于堂,融趣于學。而且還能改變以往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形成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與互動,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以國民收入乘數理論教學為例,我們就能利用課堂實驗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學們經過前期的國民收入核算的學習,已知國民收入由本國的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及凈出口四部分構成,即Y=c+I+G+(x M),因此,同學們容易形成一個誤區,即當消費c增加一個單位時,國民收入Y也增加一個單位。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c增加會導致Y成倍增加的原理,我們可以將班級分成5個組,每一組代表著某一類商品的生產者,如表1所示。
實驗過程如下:初始,假設教師發放了獎金,擬增加了1000元的服裝消費(c),于是向第一小組預定了1000元的服裝,第一小組立刻行動,生產了1000元服裝(Y1)交貨,第一小組獲得了1000元的收入,在不考慮折舊等因素下,1000元收入全部分配給小組成員,小組成員按0.8的邊際消費傾向集體決定買食品,下了800元的食品訂單,于是第二小組立即行動生產了800元食品(Y2)交貨,獲得了800元收入并全部分配給小組成員,小組成員按0.8的邊際消費傾向集體決定買家具,向第三小組下了640元家具訂單,以此類推。在30分鐘的課堂實驗后,請各小組同學上交自己的生產收入,并匯總后加總,同學們會發現國民收入的增長遠遠大于初始消費c的增長,且呈現出一定的規律。然后,教師再從理論上講述二者之間的關系和規律。
在經濟學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都可以應用課堂實驗深入淺出,如完全競爭市場的均衡、不完全信息市場的逆向選擇、貨幣創造效應等等,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根據自身教學安排和學生的掌握情況,選擇幾個典型內容進行。
2 案例教學法。經濟學的案例教學法是將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點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它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與實踐性,因為每一個經典案例的背后都隱藏著重要的經濟學原理,通過讓學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或當事人的立場討論經濟生活中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應該怎樣解決,從中找出經濟學的一般原則和原理,以提高學生應用經濟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經濟學中的基本經濟規律與理論都是在一定的現實經濟背景下提出。且都是為經濟生活服務的,因此,案例教學在經濟學教學中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案例的選取。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因此,選取適合的案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托爾(Towal,A.R.)認為:“一個出色的案例,是教師與學生就某一具體事實相互作用的工具;一個出色的案例,是以實際生活情景中肯定會出現的事實為基礎所展開的課堂討論。”因此,在案例選擇中,應把握以下原則:①真實性。精選的案例應該是對源于現實生活的具體事件加以編寫完成的,并能夠將學生引入真實的世界。②典型性。即案例應該是根據教學內容選取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事件。③經典與實效相結合。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經典事件的重現,又要總結新的經濟事件,使學生了解經濟學發展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④啟發性。一個好的經濟學案例應該能引人深思,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思維和方法。
二是靈活組織案例教學。經濟學案例十分豐富,但如何按照教學內容、課時及學生的掌握情況,靈活應用各種方式進行案例教學,將直接決定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在經濟學教學中,可以運用以下方式進行案例教學:①課前啟發式案例教學。在講解某一重要原理或章節之前,向學生提出某一案例,并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幾個啟發性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原理的學習中,并在相關內容完成后請同學們分析回答。如在講效用理論前,可以提出政府補貼的幾種方案,請同學思考政府和消費者各喜歡哪種方案。②課堂穿插討論式案例教學。在講解經濟學理論時,可以把案例穿插其中,加深同學對理論的認識與掌握。如在講均衡價格時。可以聯系“洛陽紙貴”;講政府限價時,可以聯系我國20世紀90年代前買糧的排隊效應;講彈性時,可以分析商場對衣服、家電等打折風潮;講公共物品則可以通過“放煙火”的故事來闡述等。③課后作業式案例教學。經濟學課時是有限的,為了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還可以結合現實經濟問題用布置作業的方式請同學課外討論和分析。如在講宏觀政策時,可以要求同學們根據我國的經濟形勢分析現行的經濟政策等。
3 學生課外實踐法。在經濟學教學中,很多老師都認為,作為專業基礎課,很難進行學生課外實踐教學。其實,經濟學家馬歇爾說過:“經濟學就是研究人們日常事物的一門科學”;薩謬爾森也曾說過: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這些都說明了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它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行為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經濟學是最接近實踐的學科之一。教師在經濟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經濟學的“親實踐”屬性,鼓勵或要求學生在課外有意識地發現身邊的經濟學,并應用課堂理論知識指導日常生活行為,培養學生的學生興趣。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在理論講述的同時,引導同學進行課外思考,每次上課時預留5分鐘時間,要求學生以小組或寢室為單位講述自己身邊的經濟現象、經濟問題或經濟困惑,并用經濟學原理進行分析或解釋,之后,教師可以用幾分鐘時間進行簡短的總結和概括。此外,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寫實踐感言等方式促動學生的自主實踐。
三、實踐教學法在經濟學教學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實踐教學法因其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實踐,因而較傳統教學方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性,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只有科學地應用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其作用與功效。具體來說,運用實踐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要正確認識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經濟學教學的目的是使同學們掌握經濟學基本規律及原理,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因此系統的理論學習在經濟學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它是經濟學教學中的“主面板”,是指導一切實踐的根基,而適當的實踐教學猶如“主面板”上的漂亮飾物與點綴,能加深學生的記憶與認識,激發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與重視。因此,經濟學教學中應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環節,以實踐教學為重要手段。從而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教學機制,且不可為實踐而實踐。
2 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內容。經濟學作為專業基礎課,并不是所有的理論知識都可以立刻在實踐中檢驗,加之經濟學教學課時相對于內容而言,往往是偏短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安排和選擇實踐教學內容。一般而言,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的學時最好在總學時的10%~20%之間,且所選的內容應既便利教師的掌握和操作,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啟發性和趣味性。
3 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盡管實踐教學中學生是實踐的主體,但是任何教學方式的應用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一次好的教學實踐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相互促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選取適合的內容、設計實踐形式、進行場面控制等,還需要應用語言、肢體、形式等各種技巧。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展示個性魅力,使學生盡享參與的快樂、感受互動的魅力和體驗實踐教學的新感覺。
4 完善考核方式。實踐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我們的教學目的是一致的。然而,在以往的經濟學教學考核中,主要是以卷面成績為主,這不僅無法完全衡量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會造成經濟學教學中激勵的缺失,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因此,在經濟學教學中,應改革以往的考核方式,將實踐教學考核作為專門的一項考核內容計入總成績,以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
(責編:芝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