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轎車工業關聯度很大,對江蘇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文章在分析了江蘇轎車行業的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利用波特的鉆石模型對江蘇轎車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分析,分析了江蘇轎車產業的競爭優勢和不足,并對江蘇轎車行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議。為企業和政府的決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江蘇轎車競爭力波特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266-02
一、引言
轎車產業是要素密集型產業,關聯度波及效應大,其產品有機構成復雜、加工程度高、附加值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對推動江蘇經濟進一步增長、加快江蘇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轎車生產所需原材料,不僅數量大,而且品種多,質量要求高。目前全世界鋼材產量的20%,銅、鋁產量的30%,橡膠產量的60%,塑料產量的10%用于汽車工業。轎車工業既是傳統行業又是高新技術的載體,對高新技術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包括新材料、電子技術等在內的現代高科技技術成果不斷的在轎車產品上得到應用和體現。因此,江蘇轎車產業的發展對江蘇省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同時轎車工業的發展將能夠為江蘇民間資本提供很多有力的投資機會,拉動民間資本投資的擴張從而社會投資需求的擴大,支持江蘇國民經濟的較高速持續增長。
2005年,江蘇汽車工業擁有主要生產企業1100多家,其中整車廠9家,改裝及專用車廠70余家,發動機及主要零部件制造廠800多家,全行業從業人員28萬余人。2006年銷量3萬輛,從1999年至2007年累計銷量15萬輛,年平均銷量兩萬輛左右。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轎車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根據羅斯托劃分的各個經濟增長階段,可以看出在高額大眾消費階段的主導產業是汽車工業。我國目前正處在高額大眾消費階段,轎車工業逐步成為我國的主導產業。專家測算,今后10年我國每年GDP新增量中,整個汽車產業貢獻的份額將達1/7-1/6。因此,對于江蘇而言,抓好機遇,加快發展轎車產業,對江蘇經濟的增長具有巨大的影響。
二、鉆石模型簡介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一套解釋影響一國的某個產業或者產業環節在國際競爭中具有優勢的鉆石模型。波特對該模型的要素做了如下解釋:
1 生產要素——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如熟練勞動力或者基礎設施。
2 需求條件——本國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如何。
3 相關與支持性產業——相關產業或者上游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
4 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企業在一個國家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形態,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的表現。
5 機會——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基礎科技的發明創新;傳統技術出現斷層(例如生物技術、微電子科技);生產成本突然提高(例如能源危機);全球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全球或區域市場需求劇增;外國政府的重大決策;戰爭。
6 政府——政府的角色是放任與干預的平衡,對于其它基本要素的作用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三、基于鉆石模型的江蘇轎車工業競爭力解析
1 生產要素。對于江蘇而言初級生產要素并不是很豐富,但是隨著運輸、技術的發展,初級要素對于某一產業的影響已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相反后天投資開發獲得的高級要素越來越重要。江蘇省高校眾多,是全國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江蘇省2005年用于研究與發展(R&D)的費用占總產出的2.4%,約為57.91億元,位居全國各省市第二位。另外江蘇的工業尤其是轎車制造業和零部件制造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培養了一大批熟練的技術工人,江蘇擁有豐富的民間資本,2005年共有居民儲蓄余額10581億元,在全國排名第二。在外資方面,2005年江蘇全年協議注冊外資為457.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5%,實際到賬外資額達131.80億美元,增長29.2%。另外,在轎車產業競爭中,真正的核心資源其實是各廠商所擁有的技術資源,尤其是各種數據庫。江蘇轎車產業的代表南汽集團,通過收購英國MG羅孚公司及動力總成公司資產其知識技術競爭力有了質的飛躍,同時,鹽城東風悅達起亞得到韓國汽車的技術支持,也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2 需求條件。按照國際上的一般經驗,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就是轎車進入家庭的起步階段;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轎車將大量進入家庭。中國整體上已經達到了轎車進入家庭的起步階段,東部發達地區的部分城市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面臨一個高速增長期。據我國權威部門的預測,到2010年、2015年轎車產量將有可能達到850~950萬輛、1200~1300萬輛,而2020年轎車產量將可能超過1500萬輛;2010年我國轎車保有量將達到5400萬輛左右,2020年有望達到1.3億輛左右;我國轎車化水平,2010年將達到40輛,千人左右,2020年將達到90輛/千人左右。
長三角作為全國最大的地區性轎車潛在市場,給江蘇轎車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就接近消費者而言,江蘇轎車工業的優勢比以長春、沈陽、哈爾濱為代表的東北地區和以武漢、重慶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要明顯的多。
