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集群現象與正在實施的農村城鎮化進程具有互為交融、互促共進的強關聯性。大量研究表明集聚式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空間發展的新模式。這種發展新模式的實質是通過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實現要素的空間集聚。勞動力的轉移和人口的集聚。文章從產業集群與農村城鎮化的互動與耦合入手,立足于南通區域經濟發展、產業集群與城鎮化進程的實際,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推進兩者互動發展的路徑與對策。
關鍵詞:產業集群 農村城鎮化 互動發展 南通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270-03
一、產業集群與農村城鎮化的互動與耦合
所謂產業集群,是指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范圍內,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并形成具有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發展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趨勢,培育和壯大城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是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支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提速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三農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農村城鎮化,作為其中相關的重要方面,得到了政府的極大重視,“十一五”規劃首次把含有農村城鎮化的區域規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所謂農村城鎮化是指發生在農村地域范圍內的城鎮化過程,是以非農產業發展為主體,以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其他產業的轉移和空間集聚為特征,以農村小城鎮發展壯大為過程的城鎮建設活動。其實質是在以農村和農業人口為主的廣大農村地區,通過發展小城鎮和非農產業,推動向城鎮集中,使區域城鎮人口的比重逐步上升,并將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擴散到廣大農村地區的過程。據測算,改革開放以來,小城鎮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為58%,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帶動作用為46%,對農民收入的帶動作用為44%。目前,從全國范圍來看,江蘇的城鎮化水平要高于全國水平近10個百分點,但與其經濟地位還不相稱,與臨近的浙江、廣東等沿海城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而且區域內發展水平也極其不平衡。
產業集群的過程和農村城鎮化是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關系。產業集群化的演進導致產業結構的轉變,帶動了農村城鎮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為產業集群化優化了要素配置。根據我們的跟蹤觀察和研究,在我們東南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幾乎無例外地與產業集群的良好成長有密切的關系,產業集群的成長和發展,有效地推動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已引起眾多經濟學家的廣泛興趣。浙江省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十幾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城鎮居民收入和企業景氣指數等多項指標保持全國領先,百強縣(市)的數量也位居全國首位,其競爭力的源泉就在于產業集群化的發展。從綜合情況看,產業集群發展好的小城鎮綜合實力也強,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全國鄉鎮的平均水平,如義烏依托小商品市場興商建市、紹興柯橋依托輕紡特色產業形成紹興的新縣城等。實踐證明,依托特色產業集群能夠促進區域人口的集中和農村勞動力的產業空間轉移,推動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資源、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使地區經濟的整體實力增強。
二、南通市產業集群、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情況概述
1 非農產業發展緩慢,經濟結構有待優化。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不僅能給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供重要的物質條件和實現途徑,而且,非農產業發展的客觀聚集功能,還能推動小城鎮的不斷擴張,小城鎮的發展又可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重要的載體,并成為向農村現代化過渡的重要推動力。2005年在南通350.59萬鄉村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一產業即農林牧漁業的有131.59萬人,其中從事種植業的有102.54萬人;從事第二產業的有133.4萬人,其中工業68.45萬人、建筑業64.95萬人;從事第三產業的有85.6萬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在鄉村從業人員中占比分別為37.53%、38.05%和24.42%。
經過多年的努力,南通城鄉經濟結構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不盡合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的比重仍然較大,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較小。2006年,全市鄉鎮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人員仍占30.7%,全市鄉鎮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達30%的鄉鎮有82個,占鄉鎮總數的65.6%,而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只占11.4%。全市鄉鎮中第一產業比重超過20%的鄉鎮有36個。占總數的28,8%。由此表明,農業經濟仍是多數鄉鎮經濟中的主要成分,第一產業依然未從根本上扭轉生產力水平低、商品率不高、競爭力不強的狀況,第二產業脆弱、第三產業滯后的局面依然存在。
