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是我國利用外資最多的民營經濟大省,文章以浙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00家民營企業為調查對象,研究了現階段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的產權結構問題。以期改變長期以來一直以國有企業作為利用外資主體的格局,促進民營企業進一步與外資的整合,利用民資引進外資,利用外資做大做強民營企業。
關鍵詞:民營企業利用外資整合產權結構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264-02
近年來。浙江省在利用外資工作中的一個顯著變化表現為:充分發揮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的優勢,改變傳統的以國有企業作為利用外資主體的模式,開創新的吸引外商投資的載體——民營企業,并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鼓勵民營企業與外資的整合,把利用民資引進外資,利用外資做大做強民營企業作為浙江省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之一,力求走出一條“民企為主、以民引外、民外合壁”的對外開放新路子。例如,浙江省2007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824家,其中民營企業與外商合資興建的為2131家,占55.72%;合同利用外資145.63億美元,其中民營企業利用外資85.09億美元,占58.43%;實際利用外資66.82億美元,其中民營企業利用外資39.52億美元,占59.14%。民營企業與外資合資興建企業數、合同利用外資數和實際利用外資數,分別比2006年增長32.14%、29.27%和30.09%,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而作為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溫州市,2007年與外資合作的企業全部是民營企業。筆者以民營企業利用外資最多的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嘉興、金華等城市,并涉及到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行業的100家民營企業為對象,對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的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進行了一番調查。因為此次調查涉及的民營企業數量較多,涉及范圍廣泛,被調查企業的產業分布、投資方式、地區構成等均與民營企業利用外資總體結構相似,故可以認為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調查結果反映了浙江民營企業對與外資整合后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的看法。
一、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的組織形式
浙江省改革開放20多年來,利用外資的方式主要有:獨資方式、合資方式、合作方式和股份制方式。但浙江省民營企業利用外資的方式則是以合資方式為主,即與外商投資者組建合資企業。按照國際投資慣例,合資企業的組織形式可分為:一是有限責任公司,即投資者對合資企業的債務所負的責任僅以自己的投資額為限,股東之間互相不負連帶責任;二是股份有限公司,即企業對自己的債務僅以自己的投資額承擔責任,股東對企業的債務所承擔的責任,僅以自己的股金為限,股東之間相互不負連帶責任;三是股權份額有限公司,即投資不是分成股份而是按照投資比例分成份額來表示股權的多少;四是股份兩合公司,即由一部分負無限責任的股東和一部分有限責任的股東共同組成合資企業。從目前來看,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的組織形式是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股份有限公司為輔,股權份額有限公司和股份兩合公司均沒有。
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的組織形式之所以采取有限責任公司為主,股份有限公司為輔,而不設置股權份額有限公司和股份兩合公司,是因為一方面國家缺乏具體可操作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與外資合資組建股份制企業的政策、法規;另一方面對于浙江民營企業而言,與龐然大物的外資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會不會由股份公司走向被兼并,這是懸在眾多民營企業主腦海中的一個問題。正如國際投資理論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所說:“當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與外資合作的過程中,之所以采用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形式,個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被外國資本控股。”而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合資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則:首先,緩解了融資難的矛盾。目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幾乎沒有融資渠道。幾大國有銀行都將貸款發放對象瞄準利潤高、風險低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想在銀行貸款貸不到,合法集資的渠道又沒有。盡管國家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而民營企業與外資的整合,則有效地彌補了其資金的不足。其次,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外商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就會不斷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并同民營企業密切合作,促使引進的技術設備盡快地形成生產力。同時,也促進了民營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提升了技術水平。最后,擴大了產品出口。浙江民營企業可以利用其銷售渠道和營銷網絡,借外資之船出海,可以更便捷、更大規模地使企業產品順利打入國際市場。
二、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的產權結構
