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成都市70歲的黃啟林的兩首歌曲《草原上的格桑梅朵》和《故鄉的月亮》雙雙嶄獲“中國流行歌曲十大金曲金獎”。十大金曲中兩首出自于同一作者,這在中國音協的評獎史上也十分罕見。
黃河本名黃啟林,是重慶市涪陵市第14中學的退休教師,而他的音樂創作夢,源自他年輕的時候。
54年前,16歲的黃河從重慶涪陵市被特招進入鐵道兵文工團,成為一名歌唱演員。兩年后,被下派到鐵道兵所屬的黑龍江軍墾農場文工團。幾年下來,他終于發現個子竟然始終停留在1.55米的高度,憑這樣的形象在舞臺上繼續打拼已不現實。于是,他急流勇退申請從事幕后和后勤保障工作。更為遺憾的是,他因為身高及其他種種原因,最終沒能穿上軍裝。
在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時,黃河開始學習歌曲創作,當年曾在農場傳唱一時的《北大荒變了樣》就是出自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個子之手,讓不少人對他刮目相看,他似乎也看到了夢想即將變成現實的那一天。但現實似乎變得更加殘酷。1964年,根據中央指示,北大荒文工團解散了,黃河不得不到軍墾農場宣傳部從事新聞宣傳策劃和報紙采編工作,不久,他又被派去當了子弟學校老師,工作性質的360度大轉彎,使他終于在追求音樂的道路上停下了腳步。
1985年,黃河調回涪陵,成為涪陵工業學校的一名教師,后來,又調入涪陵市第14中學任校長。雖然黃河的人生經歷又迎來了一個重大轉折,但他的音樂夢想卻始終沒有升騰的機會。
退休移居成都尋找創作土壤
2000年,黃河終于退休了。在辦好退休手續、離開辦公室的那一刻,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重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繼續自己中斷了多年的創作道路。當然,更多的是為使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充實一點。
2001年,黃河帶著自己畢生的積蓄,和老伴來到非親非故的成都安度晚年,并購置了房產。甚至他還把自己的臨時組織關系轉了過來。
或許是上天的安排,非要為這位苦苦追尋了一輩子音樂夢想的人提供創作機遇,黃河在成都市區所居住的地方竟然特有名氣——地處鬧市區的雙眼井社區——一個見證了文學大師巴金成長的地方。
第一次參加由社區組織的活動時,黃河背上自己心愛的手風琴在自娛自樂地彈唱,正愁無法找人組織開展社區老年活動的雙眼井社區的領導見了高興不已,立即和他攀談起來。得知他不僅能演奏一手漂亮的手風琴,還有過創作歌曲的經歷時,領導當即懇請他幫忙寫一首社區歌曲,把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社區唱出去。
不怕啃硬骨頭的黃河二話沒說就應承下來,盡管多年沒有寫歌了,但他還是滿懷信心地投入創作。當他得知雙眼井是巴金的故居時立即找到了靈感的切入點,在收集了相關資料又經十多天的醞釀后,一曲民歌風格的《雙眼井的懷念》誕生了:“雙眼井啊雙眼井,哺育了當代中國的文學大師;敬愛的大師,我們懷念您,巴金、巴金、中國文壇的良心……”歌曲吟唱起來朗朗上口,并且學唱起來也特別容易,一時間,此歌不僅在社區廣泛傳唱,還被收入《中國民歌歌曲選粹》。不少人也因此知道了巴金的故居在成都,巴金生長在雙眼井社區。
老來小試鋒芒,黃河的創作欲望被強烈地激發起來。他一頭扎進了歌曲創作的海洋,不停地通過體驗生活、體會民歌韻味,尋找自己的創作靈感。
從2006年開始,每周一上午無論刮風下雨,黃河總會背著手風琴來到社區老年活動室,免費教老年人學音樂、唱歌。老年人們在他的精心輔導下,一個個從門外漢開始變成了音樂積極分子,不少曾迷戀于麻將的也加入進來。