2 城鎮功能日趨完善,城鎮發展特色明顯。近十年來累計已有400多億元投資于村鎮建設,村鎮基礎設施日趨齊全,功能日趨完善,村村通了公路,供電、供水、電話、有線電視也都進村人戶。截止到2005年底,城鎮人均綠地面積已達5.5m2,人均道路面積達到25m2,道路鋪裝率達85%,自來水普及率達98.5%(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也已超過85%)。分別較2000年增加了3.47m2、4.26m2、23.4%及40%。良好的城鎮基礎設施,為城鎮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加速了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產業結構的調整正在隨著工業化步伐的加快而加速;村鎮工業也日趨形成規模,如海門的家用繡品、如東的中天光纜、啟東的電動工具、通州的高低壓開關柜等,這些蘊含著鮮明地方特色的產業產品,成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外,沿路、沿江、沿海城鎮帶的規劃建設與開發,也將成為南通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3 已形成規模不等的產業集群,發展勢頭喜人。南通市目前在大小不等的產業集群中,按規模劃分,年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的集群有:海門三星的繡品,通州的家紡。觀音山及先鋒鎮的色織,竹行、小海、張芝山的鋼絲繩以及市開發區的化工新材料等五個產業集群;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集群有:啟東天汾的電動工具,沿江的船舶修造,通州的IT產業,市開發區的服裝加工和IT產業等五個產業集群;10億元以上的集群有:海安的色織、啟東的生物制藥、市區周邊沿江的糧油加工、如東的毛巾和手套產業等五個集群;另外,還有為數較多的具有較強地方特色、規模較小的產業集群,如:如皋丁堰鎮的化工產業,如皋港開發區的石化產業,沿??h、市的紫菜加工及水產品加工產業,如皋的花木生產,海門麒麟鎮的紅木加工,海門臨江鎮的縫紉機針產業以及如皋的腸衣生產等等。綜觀它們的形成過程,概括起來其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一是由市場帶動形成的,如海門三星的繡品、通州的家紡等產業集群;二是通過吸引外商投資形成的,如市開發區的化學新材料產業集群和如東的毛巾產業集群等;三是在原有企業基礎上演變形成的,這里既有原國有企業裂變而成的,如通州的IT產業集群,也有在原專業村的基礎上發展延伸出來的,如鋼絲繩產業集群等;四是由外出經商人員投資實業衍生、發展形成的,如啟東的電動工具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從目前發展的情況看,雖然大多還處在較低級的發展階段,有些還只能說剛剛具備一個雛形。但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已經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特別是在發展工業園區、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服務業發展方面,作用尤其明顯,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三、南通市產業集群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 產業規劃和城鎮規劃不科學。小城鎮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和現代化運作理念,以鎮論鎮,對鎮域經濟社會發展缺乏系統考慮和超前謀劃。城鎮功能定位不準,重點不明。一方面,城鎮與城鎮、集群與集群之間缺乏異質性。在城鎮規劃中,中心鎮、經濟強鎮、普通鄉鎮和中心村之間規劃的梯度性、層級性不夠,功能定位趨同,千鎮一色,缺乏特色。另一方面,產業規劃和城鎮規劃不配套、不銜接。產業集群與城鎮建設間的功能互補性差,造成城鎮建設特色不明、產業集群優勢不強。
2 服務體系和政策體系不配套。一方面,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主要表現在金融、保險、法律事務、研發咨詢等服務機構的配套不完善,與產業的發展相脫節;而信用體系和擔保體系雖然在縣級以上比較健全,但到鄉鎮一級則相對薄弱,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的配置、協調機構也不健全,申報審批的環節過多,導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政策體系不配套。推進產業集群化和農村城鎮化的工作,不僅涉及到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的配置問題和具體的稅收、信貸工作,同時還涉及土地流轉、戶籍管理、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消除傳統的制度障礙。而基層政府部門在這些方面的改革創新意識不強。政策導向不明確。
3 農村小城鎮自發發展,鄉(鎮)辦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形成“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局面。過小的城鎮規模不僅達不到規模經濟的要求,不能發揮出產業集聚、人口集中的優勢作用,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且服務業的發展需要依托相當規模的消費市場,因小城鎮布局分散導致市場的分散,使得南通地區(包含六個縣市)的服務業發展緩慢。這種分散性布局的缺陷還表現在:(1)積聚效應弱,重復建設、重復投資過多,產業和產品結構雷同,專業化程度低、分工協作困難。(2)“三廢”排放分散,不利于集中處理,增加了環保部門監控和治污難度。(3)農村土地制度為鎮(村)辦企業提供廉價使用土地的便利,導致了部分企業圈占農田,造成嚴重的耕地浪費,客觀上加劇了人口與耕地之間的矛盾。
4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較差。同其他沿海開放城市相比,南通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僅處于中等水平,經濟實力不強,影響了城市吸納從業人員的能力,同時也反映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足,而基礎設施的落后反過來又阻礙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另外,與城市經濟總量不足相伴而生的是產業結構的不盡合理。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產值中,一、二、三產的比例為13.8:51.4:34.8,與全省的平均水平8.9:54.5:36.6存在一定的差距,與經濟發展較快的蘇、錫、常地區相比,差距更大。二、三產業的比例偏低,直接影響了相關產業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影響了農村人口從一產向二產、三產的轉移速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南通地區外出打工的農村人口約為一百萬人,而就地轉移的僅占很小的比例,以海安縣為例,2004年度共轉移農村勞動力約22萬人,就地向工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等轉移的勞動力約為11萬人,占50%。這與全國農村外流人口城鎮就地轉移率70%的總體水平相差甚遠。
