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試圖以創意文化經濟的理念對山西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加以整合。時于山西加快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現自然人文資源大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的跨越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創意文化經濟山西資源優化配置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253-03
創意文化經濟是近年來我們在發展現代文化產業實踐活動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以其創新思維、智慧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核心,使生產和消費環節獲得極高附加值的高端內容產業和文化服務。研究表明,創意文化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創意者對文化資源和藝術形象的定位,對受眾文化心理、文化市場等要素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寬領域理解與把握的過程。創意文化會使文化傳統在真正意義上成為財富。
一、創意文化經濟概念界定及理論意義
1 創意文化經濟概念界定。創意文化經濟所指稱的是一種以人的智慧、技能和創造力對文化資源優化配置、以高新技術和現代工業生產方式生產文化內容,并經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滿足人們日益發展的精神消費需求的文化經濟運行理念和實踐活動。
創意文化經濟是高新技術與創意文化緊密結合的產物,是一個集中代表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全球性趨勢的新的文化形態。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知識為基礎、以信息為主導、以全球為導向、以網絡為載體、以周期淡化為特征的“創意文化經濟競爭時代”的來臨,孕育著人類生存方式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在這場被國內外學者描述為“后工業”革命的進程中,創意文化經濟的發展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提出創意文化經濟的概念,創立創意文化經濟的理論體系,是為了用新的理論去研究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和大眾文化,把中華主流文化重新根植于豐富多彩的文化土壤之中,在相互交流、相互吸納中與時俱進,在推動人類文化共同進步的過程中,增強中華文化的融合力、發展力和傳承能力。創意文化經濟概念的提出,其意義不在于對其所涉及的產業內容進行重新分類統計,而在于強調在新的全球經濟、技術與文化背景下,創意文化經濟作為獨立的產業形成及其對整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演變的影響;強調在新的發展格局下,對經濟社會發展新核心要素的把握,以及對新的產業結構通道的建構;強調在創意文化經濟時代對思維方式的轉變,對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
目前,在定義和范疇界定中,可以歸納出創意文化經濟有三項共同的核心構成元素:(1)以創意為產品內容;(2)利用符號意義創造產品價值;(3)知識產權受到保障。如果僅從中觀層次上去理解創意文化的概念,那么創意就是對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的構思過程。文化產業意義上的創意是指以文化生產和服務為對象的思維和觀念活動,包括文化項目的策劃、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設計、文化內容的研發、文化活動的構思。以及文化生產經營的理念。
2 發展創意文化經濟的理論意義。創意不同于創新,就在于它強調了人的創造力、人的技能、人的天賦對文化藝術和其他知識產品、智能產品的一種智慧運用。創意是指個人或某一個文化藝術群體的才能、技巧和智慧在文化經濟過程中的生動彰顯。因為在任何文化商品生產和文化服務中都體現著創意者的文化觀念、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創意的來源更依賴于創意者對文化資源的理解與把握,藝術形象的定位更取決于創意者對受眾文化心理和文化市場的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一切潛在的可能的文化持續力只有經過人的能動的文化實踐和文化創造才能轉化為現實的文化持續力。離開創意文化的實踐,任何傳統文化必然失去人的現實關注而式微。人的因素始終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中,經濟發展中凝結著人的智慧和創造,同樣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進步如果脫離了人或文化背景的發展,將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展。
創意對傳統文化藝術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在高新技術和知識經濟時代以現代創意理念,充分依靠創意人才的智慧、靈感和想象力對傳統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智能形態生產實踐活動: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只有創造了價值才能體現人存在的價值。要創造價值必須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具體創意的過程就是人們進一步創造價值和認識自身價值的生動體現。創意滲透于人的全部創意實踐和創意活動中,又集中體現在人的知識創造和價值創造中;它是生產文化意義和觀念價值的內容產業,是現代文化產業的前沿和高端;以其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生產方式拉動傳統的文化發展方式及文化產業運行規律。
