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使株洲高新技術產業今后能更好更快地發展,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園區管理模式;抓好園區經濟,把工業園整合為產業功能區;建立風險授資機制,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自主研發,不斷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建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機制;大力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促進成果轉化。
關鍵詞:株洲 高新技術 產業 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268-02
一、株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區十多年來,通過不斷的調整和實踐,高新區形成了以交通裝備為主體的先進制造、以自動控制為主體的電子信息、以有色金屬深加工為主體的新材料以及生物醫藥和健康食品等四大主導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
截至2006年底,高新區擁有工業企業313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36家,先后承擔國家“863”項目23個,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41個,國家火炬計劃項目26個,科技部創新基金項目14個。經濟總量由建區之初的1億元擴大到近300億元。技工貿總收入實現了100億元、200億元的跨越,財政總收入在93萬元的農場經濟基礎上起步,連續邁上2億、4億、8億11億幾個臺階,連續3年位居全市第一。
1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繼續攀升。2006年,集中了株洲市70%高新技術企業的高新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63億元,累計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94.5億元(其中4大主導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8億元),同比增長39.9%;實現利稅16億元,同比增長25%。四大高新技術領域產值發展勢頭良好,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日顯突出。以株冶火炬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株洲鉆石切削刀具有限公司、時代集團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以株洲齒輪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南車電機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新能源裝備產業;以湘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日出江南太子奶有限公司、湖南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生物醫藥和健康食品產業;以天橋起重、南車時代電氣、聯誠集團為代表的先進制造產業均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生物醫藥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業和新能源裝備產業分別實現總產值:28.5億元、114.7億元、53億元和24.1億元,同比增長33.8%、1.2倍、31.2%和38.5%。2007年上半年,高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5.08億元,同比增長14.38%;完成財政總收入6.25億元,同比增長45.35%。
2 企業研發能力顯著增強。高新區產學研互動格局基本形成,與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功對接項目122項。通過校企項目對接活動開發了一大批適應市場的新產品,累計開發新產品510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52項。全市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工程)中心5個(2005年4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7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10個,博士后工作站7個。高新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一批龍頭企業在所在行業中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硬質合金生產基地,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株洲南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電動汽車已走進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
3 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
(1)形成了“一區三園多基地”的發展格局。株洲高新區已形成了河西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天臺科技工業園、栗雨科技工業園、化學建材周)、田心科技工業園等三個園區,先后建立了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傳感技術產業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和湖南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湖南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和湖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也正在籌備建設當中,形成了“一區三園多基地”的發展格局。
(2)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高新區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入戰略投資項目,引進大批中小企業,打造高新技術優勢產業,壯大了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總量。“十五”期間,高新區先后引進各類項目553個,其中工業項目128個,過億元項目42個,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2.6億元。引資結構和資金來源逐步向多元化、外向型發展,上市公司、外資企業引進都有新的突破,引進了湘火炬、金德發展等8家上市公司,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美國杜邦、GE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
4 科技投入進一步加大。截至2006年,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改造累計投入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2%。技術改造投入主要體現在企業大幅度擴大產能的投入。鉆石切削公司為實現切削工具生產配套和系列化,把高性能硬質合金切削刀具提質擴能作為重點技術改造項目,2006年總投資3.4億元。時代新材公司在“空氣彈簧”產業化項目總投資3700萬元,全年增加銷售收入1.76億元。太子奶生物科技公司擬投資5億元,建設18萬噸發孝型乳酸菌乳制品生產線。南方閥門、湘瓷科藝、新華硬質等一批發展強勁的企業目前都在進行擴能擴產的項目建設。
二、株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園區開發規模不大、入園企業不多、投資總額偏少。株洲高新區雖然涌現了時代新材、時代電子、鉆石切削、金德管業、太子奶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南方閥門、湘依電器、湘能電容、海天正程、湘瓷科藝等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雙高小巨人”企業,但與省內其他市州相比,仍然存在開發規模不大、入團企業不多、投資總額偏少等問題。
2 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困難。資金問題是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瓶頸。他們創業風險大,又缺乏固定資產,難以獲得第三方擔保,也很難得到銀行貸款的支持。雖然已初步建立起擔保體系,但目前風險資本規模偏小,融資渠道單一,創業基金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夠完善。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很多好的項目由于沒有足夠的風險資金投入而不能順利進行產業化,使新產品開發困難重重,新產品開發緩慢,科技成果產業化低。由于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機制還沒有形成,風險投資擔保機構發展緩慢。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制約了株洲高新技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3 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株洲市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仍以技術引進為主,具有國內外領先技術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掌握核心技術的較少,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在經營理念上重成本、重銷售、輕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有相當數量的企業由于資金短缺難以在技術創新方面進行重點投入,除幾家經濟效益好的骨干企業研發投入超過年銷售收入的5%之外,大部分企業都只有3%的水平;再者,技術創新體系的某些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企業的短期行為。很多企業不愿意自己去搞技術研發,而是通過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迅速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這種“拿來主義”的技術提升捷徑也助長了企業創新的惰性,使得企業的技術選擇、消化、吸收與科技創新能力薄弱。