四、產業集群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途徑及對策
推進農村城鎮化,首先要明確城鎮化的依托是產業的發展和聚集。產業結構聚集效應及其運行機制原理告訴我們,農村城鎮化絕對不是為城鎮化而城鎮化,不是把農民轉入城市,建幾個企業,修幾條馬路,蓋幾間房子,就是城鎮化了。一個城市必須具備吸收外來要素的功能并擁有開放式的結構,才能聚集人氣、財氣和市氣,否則即使城市建起來了,也是個有城無市、缺乏生命力的空殼。因此,發展主導產業、提高產業的關聯度、推動產業聚集,是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基礎。具體而言,為保證產業集群與農村城鎮化的互動發展,須著力做到以下幾點:
1 科學規劃,構建產業集群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規劃體系。依靠規劃的牽引力、政策的吸引力、市場的拉動力,通過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形成功能互補、協調配套的規劃體系。在新一輪鄉鎮區劃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和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注重“產業功能”與“城鎮功能”的結合,以建設新型集鎮為目標,按照國務院關于小城鎮建設中堅持鄉鎮企業、市場建設和小城鎮發展“三位一體”的指導原則,堅持全縣(市)一盤棋,根據小城鎮建設對農村人口集聚、吸納能力的要求,從縣(市)域的范圍,對各個小城鎮進行功能定位,形成“中心城(縣城)-經濟強鎮-一般鄉鎮”的梯次結構。同時,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在空間布局上,要從縣域乃至更大的范圍統一考慮,合理布局,構建梯度型、主體式的工業發展平臺,注重整體性和關聯度,促進要素集聚,并根據產業基礎、資源和交通條件等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主導產業。
2 創新理念,拓寬產業集聚化和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工作思路。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思路,充分發揮市場優勢,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用改革的措施、開放的思路,通過政府的規劃指導、政策引導,吸引企業和企業家進入產業集群和城鎮建設領域,通過市場化運作,讓政府、企業、群眾共建共享產業集群和城鎮建設的成果。同時針對鄉鎮財政實力不強、公共產品投資渠道單一的實際情況,鄉(鎮)政府可建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投資公司,主持和經營鄉鎮工業功能區和集鎮的建設,投資公司實行多元化的資本結構,按照自主經營、滾動發展、自我壯大的要求,進行獨立運作、自負盈虧式的運營,實行“政府組織推動、財政扶持啟動、土地批租滾動、內資外資聯動”的辦法,逐步建立“政府-銀行-社會”的多元投融資渠道。此外,鄉(鎮)政府還應考慮好環保、供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及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項目的配套建設,鼓勵鄉鎮、街道、企事業單位、行政村和村民,通過合資、合作、合股等形式,聯合開發或直接參與集鎮公共設施建設。
3 深化改革,優化環境,消除產業集群和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制度障礙,并健全相應的服務體系。首先,要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降低門檻,放寬農民進入城鎮就業、居住的限制,在農民成為城鎮居民后,應保留其原有的土地承包權。其次,要深化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妥善處理好進城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問題,創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允許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并讓轉出的土地走向規模經營,探索農村集體土地入股參與集鎮建設的辦法,拓寬融資渠道,加快建設速度。再次,要改革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讓進入城鎮居住的農民在購買經濟適用房、醫保、就業、教育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同等待遇,消除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加快城鎮人口集聚的步伐。
4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勞動力。實現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在加速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機械化和商品化,并進一步實現農產品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產后服務的集約化過程中,必定會有大批的富余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這些轉移出來的富余勞動力,通常有兩個流轉渠道:一是流向大城市,另一便是就近轉入當地的城鎮。不管通過哪個渠道,終究都是為工業和服務業所吸納,其中又以服務業的吸納能力更強。由此可見,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率,同時也是為服務業輸送勞動力、實現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徑。
此外,推進農村城鎮化還應注意到:一是城鎮化建設要為農業現代化服務,要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緊密相結合;二要大力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和城市主導產業服務的二、三產業(包括交通、信息、金融、保險、法律、咨詢等服務業),為農村城鎮化建設提供質優價廉的配套服務;三要加大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減輕支農產品的稅賦。
(責編:芝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