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錯了,問病切莫自以為是
以前自己身體出了小問題,常常愛自我診斷,但疾病教育了我:老年人對待疾病還是要多問問醫生,多遵照醫囑,切莫自以為是。
前幾年我正在做事的時候常常會突然頭暈,感到周圍的東西都在上下翻滾,手連忙扶住旁邊的一棵樹或者靠在門框上,幾秒鐘后頭暈就停止了,有時一犯病就采用低頭彎腰的辦法,一彎腰就不暈了。有人告訴我,這樣的癥狀可能是“小中風”。這種突然頭暈有時一年出現一次,有時三年才犯兩次,因而我覺得問題不大,也沒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終于,一天清晨吃早點時,我的頭又開始發暈,我下意識地想抓住身邊的桌子,但這次暈得我再也抓不住任何東西了,只能暈倒在地,動彈不得。
家人急忙把我送到醫院,經醫生檢查是腦梗塞。經過搶救、治療,最后還是留有下了后遺癥。這時我才‘明白,幾年前的“小中風”,其實就是腦血管堵塞的癥狀。如果當時立即去醫院,注射些疏通腦血管的藥物,就不會有這場大病了。唉,我錯了!
我進入中老年就出現了“三高”:血壓高、向,脂高、血糖高。幾十年來,我依靠藥物控制,一吃藥就降,一停藥就反彈。我得出結論,無論何時也不能停止服藥。今年我73歲了,照樣吃同樣分量的藥物,突然一天晚飯前出現血糖低的現象,醫生讓我減少服用降血糖的藥物。不久,中午飯前也出現了血糖低的現象,醫生為我做了幾次試驗,要求我停止服用降血糖的藥物。半年后,我的血糖依然平穩。這讓我非常吃驚。原來我的判斷又不準確,自以為是許多年,慚愧!
順勢而為也當藥
我的朋友龍老師積勞成疾,偶感風寒后一病不起。家里人希望他能夠早日康復,自然要對龍老師的“陋習”進行“改造”。龍老師是一個棋迷,生活中的棋友沒空應酬他,自己跟電腦也能“廝殺”到半夜三更。這次,家人“頒布禁令”,再不得下棋,再不得上網,晚上9點之前必須入睡。在親人的苦口婆心勸說下,龍老師終于屈服,可心里百般難受,所以病情也一直不見起色。最后,他想到了我這個朋友,偷偷打電話來求救。
我帶去了他最想要的幾樣東西,包括棋具、四川產的頂辣的鳳爪,還有一包中華香煙。初見他的時候,真是病懨懨的,看見我的到來他如見救星,尤其是看到筆者提的圍棋,更是兩眼放光。筆者以醫務工作者的身份先給他做了一個檢查,確認沒有什么大礙后努力勸說他的親人“網開一面”,我們在病床前擺上了棋盤。當然筆者也和龍老師約法三章,只下一盤,只抽一根煙,只吃一根鳳爪,龍老師欣然應允,精神一好,再一開胃,第二天,他就正常上班了。家人噴嘖稱奇。
實際上,我只是順勢而為罷了,人的心情對于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有時不能完全按所謂的“標準食譜”來規定病人的生活,從其欲、怡其情是不錯的良方!
清朝文學家李漁患病十分嚴重,他喜歡吃楊梅,一次甚至超過一斗。醫生卻說“楊梅性熱,不要說吃多,就是吃一兩顆也會喪命”。家人就對李漁說,楊梅還沒上市。不料家宅臨街,李漁聽到叫賣楊梅聲十分生氣,責問家人為何蒙騙。家人把醫生的話轉述了一遍,李漁說:“平庸的醫生,哪能知道這個道理,怏為我買來。吃到之后,牙齒剛咬下去,滿胸的郁結都舒展了,咽到肚子里,五臟都調和了,身體舒暢得已經不知道病為何物。”家人只得聽任李漁,不久他痊愈了。因為這件事,李漁大發感慨,說:“由此觀之,無病不可自醫,無物不可以當藥。”這和最近有些人提出的“求醫不如求己”很有共通之處。
我講這些,是為了給大家提個醒,對健康來說,人為的清規戒律未必都管用,順心順意有時更重要。當然,矯枉不要過正,也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
該“自私”時就“自私”
曾有調查發現,很多老年人認為自己身體出現小問題是正常現象,總是把子女、伴侶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沒有時間顧及自己。很多老年人自信地認為,他們最了解家庭成員的身體情況,何時需要保健以及去找哪個醫生,要由他們決定。
豐富的生活經驗,讓有些老年人的忍耐力會遠遠高于子女,也許正是子女的“嬌氣”成就了老年人的無私,又或者是老年人的堅韌縱容了子女的“脆弱”,總之,在家庭生活中,許多老年人義無反顧地承擔了“保護神”的角色,既包辦了子女們和伴侶的飲食起居,更對他們的身體狀況無微不至。
為此,筆者提醒老年人對待健康不妨“自私”點兒。因為身處多事之秋的中老年,一些“一忍而過”的“小癥狀”,可能掩蓋了大毛病。有一位老太總是脹肚不舒服,但同樣采取了忍的辦法,結果是盆腔內有包塊并已形成占位性病變;還有一位老伯心口不舒服,但是他想忍耐一下,不好意思叫醒熟睡的家人,于是就半躺半臥地堅持了一夜,等家人把他送到醫院,醫生已經回天乏術了。老年人總是犧牲自己的健康,就會給家人一種“你的身體還不錯”的錯覺。
有些時候,老年人不妨“自私”一點,不要整日忙于家務,要有自己的時間鍛煉身體,更不要怕打擾家人或者被人說“小題大做”,一旦身體有不適,要及時就醫認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