4 人才存量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人才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從株洲高新區發展的情況來看,由于受中心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影響,株洲在吸引創新人才方面存在先天劣勢,難以吸引優秀技術人才和保證技術研究隊伍的穩定性。有些企業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引進優秀高校畢業生后,僅僅是充當了一下“人才孵化器”的作用。由于人才的流失,很大程度上又挫傷了企業育才的積極性。另外,株洲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在薪酬、選拔、培訓等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方面的缺失,也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吸納。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株洲高新區的人才存量不高,從而導致高新技術成果缺乏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另一方面,株洲的科技中介服務行業規模小、功能單一、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還比較突出,遠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這也是導致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株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策的戰略思考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盡管株洲市高新技術產業總體上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必須抓住“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機遇,推進高新區跨越發展,注重資源集約利用,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才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使株洲高新技術產業今后能更好更快地發展,應該重點采取以下幾項戰略措施:
1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園區管理模式。促進株洲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更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園區管理模式。政府主要要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秩序。促使它們能夠更好更快地成長。一是要營造聚集高新技術發展的“洼地效應”,充分發揮高新園區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要從政策措施上鼓勵發展風險投資,依托創業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高新技術企業;三是要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四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
針對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規模不大、入園企業不多、投資總額偏少等問題,要放手讓園區實行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要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實體經營、多元投入”的開發機制,鼓勵和引進國內外有實力的經濟實體,以包區整片開發等模式參與園區開發;要創新園區招商模式,采取以商招商、會展招商、代理招商、網上招商、友好城市招商等方式,進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同時,要加大對園區項目的包裝和推介力度,創新招商手段,突出專業招商、產業鏈招商,強化主導產業,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讓一批大項目、大企業落戶園區。
2 抓好園區經濟,把工業園整合為產業功能區。要按照“經濟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特色化”的原則,進一步抓好園區規劃尤其是產業規劃的調整與優化,積極整合規劃現有工業資源,實現與長沙、湘潭的錯位發展,強化株洲的產業特色。目前,株洲高新區的工業園區多為政府主導,企業間缺乏產業聯系。要按照功能區的發展方向,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空間布局擴容和功能提升出發,整合工業園區。一是要堅持規模化,明確工業園區定位,以大項目和增量投入帶動園區整合。二是要堅持市場化,實行政府規劃、企業運作;明確工業園的招商、建設、管理等各個環節的運作主體。要吸引跨國公司進入工業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在生產環節上下游連貫配套的成塊、成片、成區的強投入,走“一區多園、一園多基地”的路子。形成產業集群。要制定產業集群發展政策,引導外來投資、企業新建和老城區企業退城進園。三是要堅持集約化。要遵循“三低兩優”(低生產成本、低交易成本、低政策成本。體制優勢、整體協調優勢)方向,強化產業組織創新,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現代物流網絡、信息化網絡,塑造既能形成整體優勢,又能發揮個體潛能的新型產業組織。
3 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拓寬投融資渠道。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大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都是依托創業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起來的。因此。園區開發資金不足和中小型高新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可從如下政策措施上鼓勵發展風險投資:一是建立由財政、銀行、保險、科技管理部門參加并吸收企業資金、社會資金而聯合形成的股份制風險投資公司;二是抓住金融市場逐步對外開放的機會,通過風險和信貸機制大力利用外資,通過中外合資、外商投資方式籌集科技開發資金;三是逐步健全現代風險投資企業制度和技術創新擔保制度,以滾動積累、證券市場、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籌集和管理風險基金。要從法律、制度上賦予民間投資者相應的決策權、管理和監督權,增加被投資企業的透明度。
4 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自主創新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政府要積極推動創新體系的整合,鼓勵產、學、研合作進行研究。要打破條塊分割,拆除產、學、研之間和各部門之間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藩籬,加強創新系統的整體集成。如。可以使科研單位進入企業,成為企業的技術開發中心,或由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企業聯合共同組建科技企業集團。在聯合的形式上,還可以借鑒日、美、歐的“虛擬公司制”,即產、學、研各方面圍繞單一項目臨時組成“虛擬公司”進行集中攻關,項目任務一完成可自行解散。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出面組織科研單位和高校同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而且還可以充分發揮高校為企業培訓人才、輸出管理技術以及當好決策參謀的作用。
5 加強自主研發,不斷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技術含量高度密集是高新技術產業區別于其他產業的根本特征。要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將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建立在自主研究開發的基礎上,掌握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要鼓勵和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以多種形式吸引國內外著名科研機構在株洲落戶安家。要鼓勵企業引進和轉化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成果,建立中試基地或長期合作關系,加快搭建企業自主創新平臺,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6 建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機制。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要建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機制。要以政策支持為引導。注重科技孵化器建設,實行無費區政策、稅收減免政策,充分調動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要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大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著力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要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的方針,重點突出企業的自主創新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
7 大力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企業的發展靠產品,產品靠創新,創新靠科技,科技靠人才。為此,高新區必須更加注重人力資源培育,為引進人才構建“政策洼地”,健全人才引進機制,為引進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充分發揮企業的載體作用,為吸引人才搭建“創業平臺”,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為留住人才提供“強大磁場”。
高校、企業可用各自的優勢,聯手創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學校教育和在職培訓工作。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依托株洲在傳統產業上的技術、師資優勢,加大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與支持,建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園區,加快培養高新區科技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與管理人才,營造良好的人力資源服務平臺。要支持科技人才載體建設。著重發揮現有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培育唐人神、千金藥業、廣緣科技等一批省級工程中心為國家級工程中心,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依托科研院所,爭取建立起國家重點實驗室。
8 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促進成果轉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將企業和高校、科技機構聯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株洲今后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規范中介機構運作模式,打造中介機構誠信體系,強化服務水平,協調、溝通、指導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的聯接,使產學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另一方面,要加強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網絡化、優質化的科技服務。要重點提高科技超市、科技沙龍、重大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96318科技信息“戶”聯網、株洲科技信息港、科技文獻資源共享平臺、軌道交通專利信息中心等使用實效。要在現有基礎上,逐步建立各行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行業科技咨詢協會。同時,要繼續推進“項目對接”活動,以更好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責編:賈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