浙江民營企業自成立之初,產業結構就比較封閉,絕大多數企業為個人或家族控制,帶有很濃的血緣和地域色彩。與封閉、集中的產權結構相適應,浙江民營企業的絕大多數經營者來源于大股東,經營者由一般股東擔任,外聘的比重較低,而由外商投資者來擔任的根本就沒有。浙江民營企業產權的集中導致了決策權、經營權和管理權集中,最大股東在企業的產權結構中占據著支配地位。在中國對外開放之初,在社會誠信、法律約束和職業經理人制度缺失的條件下,浙江民營企業內部關系用血緣、親緣、家庭觀念等初級社會規范來維系,可以增強企業決策的統一性和行為的一致性,比“資本民主化”和“資本國際化”更能節約管理費用和激發創新能力。但是,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民營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民營企業原先那種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緊密結合的產權結構,對企業吸引國際資本以及非股東人力資本特別是國際化、社會化和專業化的職業經理,形成了排他性格局。而民營企業與外資的整合,實際上恰恰就是揚棄家族制,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造。但就浙江民營企業來說,與資本、技術和管理擁有優勢的外資整合,會不會由此被控制、收購、兼并等,始終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因此,浙江民營企業對于與外資整合的股權結構,絕大多數選擇了多數擁有股權,以防止被外資控股。“浙江民營企業在與外資的合作中,始終擔心會被外資控股,因而往往讓外商投資者所持有的股份不超過50%。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做法無疑是不利于與外資的合作的。”(美國《華盛頓郵報》2003年2月15日)
但近年來,已有部分浙江民營企業逐漸意識到,在與外資的整合過程中,如果對股權結構過于苛求。擔心外商投資者擁有多數股權,實際上只會挫傷外商投資的積極性,阻礙與其的合作,且也無法彌補民營企業核心技術缺乏、管理制度落后等先天性的不足。民營企業要想提升整體技術水平,與外資整合,與頂尖技術擁有者進行合作是掌握先進技術的捷徑。而外商往往是在掌握控股權后,才愿意拿出“真功夫”。這就需要民營企業在股權上作出讓步,即犧牲控股來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如慈溪市創新燃具有限公司,1998年與日本三國株式會社的合資中,允許日方擁有的股權不超過40%,即少數擁有。但在2007年的增資擴股中,已準許日方擁有多數股權。目前,日方已持有慈溪市創新燃具有限公司股權的85%。中方的誠意讓日本三國公司掏出了“壓箱底”的技術,質量管理、技術研發的專家紛紛前來合資企業“壓陣”,最先進的技術設備也從日本運來了。通過與外資的整合,企業實現了跳躍式發展,目前已形成年產200萬只電磁閥和800萬套熄火保護裝置的生產能力。同時,燃氣熄火安全保護裝置研發生產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慈溪市創新燃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豐最大的體會是:“只要外商能帶來巨額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促進企業的發展,外商投資者持有多數股權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三、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的治理結構
隨著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意識到單純依靠本人及少數家庭成員是無法適應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對企業管理的要求,也會挫傷外商投資者合作的積極性。民營企業在家族制下,沒有法人治理結構。難以形成科學民主高效的決策及監督機制,一旦與外資整合后,其產權不清、管理不規范的缺陷便顯現出來,企業往往缺乏高瞻遠矚的市場眼光及可持續發展的遠見,極易受狹隘觀念和短期利益的驅動,產生盲目無效的市場行為。對此,英國斯摩羅公司總裁約瑟夫·邁特也指出:“浙江民營企業家庭集權式治理結構由于內部信任成本較低,有助于較小規模企業實現有效組織與管理,因而在一定時期能適應中國國情和企業發展的實際。但從長期發展和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競爭力及其質量特別是與外資合作的角度看,這種原始的企業產權形態和治理結構必將限制企業在國際范圍內選擇更有能力的人更有效地配置企業資源”。因此,一些民營企業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揚棄家族制并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嘗試,不僅在股權結構上,而且在治理結構上打破了家族的壟斷,家族資本被社會資本和國際資本逐漸沖淡,建立有外商投資者、外國專家參加的國際化、社會化、專業化的董事會,并在董事長與總經理之間形成權責互相分離又相制衡的制度。從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的領導層構成來看,股份有限公司的家庭色彩較濃,有限責任公司的領導層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在有限責任公司中,企業領導層外商投資者居多的比例為38.45%,超過了家庭成員居多的(22.17%);管理人員居多的比例也較高,達到了21.21%,外商投資者居多、管理人員居多和技術人員居多的比例合計達到了77.83%。
這表明,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外商投資者、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開始較多地參與企業領導層,整合后企業領導層構成已逐步國際化、社會化和職業化。也就是說,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在企業領導層構成中家庭成員居多的現象正逐步縮小,有限責任公司初步形成了企業領導層多元化格局,實現了企業治理結構的嬗變,民營企業管理正開始走向國際化、社會化。但毋庸諱言,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中,家族制色彩依然較濃。家庭成員居多的占到83.14%,超過了外商投資者居多的比例(8.27%);管理人員居多的比例也明顯偏低,僅為9.59%。外商投資者居多、管理人員居多和技術人員居多的比例合計只有16.86%,遠遠低于家庭成員居多83.14%的比例。在國際投資領域競爭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的要素作用越來越突出的今天,浙江民營企業與外資整合后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使得企業在獲取國際投資信息的手段、國際投資信息專業人員、國際投資信息設備、國際投資信息的開發和利用等“硬件”和“軟件”方面,都相當落后,明顯處于劣勢的地位。
可以說,浙江民營企業通過與外資的整合,在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促進了民營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但不可否認,浙江民營企業眼下的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仍很不完善,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阻礙了民營企業與外資的整合。
(責編:紀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