黃河義務教授音樂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多社區紛紛慕名而來,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想到一些老年人晚年生活枯燥乏味,黃河只要時間允許總是有求必應。就這樣,他每天奔波忙碌于幾個社區之間。隨著黃河在成都生活圈子的擴大,他創作的靈感也更加旺盛,認識他的人干脆送了他一個綽號——“成都聶耳”。
作品屢屢獲獎展示人生價值
盡管黃大爺的日程總是安排得滿滿的,但他一有空閑,仍然勤奮地創作歌曲。筆者在他家看到,他所創作的歌曲厚厚一沓,鮮紅的獲獎證書擺滿了書櫥,作品中,既有民歌風格也有校園歌曲,甚至還有軍歌。
2008年,對于黃河來說是難忘的一年,他的創作達到了頂峰,在中國大眾音樂家協會舉辦的“感動中國2008年首屆創新歌曲大賽”期間,著名詞作家瞿琮給他寄來了歌詞《秦淮謠》,希望他能譜成曲子參賽。黃河融匯了不少江南民歌調子后精心創作,最終《秦淮謠》獲得二等獎。
7月,黃河作為獲獎者代表應邀赴會。由于獲獎者大多是專業作者,對于這個老年業余作者所獲得的二等獎,主辦方特別重視,不但通知他到現場領獎,還破格安排他登臺發表創作感言,受到包括張丕基等著名作曲家在內的諸多評委的一致好評。不少與會代表也對他刮目相看,紛紛表示要推薦好歌詞請他譜曲。
好消息接踵而至。在全國校園歌曲大賽中,黃河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師生活體驗,創作了《我的班集體》,獲得二等獎。
8月,他的包括《雙眼井的懷念》等21首原創作品被收編進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編、中國廣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歌曲選萃》一書。由中國音樂家協會《歌曲》編輯部、中國民族聲樂學演創中心、中國民族民間歌曲演創評選委員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中國民歌十大金曲”評選也傳來了喜訊,黃河的原創作品中《草原上的格桑梅朵》和《故鄉的月亮》雙雙榮獲“十大金曲獎”,更讓人們驚訝的是十大金曲竟然有兩首出自同一作者。
盡管創作了數十首歌曲,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一次創作經歷卻使黃河終生難忘。5月16日晚,在CCTV-1抗震救災節目中,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用哽咽的聲音朗誦了一首《生死離別》的抒情詩,剛聽了兩句,黃河就發瘋似地大叫:“老伴,快拿筆來,我們一起記。”老伴何玉蘭馬上找來了紙和筆,二人隨著白巖松的朗誦奮筆疾書,可最終沒能完整地記錄下來。“這么好的詩,一定能在網上查到。”黃河靈機一動,立即上網查找,終于找到了原文。當晚22時,他開始給這首催人淚下的詩譜曲。他的腦海中不停地出現地震中受災群眾和解放軍英勇救人的畫面,不禁雙淚長流。譜完曲,他自己試唱了一遍,幾乎全身都濕透了,一下子癱軟在床上。
第二天,黃河迫切地希望有人能唱著錄下來,但誰知找了幾個單位,因為余震不斷,這些歌劇院都沒人上班。于是,他通過熟人介紹,在一家不起眼的錄音棚里自己進行灌制。晚上,他將歌曲上了網,希望能夠流傳,但還是晚了,已有人唱了出來。但他并沒有死心,他把歌曲發給了遠在加拿大的兒子,身為音樂教授的兒子聽了后,深深地被這首歌震撼了,立即在當地華人網絡里進行傳播,引起巨大反響。在他的組織下,以這首歌曲為背景音樂的募捐活動隆重舉行。得知這一消息,黃河十分激動,他告訴兒子,自己老了,不能到前線救人,只能通過自己的創作表達愛心。
如今,黃河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來自全國各地的一些專業詞作者不停地給他寄來歌詞請他譜曲,中國音協、四川音協也向他敞開了大門。黃河表示,自己50年后才實現的音樂夢想,雖然有了一點成績,但比起自己當年的追求,還有一定距離,在為社區群眾搞好音樂教學的同時,還要多創作一些作品,以實現自己的晚年價值。