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 重點難點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14(2008)07-149-01
隨著國家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和財政體制改革的深入,財務工作的難度和壓力空前增大,找出財務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對事業單位的發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1 目前,事業單位的最大問題就是定位。事業單位的定位不清,方向不明,改革不充分,政策不配套。事業單位,特別是地勘事業單位,到底是公益性還是要企業化,隊伍保留多大的規模,這個事關事業單位的頭等大事未能明確,長期處于等待和觀望狀態,對發展戰略、產業結構、人員安排不敢有大的動作和想法。如果是公益性且有足夠的編制,那么以前為安置職工而開辦的低附加值處在維持狀態的公司就可以撤銷,主業以外的產業就可以陸續關閉,“回頭是岸”,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干事業,同一單位的職工也就不再有企事之分,在企業的職工也不必擔心退休后的身份和待遇。
定位不清,必然導致方向不明,改革不充分,政策不配套。現有保留下來的地勘事業單位,在事業編制中、在財政預算體系中都被定位為全額預算撥款單位,但實際撥款是補貼的性質,在職人員在實際運行中,工資不足的部分還允許在項目中列支,離退休人員就不允許,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影響單位的發展,影響單位的穩定,影響社會的和諧。
2 沒有切合實際的有效運行機制。事業單位現有機制主要是分配機制,社會保障機制,崗位聘任、考評機制,人員進出機制。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分配機制和人員的進出機制,這兩個機制都存在問題。根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事業單位實施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其工資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組成,除績效工資是活的以外,其他基本是定數。績效工資實施總量控制,目前主要是原事業單位的多一個基本工資以及地區附加津貼作為績效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機制仍然未擺脫參考公務員做法的老舊管理思路,不能與工作量的多寡、質量的好壞掛鉤;二是活的部分比重太低;三是地區附加津貼標準遲遲沒有出臺;四是定位沒有明確,對績效工資的分配不敢有大的動作。
中央事業單位未能實施養老統籌,統籌沒有實施,人員的聘任和解聘就不能與社會對接,全員勞務合同缺乏實施的前提和基礎,考評、人員進入和退出就沒有保障,人員只有進,不能主動辭退不合格的職工,人員流動不起來。
3 工作經費和裝備費用沒有穩定可靠的資金保障。事業單位從事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工作,有它的職責分工,理應有正常的工作經費,現實情況看,確實存在工作經費的不確定性問題,有時有,有時沒有,有時多,有時少,極不穩定,工作的不確定性帶來資金的不穩定,進而影響職工的積極性和情緒的波動,這幾年除了國土資源大調查經費相對穩定以外,其他均沒有可靠的經費保障,都是各單位通過各種途徑申請專項或找尋項目。
事業單位裝備存在資金保障不足的問題,生產性事業單位與政府機關的工作有質的區別,政府機關以管理為主,生產性事業單位以生產為主:政府機關以辦公設備為主,生產性事業單位以生產設備為主;在財政預算的安排上,特別是基本預算的安排上不考慮大型設備的購置經費,只能購買一些辦公設備,在政府機關可以,在生產性事業單位就不行。財務管理上又不允許提取設備的折舊。專項資金的管理上也嚴格控制設備的購置,基本建設上設備購置資金更難申請到。以上情況表明,事業單位的設備更新改造的資金沒有可靠的資金渠道。
4 事業單位非直接財政資金的統籌和分配問題。一是國家缺乏一個全國統一的辦法,從事同樣項目的同志,其所得利益不一樣;二是目前的預算管理辦法不完全切合實際,綜合預算要求把事業單位的事業收入、各種科研收入、經營收入和其他收入全部納入本單位預算,在分配上完全不考慮事業單位和從事以上工作人員所付出的額外勞動及其貢獻,不給予任何利益考慮。
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對策
1 對生產性事業單位,筆者覺得實施“全額預算,企業管理”的模式較好。定位為全額預算的事業單位,其基本經費(人員和公用)由財政全額撥付,在基本經費的核定上應考慮各地的地區物價指數和地區附加津貼;其社會職能全部從事業剝離,經營性資產劃轉國資委管理;離退休人員可以實施社會化管理,其經費由中央財政劃轉地方,與事業單位脫鉤;所辦企業全面脫鉤改制。
2 實施企業的運行機制。實施全員勞動合同制;國家統一解決中央事業單位在職人員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讓事業單位的用工制度活起來,需要的人進得來,不需要的人出得去;分配上可以實行更靈活的分配方式,總體來講,固定部分(基本部分)控制在勞動報酬的35%~40%,浮動部分(績效部分)占60%~65%,浮動部分原則上與工作量掛鉤,既可以與實物工作量掛鉤也可以與完成的貨幣工作量掛鉤。
3 事業單位要有穩定事業經費和最低項目保障。要保障開展正常工作的費用,必須做好事業發展規劃,根據國家的需求和社會公益的需要結合各事業單位的職責,統籌事業發展規劃,打破現行項目申報方式,突破大調查范圍,擴展事業發展空間,讓國家綜合部委批復規劃、保障預算。
4 解決裝備資金的來源。理順資金渠道。干事業,人員和設備缺一不可。現在采購一點設備還東躲西藏,財務人員好像犯了罪似的。是該解決的時候,筆者認為,一種解決方式是允許提折舊,生產性事業單位通過折舊費的形式自行更新所需裝備,這種方式比較簡單,也便于事業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添置;二是根據實際需要,每年申報預算,在預算中予以保障,這種方式,保障程度較高,但預算的起伏比較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不均衡。
5 國家要有個統一的財務管理制度,行業與行業之間要有統一標準,不能各自為政,特別是科研收入、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的分配要統一。比如科研費用,在我部系統管理相對比較緊,院校相對比較松,院校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后,所有經費交給科研人員,我部則是統一管理,這使得科研人員意見很大,矛盾相對集中到了財務人員身上。建議國家出臺統一的管理規定。
另外,國家應鼓勵事業單位對外創收和加強預算管理嚴格控制支出,事業單位的創收(科研收入、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等)和加強預算管理節約的費用可以按一定的比率獎勵事業單位。
(責編:賈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