創意文化經濟強調人的創意能力并對文化這一主體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再進一步講,創意文化經濟就是一種人的本質力量和文化經濟化的具體化,強調人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始終把文化和人的創造力作為推動和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在全球經濟進入以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背景下,創意文化經濟和創意產業蓬勃興起。通過發展創意文化經濟和創意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普遍采取的重要戰略措施。人作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發展創意文化經濟又是具體落實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二、創意文化經濟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在當今世界,創意文化經濟已不再是一個理念,而是有著巨大經濟效益的直接現實。從國際上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韓國、丹麥、荷蘭、新加坡等國都是創意產業的典范國家,他們都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英國,2000年創意產業增加值已超過500億英鎊,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9%,年增長率是其他產業的三倍,達到9%;提供崗位115萬個,占總就業人數的4.1%。2001年根據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發表的《創意產業專題報告》,當年英國創意產業的產值約為1.125億英鎊,占GDP的5%,已超過任何制造業對GDP的貢獻。2002年,英國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809億英鎊,成為第二大產業(僅次于金融服務業)。2003年,英國首相戰略小組指出,以就業和產業衡量,倫敦創意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超過了金融業,一年中倫敦的境內外游客在藝術文化方面的花費超過了60億英鎊。英國政府對創意產業采取了稅收優惠等政策性扶持,創意產業的成功推動了英國出口,有效抵補了貿易逆差。從美國來看,創意經濟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內容,更是其經濟的重要表現形式。他們認為沒有創意,就沒有新經濟。阿特金泰和科特1998年明確指出:“新經濟就是知識經濟,而創意經濟則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和動力”。據統計,到2001年,美國的核心版權產業為國民經濟貢獻了5.351億美元左右。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2%。
近年來我國創意產業也有很大的發展。上海、北京、長沙、深圳、杭州等城市積極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開創意義的創意產業基地。
這些年,上海大力開展國際電影節,電視節,藝術節各類設計展,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上海創意產業在短短幾年時間就獲得了快速發展,推動了一批創意型行業的起飛,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創意產業園區,聚集了一批具有創造能力的優秀創意人才。創意文化產業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定的積聚效應。近年來上海還開發改造和利用了100處老上海工業建筑,對老廠房、老倉庫進行了改造,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創意工業園區。如泰康路視覺創意設計基地、昌平路新型廣告動漫影視圖片生產基地、楊浦區濱江創意產業園、莫干山路春明都市工業園區、福佑路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心、共和新路上海工業設計園、“八號橋”時尚設計產業谷和天山路上海時尚產業園等,闖出了創意產業與城市改造的新路。
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在公共設施,基礎設施等方面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北京地區創意產業起步較晚但進展很快,六個創意產業積聚區初步成型;(1)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以圖書城地區為中心,輻射北京大學科技園,清華大學科技園,人民大學文化產業園,北太平莊動漫畫設計中心和甘家口地區建筑創意設計帶;(2)北京數字娛樂示范基地,已吸引數十家數字娛樂企業入駐基地;(3)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通過“三個中心,兩個平臺,一個世界”,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和適合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4)東城區文化產業園。由歌華集團整體運作,建設北京動漫網游研發制作中心及版權貿易和進出口交易中心;(5)朝陽大山子藝術中心,已成為中國藝術和時尚地標之一;(6)德勝園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包括設計技術,材料展示,交流培訓,機構培育。基礎研究等五大功能板塊。
國內其他幾個城市也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深圳作為中國最嶄新的城市,有著最年輕的創意能力較強的文化人群。長沙的創意產業基礎較好,創意城市特色有著獨特的地位。
山西近幾年來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上,高度重視現代文化產業和創意文化經濟的研究與開發。僅從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據有關數據統計,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與2000年比,“十五”前四年的平均增長幅度達到20.8%,涌現出了具有較強發展實力的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包括旅游業在內的文化休閑娛樂業,這些行業都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和可持續發展優勢。