3 相關產業的關聯性。江蘇具有良好的機械制造業和相關產業基礎,電子、儀表、石化、鋼鐵、機械設備制造等工業都具有一定的實力。目前江蘇已經構建了較完整的汽車工業體系,產業基礎雄厚。相關配套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2005年江蘇擁有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1100多家,2005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115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157億元,全省零部件制造業規模僅次于上海,產品種類較全,包括發動機、離合器、變速器、后橋、轉向、制動、內飾、空調、儀表,以及鑄鍛毛坯、座椅、線束、安全帶、輪胎、輪轂、微電機和各種汽車非金屬件及部分汽車電子產品等等。部分零部件企業已具有較好的自主研發能力,如南汽技術中心零部件研究所、奧特佳冷機、宏光一奧托立夫、錦湖輪胎、7425廠、華舜輪轂、華德火花塞、南京輝虎科技環保公司等等。
4 競爭對手。企業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的基礎。江蘇現有的轎車整車制造企業集團主要有南汽集團(包括南京菲亞特公司、南汽羅孚)、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南京公司、鹽城東腓悅達起亞等。2005年江蘇轎車生產能力達到30.05萬輛,同時還有比較全面的零部件配套體系,生產企業達到1100多家。江蘇生產的車型眾多,規劃產能也不低,但是多年來在全國的市場競爭中卻并沒有太大優勢,2006年全國轎車銷量為277萬輛,東風悅達起亞銷售11萬輛,南汽菲亞特僅銷售3萬輛。可見江蘇轎車工業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還不大,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原因:(1)江蘇的領軍企業規模過小。(2)與新興的汽車生產基地如蕪湖、寧波、廣州相比,地方政策又缺乏靈活性,支持力度也不夠。(3)在轎車領域,起步較晚,但是卻沒有很好的利用后發優勢。項目上馬不順利、市場定位不準確錯過一個黃金時機,更為嚴重的是在品牌引進上也缺乏戰略眼光,部分引進銷路不暢。
5 發展機遇。江蘇轎車工業在面臨激烈的競爭同時,也擁有許多機遇,如果能夠抓住并很好的利用這些機遇,江蘇的轎車工業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江蘇省政府對轎車產業的發展極其重視。已經把汽車產業定為江蘇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產業通過強大的關聯作用推動著江蘇的經濟發展。而且省、市政府決定把江蘇打造為長三角先進制造業中心,江蘇的汽車產業必定會在諸多方面得到大力支持。長安福特南京工廠和南汽羅孚項目都已經相繼建成。長安福特南京工廠其規模為16萬整車和50萬臺發動機。南汽羅孚項目也于2007年投產。長安福特進駐南京一方面可以加強江蘇汽車產業的軟肋——轎車的檔次、擴大生產規模,這些項目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江蘇轎車在全國的競爭力。
6 政府主導影響。對于江蘇轎車工業,省政府近幾年給予了高度重視,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管理范圍不清。政府在產業管理上應該多宏觀方面,盡量避免干預企業層面的問題。南汽原來是中央企業,地方政府有心無力,劃歸為江蘇省屬市管的地方企業之后,究竟應該怎么管是值得深思的,尤其是如何協調地方產業的發展與企業自身的戰略規劃。與企業的溝通不足。不能與企業進行有效的溝通。因而,政策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導致江蘇轎車工業的發展模式不能很好的結合企業自身已有的優勢。
7 小結。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江蘇在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相關產業的支持方面優勢明顯,然而江蘇的轎車工業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2003年,江蘇轎車產量為3.2萬輛,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2004年,江蘇轎車產量為8.42萬輛,約占全國總產量的4%,2005年,江蘇轎車產量為14.16萬輛,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為2003年~2005年全國各省市的汽車產量,可以看出江蘇的轎車產業發展相對較慢。
根據波特模型對江蘇轎車工業的分析。發現影響江蘇轎車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1)江蘇轎車企業規模小。與傳統的三大汽車生產基地長春、上海、武漢(十堰、襄樊)相比,江蘇轎車工業缺乏強力的龍頭企業來支撐和帶動整個地區的產業發展,而“馬太效應”又不斷拉大江蘇轎車工業與傳統三大汽車生產基地的差距。
(2)企業戰略不適應市場需求。引進車型過多,卻缺乏主導產品,生產的主要車型沒能很好的抓住消費者心理,沒有通過再投入來擴大規模和品系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車型,推出的車型市場定位不準確錯過一個黃金時機,更為嚴重的是在品牌引進上也缺乏戰略眼光,部分引進銷路不暢。
一是加快調整江蘇轎車工業布局,促進江蘇轎車工業集聚發展。適應江蘇轎車工業發展的特征和要求,立足江蘇現有基礎,優化江蘇轎車工業布局,推動企業入園進區,推動上下游企業配套聯動發展,推動產業集聚式、組團式發展。形成以南京為中心集乘用車、商用車及零部件生產的綜合性集聚地,以南京和鹽城為中心的轎車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集群。促進形成揚州和無錫乘用車及零部件集群,以蘇州、無錫、泰州等地區呈組團式集聚的零部件制造集群。促使具有江蘇特色的特種專用車企業成為行業的小巨人和單打冠軍,并帶動相關配套件的集聚式發展。
二是加快構建江蘇轎車技術創新體系,研發自主技術及產品。適應新時期轎車工業技術發展趨勢和轎車工業競爭態勢,建立健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和產、學、研聯合協作機制,完善江蘇轎車技術創新體系,推進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集成創新步伐,逐步培育和提高自主開發能力。提高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自主技術和產品研發,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加快研發自主技術平臺,創建自主轎車品牌。
三是加快推進江蘇轎車工業戰略性重組。改善行業化、規模化的要求,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優化資本結構,大力推進江蘇轎車工業的戰略性重組。進一步推進核心企業集團的重組整合,發揮資源優勢,壯大規模,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增強核心企業對江蘇轎車工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
四是加快優化江蘇轎車產品結構,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進一步優化江蘇轎車產品結構,進一步拓寬經濟型轎車系列,發展環保節能型產品,加快開發中高級轎車新品種;進一步細分市場、開發新品,同時向高端產品延伸;加快轎車研發和市場開拓力度,提高江蘇轎車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發展高技術含量的轎車產品;在轎車零部件等方面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優勢。努力形成江蘇自己的、低油耗、低污染、高安全性、高回收利用率的轎車產品結構。
(責編:賈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