另外,在2007年山西省委召開的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了要加快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現自然人文資源大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的跨越,同時要求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做為山西具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其增加值的平均增長速度要明顯高于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成為山西的支柱產業。在國內外產業分工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山西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在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上,以“華夏文明看山西”為龍頭文化戰略品牌,推出了一批創意文化產品和重大項目。著力推進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邁進,著力推進歷史文化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的進程,著力推進歷史文化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步伐。2002年5月大型文化旅游展覽“華夏文明看山西”的開展,是對山西歷史文化資源的第一次較有意義的創意與整合的大膽嘗試。此后,“華夏文明看山西”歷史人物畫展、“華夏文明看山西”大型民族交響音樂會、“華夏文明看山西”歷代壁畫精品展和“華夏文明看山西”文化藝術周等系列活動的開展,既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也是對從事山西歷史文化研究和展示的創意文化人力資源的整合,也是山西從能源大省向文化強省實現全面轉型、跨越和崛起工作思路和觀念轉變的新動力。山西文化旅游業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有了飛速發展,旅游總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4.17%,增長到2002年上半年的6.37%。2002年底,全省旅游總收入達到126億元。2004年“五一”黃金周七天,在納入全國假日辦監測的99個旅游區(點)門票收入排名前十位中,山西的五臺山以1697.05萬元人民幣排在第二:接待游客人數排名前十位中,五臺山以27.6萬人次排在第五。文化旅游業已成為山西國民經濟重要的替代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省文化產業發展中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缺乏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品牌和企業,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鏈和培育高科技產業群的發展理念淡薄,缺乏強有力的科學的創意文化經濟的政策措施和創新激勵機制。實踐證明,發展創意文化經濟,不僅拉動了相關的產業,也是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和實現經濟社會轉型、跨越和崛起的重要途徑。
三、山西創意文化經濟發展戰略及對策研究
山西歷史悠久,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厚,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山西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從史前文明的舊石器時代發端,歷史一直演進至今,框架完整,脈絡清晰,是中華文明的進程中歷史最長歷程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山西留下了很多豐富而厚重的文化遺存。山西現有文博單位88個,館藏文物達121.2017萬件,其中珍貴文物54785件,在這些珍貴文物中,一級品有1094件。山西現存地面不可移動文物35000余處,與陜西省同為全國不可移動文物超過3萬處的兩個省份。山西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71處,占全國總數的11.5%,蟬聯全國第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2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863處。山西現已查明的舊石器文化遺址近400處,已發現的舊石器文化遺址260余處,數量居全國第一,而且早、中、晚期自成序列,全國僅有。山西省內新石器文化遺址上千處之多。山西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大同云岡石窟和平遙古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大同、平遙、代縣、祁縣、新絳。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兩個:臨縣磧口鎮、靈石縣靜升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4個:臨縣西灣村、陽城縣皇城村、介休市張壁村、沁水縣西文興村。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9個。山西是我國現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有18118處。其中宋、遼以前的術構建筑106處,占全國總數的72.6%;元以前的木構建筑有400多處,明清的就更多。山西現存高品質的漢唐至明清的寺觀壁畫24000多平方米。以上數字充分表明,山西的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是我國一個歷史文化資源大省。
1 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結構向創意文化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山西文化產業已經發展到十分重要的階段,急需建立一個完全能夠招商引資、交流合作、項目孵化的全新的綜合文化平臺。開辟創意文化產業園區、培育新型產業群、構建創意文化生態,締造全景產業鏈的發展戰略和建設已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創意文化產業新園區的建設不僅是山西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對內搞活的“文化經濟特區”,其建立的目的就是要真正起到能夠拉動和促進山西文化產業快速向創意文化經濟發展的全面轉型。建設創意文化產業園區必須要借鑒國內業已建立的門類多樣開發區的成功經驗,吸取其經驗教訓。要突出產業特色,突出主導產業,注重科技創新與創意文化發展的相互融合。提高民營企業的經濟總量比例。要培植一批、儲備一批前景好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和產業項目;要建立統一、高效、精干的管理體系和市場服務體系,把園區真正建設成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集團化發展的新的創意文化經濟和產業基地。
2 優化配置山西文化資源,創意策劃大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山西獨有的古代文物國際博覽會品牌,舉辦文物國際博覽會,由政府部門組織,學術機構支持,整合和調動國內外大企業參與共同舉辦。首先對各類文物進行分類,展區分精典區、民俗區和地市區,要將文博會辦成一個以省城為主,全省各地市、縣聯動的一個集文物精品、民俗、物質與非物質的全方位展示三晉大文化綜合性展銷為一體的世界文博會;展品按朝代、物質和非物質分類;通過舉辦國際文物博覽會,突顯山西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與策劃,進一步對資源進行優化和配置,推動山西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創意策劃華夏文明看山西“大運文化系列”自然生態旅游主題”。以大運高速公路為紐帶。對散落在全省各地的旅游景點進行“大整合”,通過對“大運”新文化概念的提煉,利用山西特有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打造有山西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形成一個富有文化價值、文化情趣、文化內涵的新山西“歷史文化旅游”新干線。
打造“三晉民間民俗歷史文化主題”博覽會。山西民間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如戲劇藝術、剪紙藝術、威風鑼鼓、腰鼓,面食文化等等。完全能構成獨特的“三晉民間民俗文化體系”。山西是一個農業大省,三農問題嚴重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各種原因,民間民俗文化得不到提升和展示。農民也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大集會節日”,如果能夠屆時舉辦大規模的高品位的“民間民俗文化主題博覽會”,不但能整合民間文化資源,給農民創造一個展示文化的機會、同樣也可以促進農民、農村、農業文化生活的提高,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
3 建立山西創意與策劃人才示范基地。發展創意文化經濟,人才是關鍵。到目前為止,山西尚未形成水平較高的各類文化企業家階層和創意人才階層。加快培養各類創意型人才是山西文化強省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政府要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從宏觀政策上給予支持。比如說,在教學培養中可以依附科研單位和高校,聘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講授基礎理論。另外,也可以利用山西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和條件,采取現場直觀教學,讓富有實踐經驗的文保單位的專業人員,主講對文化資源保護、管理和開發的案例及經營思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逐漸形成山西特色創意與策劃及經紀管理人才教學體系,為全國和山西培養更多的“特色創意與策劃”人才,以解決創意與策劃人才暫時短缺的矛盾,拓展創意文化階層培養發展思路。
4 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的創意文化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機制。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形成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企業投資為主體、銀行信貸為支撐、多方引資為輔助、風險投資為促進的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理順政府與產業之間的關系,明確政府在推動、引導創意文化經濟發展中的導向、調控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減輕政府投資負擔;突出企業在創意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使企業成為資金投入及受益的主體;凸顯金融信貸在支持創意文化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化解多年來因四大商業銀行信貸結構偏重于傳統的煤、鐵等支柱產業而導致的山西創意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動力嚴重不足的矛盾;吸引外資、民間社會資本的綜合參與和積極支持,特別是要注意發揮日漸增多的民間資本對于活躍山西創意文化經濟理論研究、創意文化產業發展,豐富三晉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和擴大就業機會的積極作用。
5 成立創意文化經濟學術研究機構。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創意文化經濟發展與策劃中心。中心是由黨政機關、高校的專家、學者及企業家組成。主要任務是:對山西創意文化經濟、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進行研究,對山西創意文化經濟的政策制定、產業布局、人才發展戰略和服務咨詢等問題提供對策建議。中心的組織機構是一個以官、產、學為一體的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山西的自然資源優勢和人文資源優勢顯得更為珍貴。山西人民已經認識到“挖煤炭”不是長遠之計,“挖文化”才是強晉富民的長遠大計。創意的時代,三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才真正意義上成為了財富。山西作為人文資源大省,令世人刮目相看。山西過去曾經是中國最富有的省份,我們相信現在和將來還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富有的省份。
(責編:鄭 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